专题限时集训(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2.《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文中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的原因是()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3.《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4.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5.“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不可以()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B.征收辖区内的赋税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6.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通过中央集权管理,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中外朝制度B.刺史制度C.郡国并行制度D.郡县制7.有史家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其中汉武帝加装的“软件”,主要是()A.分封制B.外朝制C.内朝制D.中书门下8.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B.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C.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9.宋太祖“选儒臣(文人)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A.宦官专权B.武臣专权C.相权过大D.王国问题10.以下关于下图所示时期地方管理情况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因“强干弱枝”而致地方困弱B.民族对峙致使对地方控制松弛C.幅员辽阔,形成尾大不掉之势D.体制创新,适应疆域扩大需要11.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A.世官制度B.察举制度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度1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材料二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使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8分)(2)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12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8分)14.(2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洪武实录》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6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8分)专题限时集训(一)1.B【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西周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封邦建国。分析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商代奴隶主贵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权势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需要拉拢;同时在其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故答案为B项。2.C【解析】从材料“于礼有不孝者三,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可以看出古代讲究血缘关系的传承。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二者都讲求血缘关系的传承,故答案为C。3.C【解析】材料主要意思是君主在宫中,对天下各地官吏的所作所为无法知道和控制,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根据秦朝三公职责,可以判断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答案为C。4.C【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材料主要说明了郡县制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四海之内皆服从于中央,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应排除。5.D【解析】从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可以判断出这是体现了废除分封制,实行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制。这种地方行政制度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6.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体制。通过“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通过中央集权管理”,可知是地方管理方面的问题,故西汉的“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郡国并行制度。A、B项分别是西汉的中央官僚体制和监察制度,与题意不符;D项虽是地方行政体制,与西汉史实不符。7.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皇权强化的措施。从材料看,主要是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相权,任用身边的人员任秘书、尚书,逐步形成了内朝制度,属于“软件”;而丞相为首的百官是中央官僚制度的核心,属于“硬件”,故C项为正确答案。8.C【解析】本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的理解。解答此题注意要求,从封建制度的发展来看,三省六部制的最值得肯定的是分工合作、相互监督机制,通过该机制减少失误,提高效率。隋唐沿用北魏的三省制,但不是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A项不符合史实;B项虽是积极影响,但不符合最值得肯定这一要求;D项是科举制的影响。9.B【解析】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多选用文人做官,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篡权,故B项符合题意。10.D【解析】观察图,从大都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元朝行政图,元朝地方实行新的行政制度行省制,以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D项正确。A项符合北宋的政治制度特点;B、C两项与图文信息不符。11.D【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判断理解。据材料“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等信息,可以判断是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科举考试一方面向所有人开放,凭真才实学参入到政权中来;另一方面避免了形成官僚特权阶层,故答案为D。12.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军机处。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防止了大臣专权,强化了君主专制;材料中“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说明如果是内阁则权利属于大臣,故没有体现③;材料中没有叙述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④。答案为A。13.(1)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制度基础: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2)特点: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时期。背景:铁器牛耕逐渐推广,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地主土地私有制成为主要经济基础;统一的政治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土,促使统治阶级采取新的政治制度;法家思想和儒法结合的儒家思想先后成为秦汉时期的主导思想,加强了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但秦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刚刚统一全国的政治形势也决定了其制度具有承接前后的过渡时期的特点。(3)认识:建立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巩固加强。【解析】本题考查对先秦和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理解认识。第(1)问依据材料,结合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说明其特点和等级关系;制度回忆基础知识作答。第(2)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归纳特点;背景可以从秦汉时期农业耕种方式、土地制度、统治思想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分析。第(3)问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具体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等角度谈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的认识。14.(1)制约:皇权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唐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但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2)不同:唐太宗认为设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3不一致: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而明朝以来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问题。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从大臣、法律角度归结;第二小问需综合唐代政治制度归纳等。第(2)问需对材料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和分析比较。第(3)问应从唐明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注意发展的阶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