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史:专题复习.txt∞-一人行,必会发情二人行,必会激情三人行,必有奸情就不会被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201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分析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指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最高统治权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易产生君相矛盾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易产生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构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皇权专制是根本特征2.发展演变①萌芽:春秋战国理论: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实践:各国变法都实行集权,如商鞅变法中实行县制②建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③巩固:西汉推恩令和附益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刺史制度④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⑤强化:宋元北宋初午“强干弱枝”,防十地方军阀割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⑥空前强化:明清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府;实行特务统治和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⑦衰亡:清朝后期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民族危机加深表现:戊戌变法:预备立宪;辛亥革命3.评价①积极作用(唐朝以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十完整有效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以及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②消极作用(明朝以后)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钳制思想;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明清)二、选官制度1.察举制汉朝时创设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依据才学和品德,到东汉时成为门第族望,后演变成九品中正制2.科举制①演变I形成和完善:隋唐隋文帝首创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日,以进士科和明经科为主;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Ⅱ改革:北宋殿试成为定制,皇帝掌握录取权;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最主要: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王安石废明经科,考经义利时务策,设明法科Ⅲ僵化:明清明代实行八股取士,清代承袭。1905年废除②评价I积极作用剥夺士族地土的特权,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和选拔性的原则,对今天有借鉴作用Ⅱ消极作用束缚创造性,压抑科技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三、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1.辽的“蕃汉分治”制度2.金的猛安谋克制度3.后金的八旗制度4.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专题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1.先秦: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北方的匈奴、东胡,西方的戎族,南方的越族等,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逐步融合,为秦建立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全国;两汉北市匈奴,经营西域,管辖西南夷利白越3.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4.隋唐:民族关系空前繁盛唐政权以强大国力为支撑,通过战争、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管辖等方式,加强与周边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的联系5.宋元:民族政权的并立利民族融合周边民族如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崛起,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逐步实现封建化:民族战争不断,民族政权长期对峙;元朝统一后,形成民族融合高潮6.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版图内生活着50多个民族,中央政府通过多种措施如平叛、册封、直接管辖等,反对民族分裂和外来侵略,中华民族最终形成并得以发展7.新中国的民族关系①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②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③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1958年后,各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④各民族共同繁荣派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包产到户,建立乡镇企业,工业建设也有发展二、我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1.匈奴兴起于北部蒙古高原一带秦朝: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西汉: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迫使汉高祖至汉景帝与其和亲;汉武帝三次北击匈奴;汉元再度和亲,昭君出塞后,汉匈和睦东汉: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北匈奴威胁北方。东汉派班超经营西域,又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解除威胁2.越族散布于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总称百越。秦朝:派兵攻打越族,在当地设置郡县西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3.羌族羌族的一支党项族于1038年建立西夏政权,后被蒙古所灭4.契丹鲜卑族的一支,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916年建立契丹政权,与北宋对峙。1125年被金所灭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地区隋朝时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在当地没都督府;又往西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唐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理6.回纥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7世纪初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突厥灭亡后,归附唐朝,唐太宗封其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强大,其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玄宗“怀仁可汗”的封号,后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政权瓦解,西迁甘肃、新疆7.南诏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唐时分布于云南西北洱海一带,称六诏,后由南沼统一。其首领皮罗阁接受唐玄宗“云南王”的封号。后发展为大理,南宋末年为蒙古所灭8.吐蕃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唐朝时,文成公土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吐蕃与唐朝和亲会盟9.蒙古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于蒙古高原两宋时,处于辽和金的统治下。12世纪后期,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建蒙古政权,1234年灭金,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1271年忽必烈建元朝,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1368年被明朝所灭明朝时,蒙古分裂为鞑鞑和瓦剌。永乐年间接受明朝封号。明中期为加强边防修筑长城。瓦剌首领曾兵临北京城下。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和好,受封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明末清初,蒙古分裂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初,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清军于1757年平叛,统一天山北路,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乾隆时,土尔扈特部回归10.满族祖先为黑水靺鞨,分布于黑龙江下游。7世纪中期后强大。8世纪前期,唐设黑水都督府。后发展为女真族,北宋时建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对峙,1234年被蒙古所灭明朝时,建州女真强大,1616年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年皇太极建清,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逐渐统一全国二、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东北唐朝:设黑水都督府、忽瀚州都督府元朝:辽阳行省明朝:奴尔干都司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辖区2.南方秦朝:征服越族后设三郡,管辖珠江流域元朝:设云南行省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改设贵州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雍正帝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新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3.西北两汉:前60年设西域都护,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东汉时重没,班超经营西域唐朝:在东突厥地区设都督府,在西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新中国:设新疆、宁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西藏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明朝:设卫所进行军事控制,实行僧官制度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新中国:1951年,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5.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1885年设台湾行省;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割占近代:抗战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台湾回归祖国;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四、处理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基本原则1.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对于少数民族开发边疆所作出的贡献应给予充分肯定2.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成员后与其他民族融合或消失的)的历史均属于中国民族史的内容3.民族交往以利平、友好的交往(如和亲、边贸、会盟等)和民族融合为主流,战争居次要地位4.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反侵略性,但具有正义、非正义性,进步与退步性。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专题三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外交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条件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交通、辽阔的疆域:政府开放、开明的政策2.概况①两汉开展积极对外交往,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东亚、欧非。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西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与欧洲大秦有直接往来,中国输入各国特产②隋唐对外交往空前繁盛。中国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互遣使节。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③宋元外贸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不断传向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方,大大推动历史发展进程④明清出现中国古代空前规模的主动外交:郑利下西洋;遭到外来侵略:明清政府进行反侵略斗争,又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西学东渐二、近代的屈辱外交1.晚清时期:以屈辱外交为特征,被动打开国门,逐步半殖民地化,并开始近代外交①外交机构的变化:鸦片战争后,清朝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交涉事宜。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个外交机构。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②与外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列强的支持3.北洋军阀时期:①]915年,袁世凯为换取日本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②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列强在华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遭列强拒绝,中国代表拒绝签字③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取消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条件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等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与美、英发表《开罗宣言》;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废除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③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求的美国援助,使美国在华获得多方面权益三、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①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②概况: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比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打击美国气焰,提高国际地位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①政策: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一大片”)②概况美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又发动侵越战争,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1960年,苏联停止对话经济技术援助,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在边境发生武装冲突3.20世纪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