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视野下剥削的本质及其现代意义电子信息1301摘要: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最终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其创立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剩余价值理论不容否定,市场经济中的分配不取决于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作用,分配关系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关键词:剩余价值;现代意义;劳动价值;市场经济一丶剩余价值理论核心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的体现。资本的唯一冲动是获得剩余价值。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家必须在市场上找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并在自己的企业中吧购买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劳动力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有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本身。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因而劳动力的使用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同时是商品和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假定一个工人的劳动力维持一天所必要的生活资料需要半个工作日来生产,或者说,这些生活资料所包含的劳动,相当于半个工作日的劳动量。这种情况下,工人每天只要给资本家劳动半个工作日,就可以补偿资本家在劳动力上的支出。这样,资本家就一无所获。但是工人不能只劳动半个工作日,而必须劳动一个工作日。因为和其他商品的卖者一样,劳动商品的卖者在实现劳动力的价值时,必须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资本家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劳动力一天的剩余劳动。相应地归他所有。这样,工人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相应地,工人的工作日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在生产由资本家用工资支付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工作日。后者比前者大一倍。二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资本家的资本也分为两个部分: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可变资本是购买的生产资料的那部分,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变资本购买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而不增大价值量,不生产剩余价值,只是为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并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提供条件。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在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的产物。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力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使用价值是价值增值的手段,价值增值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二丶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的创立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对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榨取。这说明,资产阶级也像努力阶级丶封建主阶级一样,是靠他人的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区别只在于剥削形式不同。这样,资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公道丶正义丶权利和平等丶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的虚伪说教,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和奴隶社会丶封建社会一样,也是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社会制度。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丶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生产其就受到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要不断地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资产阶级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资本的垄断,促进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资本的垄断造成了生产发展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雇佣工人不仅受自己的雇主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加强,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丶联合和组织起来并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制度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并为社会主义早就了建设者。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由于没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因而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构成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彻底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三丶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社会的产业结构丶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各部门丶各产业,全社会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丶生产过程社会化丶产品社会化,因此,劳动者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占有也应该社会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产品,表现为合理的工资收入丶利息收入丶创业劳动收入丶租金收入丶风险收入等,以及各种形式归全社会劳动者所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要实现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必须不断地提高生产率,生产出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多元市场主体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有效益机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和培育私营企业,引进外资企业,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原有的国营企业;我们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制;我们进行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们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为了激发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意识,发挥剩余价值作为市场机制的动力作用。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但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就是凭借对社会剩余价值的占有和支配。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来自全社会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国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是用于满足全体劳动者的公共需要。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的运动规律,而且也蕴含了社会主义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我们因鼓励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价值,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我们学习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与现代化企业制度创新,必须起到应有的指导意义,从而进一步巩固与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参考文献: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4,3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