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及思路分析张道松提纲引子: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供给侧经济学思想脉络:两轮否定之否定供给侧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启迪中国农业经济供给面临的现实困境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取向河南省农业供给侧基本特征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结构调整建议一、引子:供给侧改革时代背景2345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供需错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高杠杆率市场体制不健全劳动力成本(生活成本及老龄化)、环境压力引致环境硬约束、技术创新成本等贫富差距扩大,消费者消费倾向变化;产品供给跟不上需求演化趋势,华为总裁、海外代购;需求刺激乏力、但海外代购却井喷;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明显,单位GDP增加引致资本投入增加,投资意愿降低;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下降过快,设备投资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中基础部门和加工部门的投资结构也相应失衡08年以来,债务规模占GDP比重急剧提高,杠杆率不断提高: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推进技术创新、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问题累积:投资产能过剩、要素供给约束、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1补短板降成本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关于创造制度公平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12345一、引子: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凯恩斯主义之后风行后,全球相继爆发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凯恩斯主义获得统治地位。但70年代出现滞涨,经济停滞不前,刺激爆发通胀,凯恩斯主义遇到严峻挑战,宣告了终结。供给学派主张大幅度降低税率来对经济增长进行激励,最终因其有效性以及在政治层面满足决策者诉求等多重原因而在国家宏观政策实践中得以脱颖而出,成为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以及英国撒切尔“去国有化”的重要指导思想。供给学派主张全面减税的政策导致联邦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并导致利率攀升、外贸出现赤字,于是它又迅速丧失信任,为20世纪8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的复辟奠定了基调。美国8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全面爆发,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动力。供给学派坚守减税政策单一基调不合时宜,为宏观经济带来巨大制约。后任美国政府在经济学界凯恩斯主义复辟浪潮中多采取需求侧调节和供给侧调节双管齐下的过渡性财政政策,一方面虽不否定通过减税来刺激供给,另一方面又注重通过节支来控制需求。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产品一经产出,从那一刻起就为价值与其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生产者在完成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后,总是急于把产品售出,因为他害怕产品滞留手中会丧失价值;此外,他同样急于把售出产品所得的货币花光,因为货币的价值也极易流失。凯恩斯认为,经济自动机制不能使生产和就业达到均衡状态,与认为价格和利息率会自动调整达到均衡的“萨伊定律”相悖,主张3R。萨伊定律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到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到凯恩斯主义复辟二、供给侧经济学的前世今生二、供给侧经济学的前世今生凯恩斯复辟潮流中,萨缪尔森提出的反周期调节,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经济政策思想。同时,美国高科技进一步成为经济增长动力,带领美国经济进入了战后最长的繁荣周期。然而,凯恩斯复辟形成的需求刺激政策,通过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海啸,迅速传导到欧洲,并演变为主权债务危机形成全球经济的动荡。金融危机救市政策中,美国从“供给侧”进行足以影响全局的“区别对待”的政策操作与结构性调整,明确地对本国宏观经济进行了强有力的“供给管理”,而不限于所谓的货币总量调节或者需求侧调节,标志着“供给侧”调控思想对凯恩斯主义的第二次否定凯恩斯复辟到供给管理两轮否定之否定“供给侧”学派源流发展的四大阶段呈现出相当清晰的脉络,即两轮“否定之否定”。第一轮“否定之否定”是指“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第二轮“否定之否定”是指“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一方面揭示了“供给侧”学派自产生以来的发展变化起伏轨迹,另一方面对于我们认识后危机时代的“供给管理”提供了可供探寻、值得重视的逻辑路径。二、供给侧经济学的前世今生萨伊定律开启了供给侧经济学的学科纪元,但是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昭示了经济过程不能自动恢复,凯恩斯主义登场,罗斯福3R新政带领美国经济率先复苏,完成了供给侧经济学的第一次演进;美国70年代的滞涨,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亚瑟·拉弗和马丁·斯图尔特·费尔德斯坦为代表人物的供给学派开始崛起。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的正确性,主张在政策层面侧重供给侧的调节,例如减税等,实现了从凯恩斯主义盛行到供给学派复活“萨伊定律”对其的否定,形成了供给学派发展进程的第一次否定之否定第一轮“否定之否定”: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第二轮“否定之否定”: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80年代,美国经济在供给学派指导下,宏观经济结构得以优化,但直至里根政府第二任期的结束,美国经济一直没有兑现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承诺,并且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所谓“双赤字”,供给学派逐渐丧失民心,引发了凯恩斯主义复辟浪潮:延续供给学派的减税主张,主要奉行“逆风向”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且主要从“需求侧”调节来刺激宏观经济增长。直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在救市实践操作中实质上采用“供给管理”手段,标志着“供给侧”学派的第二次回归,形成供给侧经济学演进的第二个轮回。(二)农业发展趋势供给管理尤其要以经济手段为主供给管理应当居于长期基础地位中国经济尤要重视结构问题总量调控不可包打天下经济失衡问题,多方因素造成。如果讲到总量调控,就紧缩银根,反之则反,放松银根。实际上,对于新型经济体而言,总量问题背后往往是结构问题,比如中国CPI问题,有货币问题、有成本推动因素,揪住某单一因素,得精准施策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多样而复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结构、工农结构、公共服务、产业结构……这些都决定了补短板、重点倾斜政策有其必要性反周期调节:在经济周期中的高速增长期,通过积极主动的结构性“填平补齐”,尽量平稳地、有保有压地拉长其时间段;低迷期来临,则在“反周期操作中”尽量以扩张和结构升级缩短其时间段,在逆周期同时,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推进结构优化往往政府只需要给一个导向,再加经济手段(经济杠杆)规范化设计,比如有一系列有针对性、体现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的税收或者支持补助的优惠措施,而后让企业自己在竞争中形成优化配置三、供给侧经济学演进对中国启迪三、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时代背景:趋势资源配置供给模式经营行为调控模式五大变化需求结构1.需求结构的演进: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12从品种结构看,水稻、小麦等粮食类产品消费比较稳定,肉类、蔬菜、水产品、水果以及奶制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近年趋势十分明显。从质量水平看,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但总体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国际经验表明,当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时,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水平的要求更迫切,而2013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分别达到35.0%和37.7%2.供给模式的演进•传统经济时代•农业新常态下农产品供给更多聚焦于一个市场、一种资源,粮棉油糖、畜牧业的若干产品,以及水产品,都要求高自给率–在开放的环境下,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通过自给解决全部的农产品供给。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适当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农产品供给模式更多聚焦于自给加进口,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供给的基本格局3.资源配置方式–过去,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最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农业不仅要承担产品供给功能,生产过程也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还要释放观光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表现出低碳化、生态化特征。这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也已成为不少地方的自觉行为。124.经营方式演进:由“人力+畜力+精耕细作+分散经营+实体流通”,转变为“人力资本+机械化+现代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从农产品流通看,过去从种到收、从田间到餐桌,主要表现为实物形态的流通模式,链条长、环节多、损耗大、效率低,生产者与销售者、消费者距离较远。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各类产销对接日趋活跃,电子商务蓬勃兴起,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踊跃进入农产品营销领域,电子商务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革命性影响从农业生产看,过去的农业生产主体是2.3亿个承包农户,主要表现为小规模分散经营;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方兴未艾,与传统承包农户一起,共同从事农业生产与服务,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政府调控农业以直接干预的方式为主,并在具体的操作办法上不断演进。人民公社时期,政府按照严密的计划安排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购销的各项活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变革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让农民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让市场机制开始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对农民提供了直接补贴,形成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党的十八大强调,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形势的变化就要求政府对农业的调控行为应作出相应调整。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农投入难免受到影响,财政很难也不宜包打天下,而是应通过政策引导,用市场的方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在放宽农业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让市场机制能够顺畅运行,逐渐在调控农业生产中发挥更重要作用。5.政府调控方式三、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时代背景:两大挑战•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考验以工补农规模,宏观经济增速下降也对工业的农产品原料形成约束;•农产品价格和农业补贴政策接近“天花板”:全球农产品价格到岸税后价全面低于国内农产品价格,农业补贴接近世贸组织规定的发展中国家补贴上限;•生产成本上升;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流转费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据农业部市场司数据,2006-2013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生产成本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11.6%、11.6%、13.1%、12.0%。•资源环境约束“紧箍咒”趋紧: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不仅先天不足,还面临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挤占和污染的威胁。据环保部数据,全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已达5000万亩。2004年,中国首次成为食品全球净进口国,此后逆差不断扩大,2014年由于国际农产品价格降低等原因略有减小,但仍达505.8亿美元。由于国内外农产品存在价差等原因,进口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大量进口,形成了对我国相关产品价格的限制,进而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利润空间和持续发展。如近年来受进口影响,大豆种植及科研、技术推广、仓储服务等整个产业链都缺乏投入意愿。多个品种的农产品大量进口,更使我国通过调整结构来应对进口冲击的余地越来越小。国际市场冲击内部条件约束三、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时代背景:效率损失近年在政府“托市收购”政策下,国内稻谷价格高位运行。但国外低价大米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米店纷纷关门并单纯地成为中储粮的代储仓库,托市收购稻谷“躺在”仓库里几年不轮换成为“陈粮”,形成“稻贵米贱”现象,成为无效供给。其他如玉米等也存在类似的成本倒挂现象。2016年1月,美国玉米进口到岸价大致维持在1600-1650元/吨,而同期国家发改委公布2016年玉米国家收储价为1800元/吨(国家发改委,2016)2014年,中国进口大豆超过7140万吨、谷物及谷物粉1951万吨、棉花243万吨(国家统计局,2015)。根据综合测算目前中国进口的粮棉油等农产品的播种面积超过7亿亩。伴随着城市人口兴起,中国人膳食结构和营养结构也发生改变,新型营养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