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高二历史水平考试复习提纲第1页共18页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隋三教合一------唐三教并行------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维新变法运动时康有为利用儒学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为变法服务------新文化运动时儒学遭到批判,打倒孔家店,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1课:百家争鸣的出现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理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影响较为深远。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二)“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促进了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分封制瓦解,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争霸战争频仍,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专业文化阶层形成。文化上: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2、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3、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4、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孔子和早期儒学(识记)(一)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①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也可以只说成:核心是“仁”)②政治思想——:A、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必修三高二历史水平考试复习提纲第2页共18页2B、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C、“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③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④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群体,学术下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⑤整理文化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等。⑥收录孔子言行的书------《论语》⑦评价------A、“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B、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二)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孟子》成为四书之一。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人性本善”说。④评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三)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③“性恶论”---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④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⑤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⑥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⑦评价:A、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B、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3、道家和法家:(识记)(一)道家1、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①哲学思想——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必修三高二历史水平考试复习提纲第3页共18页3B、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评价——A、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B、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庄子①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即,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应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②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③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二)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①主张君主“依法治国”、法、术、势结合,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③主张变法革新,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今必胜古。④评价:A、韩非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迎合了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B、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4、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①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②评价: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汉初的无为而治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主要内容: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理解)1、思想来源——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3、思想核心------大一统必修三高二历史水平考试复习提纲第4页共18页4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4、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5、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识记)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将儒学定位选官的标准:A、起用儒学家参政B、察举制—举孝廉C、擢升儒生为相③将儒学与教育相结合。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将“五经”定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垄断。影响①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总结: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本原因),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第3课宋明理学宋代程朱理学(识记)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①背景:A、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B、隋唐以来的“三教合一”“三教并行”的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C、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②代表人物创立: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集大成者: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其思想外传,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派)。③内容:二程:A、“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必修三高二历史水平考试复习提纲第5页共18页5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就是天理的一部分。B、方法论:即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二程和朱熹都是)朱熹:除二程的观点外还有A、人性和天理一致B、“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④历史地位:A、宋朝被斥为“伪学”。B、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⑤宋明理学的影响:A、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B、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背景: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日益僵化,进步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2、李贽的离经叛道:(理解)自称异端著作有《焚书》、《藏书》观点:A、批判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B、批判程朱理学C、强调人的正当私欲,倡导个性自由,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实质: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3、明末清初三位:黄宗羲:(应用)①反对君主专制,说它是“天下之大害”,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民权。顾炎武:(理解)①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病书》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概括)“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反对君主专制。王夫之(理解)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③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必修三高二历史水平考试复习提纲第6页共18页6评价: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在其后数百年间仍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把握一条线索: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及其所对应的思想解放运动。特别注意要把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与同一时期西方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结合。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1、普罗泰拉(识记)------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①背景: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身。②观点:A、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标准是判断一切的标准。B、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兴废要以人为尺度。C、在社会道德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应该强求一律。2、苏格拉底:(识记)背景: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暴露观点: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B、“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C、美德来源于教育。大教育家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