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会考重点知识(政治文明史)一、美国:1、说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A1)《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它维护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2)按三权分立学说,推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把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全国性议会:立法,掌管财政)、司法(统管全国的司法体系:法院)和行政(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三个部门。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3)规定了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2、理解联邦制的权力机构:B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法弹劾总统和高级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无效。3、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C异:美国的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利,统帅全军。而且美国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互相独立,议会议员不能担任行政职务,而行政官员也不能担任议员。最后,美国总统的选举不是在议会进行的,政府机关是由当选总统组织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首先,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利,其次,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职责多为礼仪性的。第三,政府部门首长掌握国家真实权利(英国是首相),并要对议会负责。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都由议会行使立法权,司法独立。4、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经过、意义A经过: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②内容:强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间的关系,双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美国声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③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④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5、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了解经济危机爆发原因、影响B原因:①(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②(具)生产相对过剩③直接原因:股市崩溃影响:①导致国际关系紧张②资本主义面临空前政治危机2)掌握罗斯福新政实施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C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首要环节)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环节)③减少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特点: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核心是利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影响:①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但使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②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新时代,战后被其他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所借鉴,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二、中日关系:(一)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主要事迹A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海军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仍坐镇“定远”舰,“志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清军驻台将领刘永福表示为保卫台湾“万死不辞”,各路义军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2、《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B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危害:是《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的战争赔款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二)五四运动(与日本有关内容)1、五四运动的背景、主要史实及结果背景:⑴一战期间,日本妄图通过“二十一条”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⑵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卖出国家主权;⑶巴黎和会上欧洲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概况:⑴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⑷特点: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结果:①北京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②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2、五四精神的含义: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三)2、简述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及影响B原因:①冷战时期,美国减免日本战争赔款,还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②重视科技与教育;③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④政治民主化的基础: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影响:①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③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三、(一)辛亥革命1、掌握同盟会成立及意义B同盟会:Ⅰ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Ⅱ成立:1905年在东京成立。Ⅲ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Ⅳ机关刊物《民报》意义: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武昌首义的时间和作用B概况: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在武昌起义结果:①成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中华民国”②政体为“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作用: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3、民国建立帝制终结的史实B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帝制终结: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统治结束,帝制终结。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作用B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作用:《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主共和,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D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之后,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仍然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二)孙中山的民主追求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作用内容:①“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2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③“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作用:①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颁发了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推动作用。2、掌握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内容:①“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②“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③“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作用:①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②“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③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3、认识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历史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斗争的纲领。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了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A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③两极格局结束,消除了全球化的主要障碍;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表现: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日趋成熟;金融全球化。2、掌握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问题B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②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破坏性越来越大③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引发全球性环境恶化3、评价经济全球化D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①它既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五、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1、了解中共成立的条件和“一大”、“二大”主要内容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⑵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⑶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组织成立,在上海、北京、武昌、长沙、广州等地相继建立。“一大”:⑴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召开,后来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2、中共七大:1945年,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八大:1956掌握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作用C内容:①作出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指出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社会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作用:是一次正确的探索,指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3、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A①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③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还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十二大:1982年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十三大: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十四大”:1992年10月,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1997年9月召开的“进一步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十六大:2002年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