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材料(八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历史八下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第二课: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第三课: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意义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第五课: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第七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和灾难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第九课: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第十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十一课: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日益密切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十四课:钢铁长城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导弹部队的发展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第十六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十七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第十八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863计划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2第十九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第二十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学的繁荣艺术的发展走向世界体育强国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二十一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国现代史: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3)特征: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1949.9北平(2)内容:①《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③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首都-北京;公元纪年④人民英雄纪念碑2、开国大典(1)1949.10.1(国庆节)天安门(2)标志着新中国成立3、意义(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二、西藏和平解放——对内巩固政权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元朝: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宣政院)清朝:(1)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的封号(2)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3)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1951阿沛·阿旺晋美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3、认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3第2课最可爱的人一、抗美援朝(对外巩固政权),保家卫国1、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经过:1950.10彭德怀五战五捷4、结果:胜利(1953)二、战斗英雄——最可爱的人1、黄继光——舍身堵枪眼2、邱少云——严守纪律,被火烧死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胜利原因1、反侵略的正义之战2、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彭德怀的英明指挥3、国内人民大力支持4、志愿军作战勇敢5、中朝军民并肩作战第3课土地改革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1、1950年→1952年(基本完成)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二、土改的意义1、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2、农民成为土地主人3、政权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4、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1)成立:开国大典;(2)巩固:对内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对外抗美援朝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1953-1976成功——失误特征: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等4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2、成就:(1)鞍山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2)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产出第一辆汽车(4)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5)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6)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4宪法)1、1954年,一届人大2、性质:第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5课三大改造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个人)→公有制(国家)一、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形成: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4-1956)1、形式: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2、政策:赎买政策(和平过渡,创举)三、实质与意义1、完成时间:1956年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曲折:良好开端→严重失误一、中共八大(1956)1、内容:分析国情,主要任务2、评价:良好开端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缺乏经验,“左”的错误)1、原因:(1)对国情认识不足;(2)缺少经验;(3)急于求成;(4)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2、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3、评价:严重失误三、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1、成就:石油工业突出(大庆油田)2、先进人物:(1)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铁人)(2)两弹元勋:邓稼先(3)县委书记:焦裕禄(党的好干部)(4)共产主义战士:雷锋5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一、全国大动乱局面的出现1、原因:“左”的错误,个人崇拜2、开始标志:19663、指挥部:中央文革小组4、对象: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5、经过:(1)上海夺权;(2)“一月风暴”;(3)最大冤案(刘少奇);(4)“二月逆流”二、粉碎两个反革命集团1、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九一三事件(1971.9.13)2、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1)1976.10(2)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3)群众基础:四五运动(4)标志:“文革”结束(5)性质:一场灾难与内乱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解放运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3、内容:①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政治路线:经济建设,改革开放③组织路线: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4、意义:(1)转折(2)拨乱反正,开端(3)新时期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为刘少奇平反(1980)2、颁布1982年宪法等一系列法律3、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向依法治国道路迈进第9课改革开放改革: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开放:对外开放一、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首先开始地区:安徽凤阳小岗村62、目的: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实质: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二、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1985年起2、内容:(1)所有制;(2)政企分开;(3)按劳分配3、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对外开放1、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2、海南经济特区(最大)、上海浦东开发区(90年以后)3、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改革开放2、改革开放后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5、1992年南方讲话:解决姓“社”姓“资”问题;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二、指导地位的确立1、1992年,十四大确立在全党的指导地位2、1997年,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基本内涵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四、对邓小平及其理论评价1、总设计师2、指导思想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题目:一、中国现代史时间线索1949-1956:过渡时期1949-1953建立新中国,巩固政权1953-1956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196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严重失误)1966-1976:文革1978-今天: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地主→农民(私有制)2、三大改造(农业)(1953-1956):农业生产合作社(公有制)7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严重失误(公有制)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公有制)教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或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三、中国三位政治巨人及其贡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2、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3、邓小平: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四、民主与法制建设1949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66-1976“文革”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得到加强(平反冤案、全面立法[宪法]、依法治国)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特征:团结、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第11课民族团结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团结: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2、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前提),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3、建立: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4、意义:(1)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1、典型地区:西藏、内蒙古、云南2、西部大开发战略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香港:英占,1997.7.1澳门:葡占,1999.12.20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目的: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台、港、澳)2、提出者:邓小平3、出发点: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4、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8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大陆: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国家(前提)、两种制度(方式)、三个地区5、意义: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二、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1、香港回归1997.7.1香港回归,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殊的政治制度)2、澳门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三、历史意义:洗雪国耻,迈出一步四、原因与启示1、根本原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海峡两岸:大陆与台湾一、台湾问题1、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①三国:卫温赴夷洲②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③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④近代: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占领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2、1949年蒋介石内战失利,退守台湾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政府对台问题的政策①毛泽东:武力解决→和平解决②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③江泽民:八项主张2、两岸僵局的打破(1)1987年,打破38年隔绝状态(2)1990年,海基会成立(台湾)(3)1991年,海协会成立(大陆)(4)1992年,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