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国古代史学术动态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国古代史学术动态解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张书林本书的书名就有“新知识”一词,是指中学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和例证,这些我们在前面几篇解读中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书名中还有“新视野”一词,就是指学术动态。我们先看一看游彪所写古代史学术动态的提纲:第五章学术动态一、夏商周断代工程二、中华文明的起源三、封建社会的诠释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五、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六、秦汉时期的文化七、魏晋时期的世族八、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九、隋唐政治制度的发展十、唐宋社会变革十一、繁荣的宋代文化十二、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十三、科举制与中国古代文化十四、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与社会变迁上述14个问题就是学术界争论最为热烈的重大问题,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列举游彪最为看重的观点,也就是所谓“新视野”,我采取的标准就是游彪所用的篇幅最大的那一观点,或者直接点名道姓的观点。一、夏商周断代工程他介绍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大致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四个部分:1】四个具体目标:(1)探讨西周共和元年(前841)以前各王比较准确的年代;(2)力争确定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比较准确的年代;(3)构建商代前期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提出夏代历史基本的年代框架。2】九个研究课题:(1)有关夏商周年代、天象及都城文献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2)夏商周天文年代学综合性问题;(3)夏朝年代学;(4)商朝前期年代学;(5)商朝后期年代学;(6)武王伐纣年代研究;(7)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8)碳十四测年技术的改进与研究;(9)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综合和总结。在这些课题之下设置了44个专题,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四个学科门类。3】研究方法的特点,是将与年代学有关的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和科技测年技术等学科结合起来,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其研究途径主要是:(1)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对其中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2)整理和区分具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碳十四测年。最后对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深化,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4】成果,即夏商周年表朝代王年代(公元前)年数夏朝禹2070-1600年2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商朝前期汤1600-1300年太丁(词典无)外丙仲壬(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之前)商朝后期盘庚(迁殷之后)小辛1300-125150小乙武丁1250-119259祖庚祖甲1191-114844廪辛3康丁武乙1147-111335文丁1112-110211帝乙1101-107626帝辛(纣)1075-104630西周武王1046-10434成王1042-102122康王1020-99625昭王995-97719穆王976-92255(共王当年改元)共王922-90023懿王899-8928孝王891-8866夷王885-8788厉王877-84137(共和当年改元)共和841-82814宣王827-78246幽王781-77111他的评价是“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所推出的比较有依据的一份年表,为以后使夏商周年代进一步精确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中华文明的起源1.探讨“文明”一词的概念和标志的理论。他说了四种观点,其中第一种影响最大,第四种他用的篇幅最大,我们就引录这两种:一是以夏鼐为代表,引用并发展摩尔根一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史学说,依据考古学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特点和具体探索的对象,提出“文明”一词是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并提出文明起源的三个主要标志,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文明三要素”,即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活动中心的城市,文字记载,冶炼金属。四是以林剑鸣、许顺湛为代表,他们将“文明”一词进行哲学层面的解释,进而从事史学方面的研究。许顺湛发展了林剑鸣的认识,认为文明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的精华部分,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物质的、精神的及科学技术先进成就的综合体现,既反映了人类的进步,又是新时代的象征。他提出文明起源的基本要素,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科技文明。因此,他从考古学角度归纳出的文明起源的基本要素为科学技术成就、城市、礼仪中心形成和文化艺术四个方面。2.摸索研究方法和途径。这个对我们没有什么意义。3.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模式及特点。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苏秉琦关于中国国家起源发展阶段的三部曲和发展模式的三类型说”。下面是苏秉琦的学术成果:1994年,苏秉琦较为完整地表述了中国国家起源发展阶段的三部曲和发展模式的三类型的系统看法。他认为,中国古代文明大体上都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三个国家发展阶段。其中,古国阶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奠基,距今四五千年间最为明显;方国阶段是夷夏关系互为消长的时期,最后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相对稳定的共处关系;帝国阶段把前段格局在政治上加以巩固并不断加强。同时,苏秉琦还将中国国家起源分为三种发展模式。燕山南北地区的发展过程最早,约距今8000年前就开始了由氏族向国家发展的转折,至距今5000年前进入古国阶段,即传说4时代的黄帝时期,距今4000年前进入方国阶段,距今2000年前进入帝国。这在中国国家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最具典型意义,是原生型的国家发展模式,称为北方型。中原地区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开始了由氏族向国家发展的转折,距今四五千年间进入古国阶段。其中,在晋南形成了传说时代尧舜时期的“中国”,是第一个“中国”概念的发展阶段;距今4000年前进入方国阶段,即夏商周三代,是第二个“中国”概念的发展阶段;距今2000年前秦统一六国进入帝国阶段,是第三个“中国”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国家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次生型的国家发展模式,称为中原型。秦汉统一帝国解体后,经历了古国、方国的北方草原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先后入主中原,建立了北朝、辽、金、元、清帝国,结束了草原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对立的格局,这是国家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续生型的国家发展模式,称为北方草原型。三、封建社会的诠释关于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的论战由来已久,我们所关注的是游彪整理的关于“封建”一词的历史渊源:“封建”本为表述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汉字旧名,意思是“封土建国”、“封邦建藩”,指的是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分封。这种分封大体上是把土地和居民分赐给受封者,即所谓授民授疆土。诸侯还可以把土地和居民分赐给下一级卿大夫,于是以土地为枢纽,形成统治者之间的多层等级链条。这种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难以维持,秦朝统一后,全面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封建制。封建制虽然行于殷周,但其时很少有人对其加以评论。在先秦典籍中,“封”和“建”多为单用,很少两字连用。秦汉以后,有了郡县作为参照物,“封建”的特点才突显出来。从秦汉迄明清,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优劣之争从未停止,在争论过程中,“封建”的概念发生了历史的变化,其内涵得到扩展,封爵而不治民的制度也被纳入“封建”的范畴。然而,争论的各方都把封建视为一种政治制度,并未涉及封建制下的社会、经济内容。进入近代以来,“封建”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虽然与古代的“封建”还存在某些渊源关系,但基本上是来自欧洲“feudalism”的意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严复首先把“feudalism”与中国的“封建”对译,从此“封建”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社会形态或社会发展阶段,兼及社会、经济意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人们进一步把“封建”看做人类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之一。在欧洲,“封建”是一种后起的制度,中世纪的西欧人并不知道今天所谓的封建制度,现代西方史学家所说的“feudalism”的内容,在中世纪只在西欧存在过,但具体形态各地多有不同。18世纪以前,欧洲学者只把封建视为一种法律制度,19世纪后,学者们开始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各个角度研究封建的内涵,但仍多局限于政治、法律层面的认识。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概念,用以划分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由此产生封建生产方式、封建所有制等。20世纪30年代末,马克·布洛赫撰写《封建社会》一书,分析了西欧封建社会经济、农奴庄园等方面的内容,奠定了后人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综上所述,无论中国还是西欧,对于“封建”的理解,都有一个由政治、法律制度向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过程。这里,命题者可以选取某位学者思想家对“封建”一词的论述,然后设置选项,看哪几个或者哪一个准确理解了其原意。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总体考察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这一点所述没有什么“新视野”,我们选录最后一段研究礼俗与文化关系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决定了各地礼俗的差异性,由此形成各地区人们不同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而这种不同又对社会变革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各国变革5产生不同结果。与此相应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2.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我们的现行教材只讲了周王室降为一般诸侯国,诸侯国内部变革只讲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其实变化远不止是这样。我们从游彪的介绍中选取两段:春秋战国之际,国人有功可以上升为士、大夫、公卿,也可以降为皂隶。国人社会地位的变动,是政治斗争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形成,国人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或阶级而存在的经济条件和作为主要兵源及军赋负担者的社会作用都已丧失,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许悼云认为,从东周到秦汉经历了古代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秩序得以重组,经济制度得以改变,氏族的社会力量退隐,新的社会力量起而代之。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春秋时期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并与战国时的情况作了对比。春秋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早期的公子们直接参预政治,后期这种活动逐渐减少。经春秋一代,卿大夫集团日趋活跃,其上升趋势与公子集团的衰落趋势同时发生。士集团人数上多于公子和卿大夫,但地位低下,卿大夫集团进入低潮时,士阶层开始抬头。五、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1.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经济基础这一点与我们教材所说没有多大差异。2.关于皇权与专制政体有下面三个研究成果值得注意:1】秦代官制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继承殷周遗制,二是吸取列国制度,三是由秦国本身的官制发展而来。2】秦汉官制具有如下特点:(1)从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2)君权空前提高;(3)由官制简略到机构庞大;(4)宗法制发展;(5)管理生产部门设有专官;(6)管理民族事务专官的出现;(7)官俸、官服、官印有明确规定,等级森严;(8)官员选拔、考核制度的确立。3】秦的仕进制度,从商鞅变法到统一六国期间,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是入仕的五条基本途径,构成秦仕进制度的主体。六、秦汉时期的文化着重叙述董仲舒的思想研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主要引述林甘泉和张岱年的观点林甘泉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全过程。他认为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是由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来决定的。同时,政治权力对于意识形态的干预和改造如果违反了规律就要失败,如秦始皇的法家政治。而汉武帝顺应了发展规律,取得了成功。任何一种统治思想的确立,都不能单纯依靠暴力。张岱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一方面,它加强了民族内聚力,中国文化在两千年历史中绵延不绝,这与儒学独尊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它限制了思想自由,妨碍了学术的高度繁荣。2】关于董仲舒的儒学与战国儒学的区别,他引述了翦伯赞的观点翦伯赞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