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绪论开设历史地理学的意义、目的和要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位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创始人——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正史中的地理文献类书中的地理文献地方志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文献介绍(先秦——清朝)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以黄河为典型•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概况•黄河景观•历史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与治理东部平原区地貌的演变•海河水系的形成•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长江中下游湖沼、水系的演变中国历史政区地理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概况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传说中的行政区划:“九州”与“五服”•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魏晋南北朝:以州、郡、县三级制为主•隋:州(郡)县两级制•唐:从唐初的虚三级制到唐末的实三级制——道、州(府)、县•宋: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元:行省——路(府、州)——隶属于路的散府(散州)——县•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府(直隶州)——隶属于府的散州——县•清:内地十八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府所辖的散州、散厅)中国历史交通地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分布秦汉时期的主要交通干线隋唐交通•南北运河的开凿•大庾岭道的修建•长江航运的发达•城市的发展两宋交通•以首都为中心的水运系统•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元明清交通•元代的驿站•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域外交通•丝绸之路•海上交通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辽金元明清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长江下游平原蚕桑、植棉与丝、棉织业的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一)——运河隋朝以前运河的开凿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运河的漕运与帝国的存亡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经济的日渐衰弱•南方经济的日渐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的南移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三)——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概述典型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地理环境•政治•交通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四)——长城战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西晋至明代长城所发挥的防御作用明长城•明朝对长城的修复与修建•九边重镇•长城景观长城的历史地理意义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五)——城市北京•元大都•明清北京城西安•周丰、镐•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城•唐长安城洛阳•东汉雒阳城•北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开封•魏大梁•宋汴京南京杭州安阳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六)——人口与移民人口•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移民•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秦汉时期的移民措施——戍边郡、实关中•移民的构成•移民的典型案例阅读文献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史念海:《河山集》(四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香港:三联书店,1981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葛剑雄等:《移民与中国》,香港:中华书局,1992葛剑雄:《普天之下》,台北: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任美锷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PrestonE.James:Historyofgeographicalideals,李旭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民国丛书》第三编69册)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地图出版社,1982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万有文库本。《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隋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一、正史中的地理文献“地理志”系统《汉书•地理志》——正史第一部地理志(1)体例以疆域范围内的政区及其沿革为纲,以人口、山川、物产等为目。(2)内容•首篇:《禹贡》、《周官•职方》•正文:政区沿革以及各级行政区划中的户口、山川、古迹、物产等情况•附录:“风俗”篇(《域分》、《风俗》)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平。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千百六十。县九: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泽在县西。莽曰循虏。上禄,故道,莽曰善治。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汉,行五百二十里。莽曰乐平亭。平乐道,沮,沮水出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过郡五,行四千里,荆州川。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莽曰杨德。鲁国,故秦薛郡,高后元年为鲁国。属豫州。户十一万八千四十五,口六十万七千三百八十一。县六:鲁,伯禽所封。户五万二千。有铁官。卞,泗水西南至方与入沛,过郡三,行五百里,青州川。汶阳,莽曰汶亭。蕃,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驺,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峄山在北。莽曰驺亭。薛。夏车正奚仲所国,后迁于邳,汤相仲虺居之。正史中的“地理志”系统(1)二十四史中的“地理志”(“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除《汉书•地理志》外有十五种:《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南齐书•州郡志》、《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宋史•地理志》、《辽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此外,《清史稿》也有《地理志》(2)缺编地理志的正史•缺编的有八种:《史记》、《三国志》、《南史》、《北史》、《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补充工作:《隋书•地理志》对北齐、北周、梁、陈政区沿革的追溯,被称为“五代史志”;清代学者的补志:《补三国疆域志》、《十六国疆域志》、《补梁疆域志》《补陈疆域志》等(收入《二十五史补编》)“河渠书(志)”系统《史记•河渠书》——开创河渠书体例(1)体例:以水道为纲,记载其流域的经济与自然地理(2)内容:主要记载历代水利工程的兴修情况极其利弊正史中的“河渠书”系统(1)正史中“河渠书”系统的文献共有五种:《汉书•沟洫志》、《宋史•河渠志》、《金史•河渠志》、《元史•河渠志》、《明史•河渠志》此外,《清史稿》也有《河渠志》(2)《后汉书》至两唐书之间的正史没有河渠志“食货志”系统两个源头——《史记•平准书》、《货殖列传》正史的第一部“食货志”——《汉书•食货志》“食货志”系统的经济地理学价值正史“食货志”的内容涉及特定地域的生产和开发情况,具有一定的经济地理价值。民族地理和域外地理民族地理——夷、蛮、戎、狄的列传(1)《史记》开创为周边民族作列传的体例相关篇目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西南夷列传》(2)民族列传因为不同朝代而名称有所变化《魏书》有《蠕蠕传》,新、旧《唐书》有《吐蕃列传》等。域外地理(1)《史记》开创为域外国家作列传的体例相关篇目有:《朝鲜列传》、《大宛列传》(2)《旧五代史》开始,域外国家列传称为《外国列传》二、类书和政典中的地理文献类书中的地理文献如《艺文类聚》、《玉海》、《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类书中的地理文献都是对前代地理书的汇集,其价值在于对已经佚失的古地理书的保存。政典中的地理文献地理文献以“州郡典”、“舆地考”等形式分布在“十通”中第一部政典——《通典》唐•杜佑:《通典》——历代典章制度的汇编其中卷171-184为“州郡典”“十通”中的地理文献《通志》卷56”职官略“有“州郡”、卷66”艺文略”有“地理”,《文献通考》卷315-323“與地考”,《续通典》卷107-120“州郡”,《清朝通典》卷90-96“州郡”,《续文献通考》卷229-236“與地考”,《清朝文献通考》卷269-292“與地考”,《续通志》卷103—109”地理略”,《清朝通志》卷24—31”地理略”三、地方志地方志的起源《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地方志的种类根据行政区层级而有不同层级的地方志如“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等行政区之外的各种专志如山水志、湖堤志、盐场志、寺观志等地方志的历史发展及其利用宋元方志(1)方志编撰体例的日臻成熟参考网址:://bbs.8090sh.com/forum-66-1.html代表作:“临安三志”(乾道、淳祐、咸淳)、《景定建康志》、《吴郡志》(2)《宋元方志丛刊》明代方志(1)方志的普遍修纂——“今天下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如:康海的《武功志》和韩邦靖的《朝邑志》(2)《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清代方志(1)地方志修撰的鼎盛时期(2)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与实践•理论:撰成《修志十议》、《方志立三书义》等文和《方志略例》,提出“方志乃一方全史”。•实践:主修《湖北通志》、《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县志》历代方志的著录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及其增订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四、地理文献的历史发展先秦时期《山海经》——“开了幻想的一派”(1)《山经》(《五藏山经》):以东周都城洛阳为中心,分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五个部分(2)《海经》:中国四方有海的原始观念的反映,以神话幻想为主。(3)《大荒经》:是对《海经》的诠释《禹贡》——中国沿革地理的第一篇(1)内容:“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2)《禹贡》“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其他地理文献(1)《穆天子传》(2)《周礼•职方》(3)《尔雅•释地》(4)《管子》:《地员》篇专论土壤;《度地》篇专论水利;《地图》篇强调地图的重要,阐述地图的基本内容;《地数》篇讲述古代矿物两汉时期《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魏晋南北朝时期《华阳国志》(1)东晋常璩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2)地域范围:晋代梁、益、宁三州,相当于今天云、贵、川三省和鄂、甘、陕三省部分地区,为《禹贡》梁州之域:“华阳黑水惟梁州。”(3)时间范围:始于开辟,终于晋永和三年。(4)内容:一、沿革地理部分,包括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1-4卷)。二、以编年体形式叙述历代在四川的割据政权(5-9卷)三、记载西汉迄东晋初年的“先贤士女”(10-12卷)《法显传》(《佛国记》)(1)晋释法显撰(2)法显西行的经历和见闻记事以佛教胜迹和佛事为主,同时对各地行程、地理概貌、文化习俗等都有真实而详细的记载。(3)关于《佛国记》的史地研究(民国)丁谦:《佛国记地理考证》(载《地学杂志》,1915年,6:12)《水经注》(1)北魏郦道元著(2)关于《水经》《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隋书•经籍志》著录郭璞注,《唐六典》著录汉桑钦著,清代学者考证认为三国时人所撰。(3)体例与内容•开创了以水道为纲,因水证地的撰述体例注记水道时穷源竟委,详细描述了水道所经各地的历史地理和人文风俗;•对《水经》经文的讹谬之处作了许多匡正。《洛阳伽蓝记》(1)北魏•杨衒之撰“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2)体例和内容•“先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