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1厦门市“十二五”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前言《厦门市“十二五”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厦门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政策举措等战略意图,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引领“十二五”时期厦门工业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第一章厦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中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推动福建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是拉动厦门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工业化水平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对实施市委提出的“二三产共推进”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第一节“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按照党中央关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厦门工业通过结构调整,推动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节能减排、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及优化企业经营环境等工作,努力培育若干个占据行业技术的高端、具有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产业2链、产业集群,在发展中积极培育、定位厦门工业的比较优势,对拉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工业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90.39亿元,比2005年增长77.5%,净增388.72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8%;实现规模以上产值3670.82亿元,比2005年增长80.9%,净增1641.7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55家,比2005年末的1556家增加了699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2家,其中戴尔(中国)、友达光电、宸鸿科技和翔鹭石化4家超百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2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434家,比2005年增加了190家。二、行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电子工业、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均经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电子工业中光电产业迅速发展,台商对光电产业的投资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原材料工业中,信息化学品已退出市场,芳烃产业链因PX项目外移面临转型的压力,轮胎制造以子午线轮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势头良好,钨产业链继续向高端发展,高精铝箔全球第一的地位更加巩固,新能源材料已初具规模;消费品工业中,以内销为主、品牌营销的食品、饮料、烟草等发展较快,纺织服装工业因省内众多品牌服装企业的加盟而由代工生产大步跨入品牌营销的阶段,“ODM”模式的照明器具、水暖及卫浴、运动器材等发展势头良好,以出口为主、且代工生产的皮革制品、家具、工艺美术等受国家外贸3政策调整的影响而发展缓慢,医药工业(包括生物制药)因缺乏大企业支撑而无明显的增长。装备制造工业继续持续稳定增长态势,汽车、工程机械、配电控制设备、大型商用飞机维修、船舶制造等主要行业的发展质量有所提高,汽车取得底盘生产资质及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汽车零部件制造的较快发展。三、产业链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新成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一批占据行业技术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亿以上产值产业链(群)的发展战略,我市通过有效配置各种资源,集合力量,大力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汽车、工程机械、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产业链;重点发展航空工业、船舶制造、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烟草工业及销售等产业链、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生物与新医药、运动器材、水暖及厨卫、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等产业链、产业集群。2010年,13条百亿以上产值产业链累计完成产值235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4.3%。其中,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平板显示、汽车、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工程机械、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6个产业链(群)已超百亿元规模,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已接近百亿元规模。四、形成若干个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工业园区在大力推进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中,灌南机械工业园区、火炬(翔安)光电产业园区、同安轻工食品工业区、航空工业区、排头船舶工业基地,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海沧生物科技园等,已经形成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工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平台。全市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4已达137平方公里,比“十五”末期增加1倍以上。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光电显示)、厦门集美台商投资区(装备制造)分别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五、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厦门市节约能源条例》等法规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率先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能耗关;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广节能先进技术和产品;建立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市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568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12.35%,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厦门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2%、由0.65吨标准煤下降到0.57吨标准煤的目标;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41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4.1%,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6%;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4.498万吨和4.67万吨,较2005年削减33.56%和15.92%,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7.2%和11.2%的指标任务。六、发展品牌经济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增加中国名牌产品6个、福建省名牌产品104个,分别占全市拥有各级名牌数量的32%、61%;评出厦门优质品牌163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2件,福建省著名商标292件,厦门5市著名商标370件,分别占全市拥有各级驰著名商标数量的82%、74%和74%。七、质量管理向追求卓越绩效发展以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培育卓越企业为龙头,努力推广“6σ”、现场星级评价、可靠性工程、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企业质量管理由追求质量控制有效性上升到追求卓越经营绩效,ABB开关在全省唯一获得全国质量奖;ABB低压获得省质量奖;ABB开关、厦烟工业、厦钨股份、通士达照明成为全国首批向全球庄严做出质量承诺的企业。八、中小企业加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从推动成长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举办“中小企业服务日”活动入手,着力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共评选成长型中小企业757家(2007年开始),共安排成长型中小企业贴息资金2390万元;通过成立中小企业融资工作联席会、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业务风险补偿机制、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一对一”服务等工作,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一定缓解;每年举办“中小企业服务日”活动,组织各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管理咨询机构、银行金融机构等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管理、融资等方面服务,“中小企业服务日”已成为我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服务活动。九、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取得新跨越62010年,全市工业投资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5亿元,同比增长23.6%,创我市工业发展史上最好的投资水平,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179亿元,同比增长34.6%。“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26亿元,比“十五”期间的423亿元增长1倍以上。一批事关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宸鸿科技、友达光电、金桥卷烟技改、冠捷科技、景智光电等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投产。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技术改造的引导作用。2006年至2010年,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共安排1.41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贴息、补助,拉动企业挖潜改造投资约110亿元。建立市、区两级协调机制,从“抓落地、抓在建、抓投产”三个层面推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投资总额925亿元。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资金支持,至2010年共有10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省专项扶持资金3亿多元。十、服务企业机制不断完善为积极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开展以“五帮企业”为主要内容的走进和服务千家企业活动,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协调服务机制,成立了厦门市工业经济协调领导小组,设立了“厦门市工业企业服务网”,开通“968119”工业企业服务热线,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十一五”期间共向国家、省争取支持厦门工业发展资金9.35亿元,其中国家级8.12亿元,省级1.13亿元。同时,加大企业减负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企业减负政策,仅2009年、2010年两年就为企业减轻负担近20亿元。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十一五”厦门工业主要经济指标表7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工业总产值(亿元)2099.032444.752842.693090.792914.953772.2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2029.122367.862741.132978.062812.763670.82地产工业品出口交货值(亿元)886.351005.111209.951352.451142.691561.46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44.0842.8744.7145.4440.9442.77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户)233334工业增加值(亿元)501.67560.31644.85705.36678.18工业增加值占GDP(%)49.8447.9746.4645.2139.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480.03573.98659.68707.60686.79890.39利润总颖(亿元)132.27132.62165.96119.69189.86241.47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7.085.746.254.076.717.24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年)90946100286108335113758115039137320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5237635723506089326220245858716347948[说明:2010年数字为快报数]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厦门工业经济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每遇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全市工业生产的增速就出现下降,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制约着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低,工业增加值率(24.3%)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6.5%),自2006年以来全员劳动生产率始终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发展仍是投资驱动型,科学技术尚不是拉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88%(2008年调查);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对出口的依赖过大,出口交货值占到工业销售产值43%左右,而出口生产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贴牌生产是出口企业普遍采用的方式等。第二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中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面临的机遇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决定了中国的制造业将更加紧密地融入到国际大环境之中。中国制造业将逐步改变目前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现状,不断提高高附加值产业和环节的比重。同时,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将逐步降低到合理范围内。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期加速阶段,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和支柱地位在较长时期内还不会改变。这不仅因为中国工业化历程才走过了30年左9右的时间,远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因为它仍然是中国13亿人口赖以实现大规模就业的支柱产业。发展更有竞争力的工业体系,推进工业强国建设,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从我市情况看,2010年1.0:52.7:46.3的三次产业结构表明,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处于农业比重继续下降,工业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经济由工业、服务业带动,仍可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市委提出了“二三产共推进”的战略思想。至少在10年多的时期内,厦门工业增加投资和扩大规模仍然具有客观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