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途径的调查研究——以湖南省洪江市罗翁古村为例摘要:社区参与是旅游目的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机制。尤其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居民参与其中成为旅游开发与经营的重要部分,也是确保当地居民主人地位,保障农民利益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旅游地开发程度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本文从社区参与的途径方面入手,以洪江罗翁村为例分析了当地参与旅游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并提出促进居民参与旅游的有效途径,从而促使当地居民真正参与旅游的开发与运作,真正受益于旅游业。同时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字:旅游社区参与途径农村居民罗翁Abstract:Communityparticipationisaveryimportantsystem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tourism.Especiallywiththerecentrapid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theparticipationoftheruralresidentsbecomesnotonlythevitalpartoftourismexploitingandmanagement,buttheeffectivewaytoensurethehostpositionoftheruralresidentsandbenefitoffarmers.However,becauseofthelevelofeconomyeducationandtourismexploiting,therearemanykindsofshortcomingsinruralcommunityparticipation.WiththecasestudyoncommunityparticipationwaysinLouweng.Hongjiang,thispaperanalysethecondition,thefeaturesandthereasonsofit.What’more,itputsforwardtheeffectiveparticipationways,whichwillnotonlypromotevillagersrealparticipationintourismexpoitingandoperation,buthavethembenefitfromtourism.Inaddition,itwilbegoodtothesustainabledevolopmentintourism.Keywords:tourism;communityparticipation;ways;theruralresidents;Luoweng1、研究背景旅游业是快速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也是“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旅游创汇及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对一、二、三产业都能发挥积极拉动作用。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就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2007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积极发展旅游等消费热点”。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正在而且将持续重点推进旅游业发展。而我国约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目前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超过5亿人次,收入超过3000亿元,受益村(寨)超过2万个,受益农民超过2400万。并进一步伴随着旅游客流大量地从城市流向农村,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研究尤其是参与途径研究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乡村旅游地农户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及其对乡村旅游带来的正负影响感知关系到旅游产品质量、旅游市场开拓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EachCouncil)颁布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一实现与环境相适应得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将农户作为关怀对象,并把农户参与作为旅游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此次选择洪江市罗翁古村为研究对象,是基于这个景区是怀化近年重点开发的旅游景区,其发展所依托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下是景区的背景介绍:1.1基本概况罗翁古村景区地处西南五省中心城市怀化与湘中城市邵阳的结合部——洪江市熟坪乡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27°08′,东经110°06′。距怀化市区38公里,距邵阳市区148公里,距张家界、桂林分别为223公里、220公里。距长沙330公里。通过周边省道222、国道320及上瑞高速等可直达长沙、湘潭、株洲,距芷江飞机场110公里,交通便捷、通畅。罗翁古村位于八面山西麓,沅水一级支流母溪河从中穿过。八面山旧称罗公山,即《水经注》“中龙桥山”,它是雪峰山脉的最高峰,最高海拔1983米。据《湖南风景名胜志》记载:“罗公山周四五百里,绝顶有池,广数十里,因昔有罗姓隐此修道成仙而得名,此为兵家必争之地”。民间传说:“罗公山离地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据康熙五年编的《黔阳县志》记载:“李自成奔辰时,将合张献忠,献忠已入蜀,遂留屯黔阳;何腾蛟进攻,自成营于罗公山,倚险筑堑,为久屯记……”。据《明吏·李自成传》载:“部将李过闻自成败,勒兵驰救,夺其尸,攻灭一村而还,结草为首,加衮冕,葬于罗公山下”。嘉庆八年(1803年),瑶汉人民集资在闯王墓旁修建一座闯王庙(按《黔阳县文化志》)。1976年兴修八面山水库,闯王庙被拆。罗公山区是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该区曾被联合国卫星遥感测定为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主要景点有:雪峰山风景名胜区的岩鹰洞大峡谷、闯王行宫遗址、钩岩喊天台、八面山原始森林、苏宝顶天然大草场,还有农家乐、库区垂钓蹦极、水上游艇、避暑休闲等娱乐项目。美丽富饶的罗翁主要的特产为:雪峰山乌鸡、山里野菜、野生天麻、野生猕猴桃、金银花、黄蛋果、野生稻米等。1.2自然条件1.2.1地形、地貌、地质罗翁古村地处雪峰山主脉地段,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山地地貌。村中开阔平坦地带为母溪河流弯放缓,由冲积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根据形态特征和成因,可称之为溪谷冲击平原。地表多为残积、坡积、洪积物所覆盖,风化层厚,发育为灰或褐色土壤、沙质粘土及亚粘土,耕作土层厚0.3—3.0m,土地肥沃。1.2.2气候、气象罗翁古村所处母溪河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流域内八面山农场站观测的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30.0mm,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为由山区向平原、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全年降雨量时程分布不均,4—7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一半以上。深渡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24小时降雨量为162.8mm。据安江气象站1959年至今的实际资料统计,该区域多年平均气温17°C,最高气温39.7°C(1971年7月21日),最低气温-5.7°C(1970年1月6日),最大差值达45.4°C,历年最大风速18m/s,全年无霜期约300天,日照时数1333.1小时。历年平均蒸发量1275.0mm,年最大蒸发量1489.9mm(1960年),年最小蒸发量1015.6mm(1970年),最大一日暴雨量139.4mm,最大三日暴雨量235.7mm。罗翁古村四季特征分明,春季温度变化大,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天气时冷时暖,晴雨变化多,气温升降异常剧烈。夏季降雨多,秋季多干旱,冬季严寒短,无严寒日在记录中占41%。1.2.3水文罗翁古村域内地表水丰富。母溪河与八面山水库相连,从村中穿过。并且有多条大型水渠从八面山水库引水灌溉后又汇入母溪河,形成较为密布的河网。极具江南水乡的丰韵。1.2.4植被状况罗翁古村域内大部分为丘岗山地,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主要植物有杉、竹、香樟、松、油茶及灌木,区内无猛禽兽和珍惜植物。1.3旅游功能分区1.3.1入口景观及服务区1.3.1.1入口印象区由景区大门(同时也是整个雪峰山景区的标志性入口)、景观小品、水口桥、水口庵组成。1.3.1.2接待服务区包括雪峰山大峡谷漂流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景区管理办公楼、生态停车场、起漂点码头景观水坝。1.3.2观光休闲服务及传统民居保护区1.3.2.1古镇风情演艺区由古镇观光购物区、亲水游憩区、古镇主题广场、演艺场、景观桥(包括罗兴桥、太平桥、长寿桥)组成。1.3.2.2村落风情体验区以开展民俗风情观光游和农家乐休闲度假游为主,包括传统民居保护区和各式农家乐庄园。1.3.3农业景观区、经济林区及无公害农业基地表1景区各旅游分区背景条件比较背景条件入口景观及服务区观光休闲服务及传统民居保护区农业景观区、经济林区及无公害农业基地地理位置最好,位于景区入口、较好。大多距离景区较差,多较为偏远,交通主干道两侧入口近;即使部分传统民居保护区较偏远,但仍有干道通达交通通达也多为辅道游客密集度及停留时间长短游客密集,停留时间较短游客密集,停留时间较短游客密集度度低,停留时间较短该区居民经济状况一般较好,部分民居保护区居民一般一般现旅游开发程度大峡谷漂流开发程度较高农家乐休闲度假游开发程度较高一般社区居民旅游教育进行过口头宣传农家乐老板接受过系统教育,其他较少较少2、研究意义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开发主体和社区主体,以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发展。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界定为由不同利益相关者所组成,与旅游区有着紧密联系且相互影响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居住区,该居住区聚集在旅游区周围或边缘,或与旅游区互为一体。正如Murphy(1985)指出:“要在社区内开发旅游业,那么传统产业的东道主必须成为自愿的合作者。”而在我国旅游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和旅游市场一片繁荣的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在追求最佳经济效益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旅游景观的吸引力,而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旅游业与所在社区关系常常被割裂。社区无法得到有效管理,而社区居民也无法多层次参与旅游发展,没有决策权与主动权,大多处于被动地位。这大大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在1995年的第一届全国生态旅游研讨会上,代表们一致通过香山宣言,其中就有一条明确表示——要发动本地居民大力参与工作,并从中得到应有的利益。由此可见,社区参与早已作为一个新的课题被提出来。此后,在国内有不少学者已经涉足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尤其是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领域。刘纬华在《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一文中认为社区应作为一个主体参与旅游规划、决策、管理。孙九霞、保继刚在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中指出:社区,景区和政府之间是永久的利益相关者;社区参与就成为旅游开发的主导者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社区通过何种途径参与进来才能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协调各方利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要因地置宜的问题。杨桂华在《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研究》一文中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将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构建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从系统中的游客、村民和村寨三个方面来审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意义,发现生态旅游接待村对于游客、村民、村寨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梁明珠在《生态旅游与“三农”利益保障机制探讨》一文中针对“旅游开发土地补偿时农民的利益往往被忽略,或土地补偿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合理补偿”“农民被排斥在旅游开发项目之外,受益不大”“农民就业机会缺乏保障”等问题,提出:为解决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维持利益的均衡,地方政府应在旅游发展政策、土地补偿、培训与就业、社区参与、经营规范、收益分配等方面建立有效的“三农”利益保障机制,包括土地补偿机制、经济激励机制、就业培训机制和社区参与机制。而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以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为背景,运用社区的参与观点从不同侧面提出看法,表明国内学者己对社区参与旅游业,尤其是农村社区参与旅游业相当重视,对推动我国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进程起理论指导作用。在罗翁古村,由于开发尚刚刚起步,当地村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则更为淡薄。而政府与企业在共同开发过程中由于投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