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思路党的十六大在党代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并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县域经济进行了表述,并将县域经济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丰富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全国许多省区专门制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迎来了大好时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从2002年起,浙江、湖北、河南、广东、江西、河北、辽宁、吉林、湖北等省先后开始了“强县扩权”的改革,把地级市的一些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在经济管理方面形成了近似于“省管县”的格局,海南省出于土地面积和人口较少的因素,已经完全实行了“县市分治”,市只管理城市本身,县则由省直接管理。重庆直辖后,也完全过渡到直管区、县。目前各地实施的强县扩权,目的是在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把部分权限下放给县,以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动扩权县(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尽快形成一批经济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大的县(市),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增强县(市)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环节。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深化改革,将给县域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知道,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区域经济、块状经济,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县域经济的本意是指一个县(市)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既有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又有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经济;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政府的经济(财税),也有老百姓的经济(就业和收入)。可以说,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市)的范围内,基本都可以得到反映。因此,研究县域经济可以有两个视角:一是研究在一个县(市)的地域内,如何使得各类经济活动能够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二是研究如何使得整个国家基层的经济能够更加稳固、繁荣并充满活力。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很广泛。大到三农问题、结构调整,小到县乡财政、基层金融,无一不是长期困扰基层政府及经济工作者的待解难题。举例来说,不少中西部县市都曾派出大批干部前往广东、上海甚至香港、海外招商引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至于其效果,恐怕多数还是乏善可陈的。然而,如果不借助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要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的问题,既然是共同学习和探讨,希望大家也能畅所欲言。真诚地恳请各位不要客气,说不要客气有几层意思,第一还是接刚才的话题,在上课的过程,大家随时可以发言,不要有所顾忌;第二,我讲得不对地方,请大家当场指出;第三,2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可以以后一起探讨。总之,一句话,来去自由,畅所欲言。今天我从五个方面给大家共同学习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第一方面是县域经济的内涵第二个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个第三个方面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及制约因素第四方面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第五方面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一、县域经济的内涵(一)县域经济的涵义。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区别。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其共同点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表空间中的经济区域;其区别在于: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界限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自然经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而县域经济具有行政区域的含义,界限比较清楚,经济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作用,并且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二)县域经济的性质对于县域经济的性质,大体可以做两方面表述,其一,它是一种行政区域经济;其二,它是一种中观经济。1、县域经济是行政区域经济从性质上讲,县域经济首先是中国经济中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是中国经济中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可以分为行政区域经济和经济区域经济。行政区域经济是受行政区域政府经济职能直接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运行的极化区域型经济。经济区域经济通常称为区域经3济,它是受地域分工、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及其增长极等因素的一致性或相近性影响而形成的不同行政区域经济之间或同一行政区域经济内运行和发展一体化的同质区域型经济。在一定条件下,行政区划以经济区划为基础,因而行政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经济是可以重合的。行政区域经济通常具有不同于经济区域经济的运行特点和规律。不同的县受其所在县域的历史、地理、文化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使其经济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发展模式。但是县域的政府及其经济调控职能对县域经济运行及其发展的直接影响力,使县域经济的行政区域属性得以显现。因此,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行政区域性,或者说:县域经济不是经济区域经济,而是行政区域经济。2、县域经济是中观经济从性质上讲,县域经济还是一种中观经济。宏观经济运行是指国民经济总体的活动过程。微观经济运行指作为国民经济细胞或基本单位的经济主体,在市场上进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观经济运行则是指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那一区间经济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说,也就是某一部门或某一区域的经济活动。中观经济既包括纵向上从地方到中央的农业、林业、水利、纺织、煤炭、化学、冶金、机械、电力、交通等相对独立的条条运转系统,也包括横向的县域经济、地市经济和由数个处在同一地理范围并具有同经济性质的城市组成的区域块块经济。县级区域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经济区。县域内,县城已经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城市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城市功能较为完备;农村中,农、林、牧、副、渔、工、贸、建、运、服全面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农村为郊区的经济格局。另外,县域内还有着纷繁复杂的部门和企业、层次不等的小城镇和范围不同的小区域经济。总的看,县域经济从属于宏观经济,又包含着微观经济,而且具备中观经济的经济属性,因此,从性质上看,县域经济是一种中观经济。(三)县域经济的类型县域经济,由于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经济。根据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县可以作各种类型的划分。比如按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以分为经济发达县、次发达县和欠发达县;按照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可分为市郊县、平原县、山区县、丘陵县和海岛县;按其产业结构,可分为工矿县、农业县、渔业县、林农结合县和牧农结合县。另外,还有地处风景名胜区,以旅游经济为主的县和地处交通枢纽,以经济沟通为主的县等。当然,县域经济类型的划分,还有其重叠性。比如某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平原农业县。但从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的可以分为三个带有一定共性的类型。1、与经济中心城市结为一体的郊区县。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大连、青岛、宁波等经济中心城市的郊县和一些中等城市所设的远离市中心的区,如烟台市的牟平区、连云港市的连云区等,这类区不同于大城市的区,它的行政范围既包括区级行政机关驻地城区,又包括相当大的农村地区,而且其行政机关的设置、行政职能同县有许多相似之处。上述区县在全国所占的比例较小,但经济社会非常发达。有调查认为,中国改革20多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既不是国民经济骨干的中心城市,也不是率先实行改革的广大农村,而是依托城乡之间、汲取双方优势的城市郊县。由于郊县处于都市社区范围内,人流、物流、信息流同都市沟通顺畅,而且在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比较一致,因此,郊县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区域经济,而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地理空间上相对远离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自成一块的县和县级市。这4类县的行政区域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社区。县城作为县级区域唯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对整个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类县域农村人口占到全县人口的80%-90%。在县域范围内,既有传统的农业和落后的农村经济,又有传统的手工业和发达的现代工业,还有商业、金融、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等,一应俱全,各种经济形式、经济成份和经济要素组成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有机整体。这类县占我国县总数的80%,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可以说,它们代表着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3、产业结构单一的专业县。即林业县、牧业县、渔业县、矿业县等。这类县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和沿海岛屿。这类县由于其资源丰富且尚未得到充分开发,而且人口密度较低,因此,人均占有资源要远远超过全国的县市平均水平。又因这类县多地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对其进行全面开发,使其走上致富之路,不仅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四)县域经济的特征由于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域经济,因此,县域经济除了具有区域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身的基本特征。1、区域性由于县情的千差万别,使各县的经济具有典型的县域经济特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区域位置上进行的,没有县域经济在具体空间的经济活动,也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总体运动。虽然县域经济中的“县区域”有一个固定的疆界,但是,由于县域经济中心的经济扩展效应,必然会在其周围形成一片辐射区域。这片辐射区域的大小是随着县域经济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的。尽管区域内受到的辐射力不等,区位的边缘模糊,各个县之间也可能有所交叉,但县域经济的区域性却总是客观存在的,其范围在一定时期内也是相对稳定的。2、综合性由于县域经济活动不只局限于某种行业或某类产品,而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部门结构、多层次隶属关系和多级生产力水平构成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国民经济的缩影。它既有公有制经济,又有非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建筑、建材和服务等产业部门,又包括计划、财政、银行、税务、物价、工商管理等职能部门。它不仅有生产经营的企业和经济部门,还有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