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营口老港”改造成“辽河港口与航运文化产业园”的提案1861年开埠后,营口成为东北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依河而生,因港而兴,交通便捷,资源聚集,地缘优势决定了它的历史价值。孙中山先生在近百年前的《建国方略》中就将“位于辽东湾之顶上,昔者尝为东三省之唯一海港矣”的营口港规划为“比肩世界之大港”。到2012年,营口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量完成485.1万标准箱,成为全国沿海第八大港,也是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从亿吨大港到3亿吨大港的跨越,只用了5年时间。港口吞吐量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营口经济发展兴衰的折射。“以港兴市”,一直是营口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辽河潮涨潮落,营口也在波峰浪谷的摔打中磨砺城市性格。在东北振兴10年的历程中,营口上演了精彩的传奇。如今,这座城市又开始将“文化强市”和“以港兴市”、“产业立市”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成为城市发展战略。营口是一座文化的富矿。从古一路走来,渔业、农业、牧业、航运、商贸、工业等文明的因子,积淀在营口的河床与海岸。金牛山古人类遗址、古石棚遗址等古代文化遗存诠释了营口历史的久远;河海双港解读着营口特有的渔业和航运发展历程;天后宫、楞严禅寺等庙宇延伸了河海古朴的文化内涵;望儿山、青龙山、蟠龙山、月牙湾、卧龙湾讲述着营口古老的故事;温泉、矿山、水产、水果、水稻捧出营口盛产的玑珍……割舍不断的历史和文脉,造就了营口文化强市的丰富资源。在文化强市建设中,营口坚持旅游产品开发与文化发展相结合,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包装,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加强旅游精品建设,充分发挥“山海河林泉寺”等旅游资源优势,把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培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在其中充分融入文化元素,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营口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建设一批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旅游区、旅游带。位于营口鲅鱼圈的保利大剧院每年为观众提供高品位文化视觉盛宴。“吃营菜,游古迹,泡温泉,洗海澡,看演出”为主题的海滨文化已经成为营口的一张城市名片,很多东北人把营口当作休闲乐园。独特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实践,让营口驶上高起点、高速度、高水平的“文化高铁”。营口的文化,必然带来一个文化的营口,快速崛起的营口。今天的营口,沿河临海土地储备丰富,营口港位居中国沿海十大港口之列,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叠加,营口得天独厚。受益于此,营口的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年保持全省最快增速和总量第四……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以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和民生改善为重点,营口坚定实施“以港兴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三大战略,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和率先崛起。港口与城市深度融合营口港年吞吐量增至3亿多吨,对临港产业乃至城市建设的拉动作用巨大,对建设“新型产业基地、东北物流枢纽和现代化特大港口城市”将产生根本性的支撑作用。因此,“以港兴市”成为营口的发展战略之一。而港口是推动临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营口参与区域竞争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营口实施三大战略的突破点。历史上营口因港而生。以港兴城,现代营口人也有着一段生动的实践。1984年营口港鲅鱼圈新港区动工兴建时,鲅鱼圈人自己都没想到,不起眼的小渔乡,会成为一座现代化、生态化、高幸福指数的海滨新城。临港工业的迅猛发展,让很多渔民、农民告别了低矮的平房、渔船和黄土地,成了“工薪族”。物流、金融保险、餐饮、酒店等服务产业与港口发展快速配套,现已成为一个发达的“经济圈”、一个繁荣的“文化圈”、一个舒适的“生活圈”,城区面貌日新月异,是全省的强区。而今,另一幕“以港兴城”的故事即将横空出世就在鲅鱼圈南18公里的“仙人岛”。2015年,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地区生产总值的目标为200亿元,并成为具有15万至20万人口的滨海新区。在营口市北端,与营口港大辽河港区“零距离”的站前区,一个与港口共同改造旧城区、开发“金湾银畔”沿河新兴城市带的计划已经酝酿成熟,按照“控制发展住宅、适度发展商业、大力发展楼宇”的思路,建设一带三区(沿河景观带、港口物流区、旅游商贸区、休闲居住区),提升城区品位。港口让营口的都市元素日益丰富,港口城市的综合服务体系日臻完善,适宜人居、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新环境风姿绰约。到2015年,营口将建立起高效运转的港区港市联动体制机制,港口与城市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临港产业形成规模,力争港口吞吐量中本地货物占比重提高到30%,金融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港口的集疏运能力全面提高,港口吞吐量达到4亿吨,集装箱运量实现700万标箱;“一带三轴”空间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力争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实现建设沿海强市的目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文化软实力渐成发展硬实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引领城市发展的方向,文化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软实力转化成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这一硬实力的作用不可估量。在营口,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营口辽河老街一期改造工程竣工开街,成为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历史遗址和谐共生、城市文化与历史展示复兴有机结合的有效载体,也标志着老街向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历史街区迈进了一大步。老街的复原改造只是营口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一个缩影。在文化强市建设中,营口坚持旅游产品开发与文化发展相结合,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包装,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加强旅游精品建设,充分发挥“山海河林泉寺”等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金牛山等历史文脉资源,把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培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品牌推介中充分融入文化元素,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营口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建设一批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旅游区、旅游带。与此同时,营口正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引导支持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文化科技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发展潜质的创新型中小文化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骨干文化科技企业,着力打造“乐器之都”、“中国北方最佳温泉城”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立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文化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印刷、传媒、演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文化与金融相融合。通过政府注入资金、吸引金融资本参与和企业上市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切实加强文化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信贷结构。探索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文化创意无形资产评估机制和贷款贴息工作机制,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功能平台,为企业在债券融资、私募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提供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着力提高文化惠民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办好“群众文化节”、“广场文化月”,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各类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群众参与各类文化艺术创作,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建设、城乡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让城乡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中增强生活幸福感。着力提高城市文化对外影响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依托国家、省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展示营口文化发展的成果。对营口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系列包装宣传,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产业基地,打造“望儿山母亲节”、“国际海滨温泉旅游节”、“中国营口乐器产业博览会”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牛庄文化创意园初具产业规模《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年08月06日06版)厦门牛庄文化创意园是国内首个以“弘扬牛精神、学习牛品格、传播牛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创意园区,经过近年来各方的精心培育,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发展成为“两岸文创企业集聚区、两岸文创产品市场、特色文化旅游景区、两岸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两岸影视基地、时尚休闲消费空间”等复合型园区,牛庄的品牌力、文化影响力以及示范带动力正逐步显现。和谐部署:打造文化创意园区根深智业文化创意园区于2010年6月正式开园,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6000多万元人民币,是集“牛庄旅游、创意设计、文创产品展示销售、创意培训教育、时尚演艺发布”五位一体的海峡两岸文创产业基地,是厦门市首个区域性城市文化综合体,是两岸时尚创意生活产品流通集散地及终端销售专业市场,是厦门乃至海西的文化创意中心。经过十余年的深度耕耘和资源整合,根深智业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园区努力构建文创产业集聚区:成立园区企业协会,为入园企业提供市场营销、宣传推广、项目成果展示、对接和交易、投融资牵线搭桥、人才培训等专业支持;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如沙龙、论坛、会展等,促进入园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交流,提高文化创意企业的竞争力,增加园区的附加值;促进福建、厦门、泉州和外省市等地著名的商会、协会和社团来园考察、授课、研讨,与入园企业接洽供需、产学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与台湾文创界无缝对接,紧密关联合作,是台湾文创产品进出大陆的集散地和流通市场。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国忠说:“都市牛庄,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做牛的文章,把牛的品格、牛的精神都体现在文化创意中,创意很好。这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适合中青年。从牛上可以引申无限创意,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创意是智慧的结晶,带来的是经济效益。牛庄可以办成爱国主义基地,办成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基地。”融合发展:打造文创集聚平台作为目前大陆唯一的专业文创市场,厦门牛庄文创产品街汇聚了两岸上万种文创产品,将打造成海峡两岸时尚创意设计产品流通集散地及文创产品终端销售专业市场。整个市场由两个台湾文创产品馆、综合文创产品馆、国际文创产品馆、30多间临街小木屋等构成,卖场面积近10000平方米,引进文创商铺200多家,汇聚上万种文创商品。园区引进百家国内外知名文创设计企业、500家文创产品商,5年内计划实现年文创产品销售额3亿元,年总产值6亿元,利税达亿元的园区。据了解,台湾的文创产业较早发展,具有比较成熟的产业发展理念,文化产业兼具时尚感和文化内涵,其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常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独具匠心,是大陆文创产业学习经验的“取经之地”。因此,厦门牛庄特意开辟出两个台湾文创产品馆,吸引台湾文创商家入驻。现在,台北故宫文创产品、台盐、台酒、兰亭序、百家姓图腾、小城故事等30多家台湾家喻户晓的文创商家已经抢先签约入驻,海峡两岸文创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在这里,大陆民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台湾多种多样的文创产品,并了解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历程;台湾文创商家则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将台湾文创产品在大陆推广,借此打开市场。厦门牛庄文创产品街搭建了海峡两岸文创产品交流的平台,大陆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必将在这里蓬勃发展。创意升级:打造文化时尚空间今年4月,福建省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团委——厦门牛庄文创园团委正式成立,这与文创园在面向青年开展工作、面向两岸推动交流、面向社会弘扬文化上具有共同的工作结合点,对加强园区内青年群体的服务教育管理、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牛庄文创园团委将积极协助及配合青年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创业,把牛庄文创园建成青年创业的孵化地;凝聚青年的优势,把牛庄文创园建成青年交流的聚集地,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牛庄、走进牛庄、喜爱牛庄,在牛庄中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牛庄文创园团委将以牛文化为纽带,以牛文化展厅为阵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文化,把牛庄文创园建成青少年的教育基地;发挥青年群体的生力军作用,把牛庄文创园建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牛庄文创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创界与时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