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的区域讲评活动例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动态生成的区域讲评活动例析区域后的讲评活动在集体中进行,但它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体教学活动,它不是依据任何领域预先设计的教学流程,而是对幼儿区域操作活动的即时反应,是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当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或问题等即时地生成,并随着幼儿活动的进程不断跟进不断拓展的。当区域中投放了某一新材料时,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某些值得展示的闪光点时、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某些认知障碍时,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操作误区时等等,教师有针对性地即时确定讲评目的,根据自己的教育意图选择适宜的讲评方式,设计提问,灵活、弹性地组织并引导讲评活动展开和深入。下面以一个小班跟进式的区域讲评活动为例加以说明:活动背景: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能力有限,以往我们在投放新的区域材料时都先介绍材料并对新材料的玩法进行示范或者介绍。然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这一方法并不可取,教师过早的示范虽然帮助幼儿明确了新材料的玩法,但同时也对材料的玩法进行了狭窄的限制,这与区域活动自主探索的特征是相违背的。动手区最近新投放了一些拧螺丝的材料,我们一改以往的做法,不作示范,让幼儿自由探索,但这种做法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杂乱无章的场面,孩子们看到新玩具一窝蜂涌过去,有的拿起来敲一敲,有的拿起来当枪使,有的拿起圆形的螺帽在地上滚……多数幼儿在活动中都是毫无目的地摆弄材料,因此,我组织了关于该材料的第一次讲评活动。第一次讲评:师:今天我们的动手区投放了些新材料,大家说说,这些材料是什么样的?幼:有长长的,也有圆圆的。幼:有螺丝,是塑料的。幼:我还看到有车轮……师:那谁知道这些材料是怎样玩的呢?幼:可以把螺丝转进那些洞洞里面。师:你来试试好吗?(我请该幼儿上来演示,该幼儿将螺丝拧进塑料板上的洞洞里,我故意将塑料板反着拿,螺丝马上掉了出来)师:哎呀,螺丝拧不住,掉出来了,你们看看这些材料,想想哪种材料可以帮忙?幼:我知道了,那种圆圆的可以帮忙,我看过我爸爸用过。(我请他上来挑出圆圆的螺帽)师:这个圆圆的小东西有个名字叫螺帽,是螺丝的好朋友。师:怎样请螺帽来帮忙,螺丝才不会掉出来呢?幼:把它们拧到一起。(我请他上来演示,但他只是把螺丝和螺帽拧在一起,塑料板放在一边)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哇,螺丝和螺帽紧紧地连在一起了,可是,塑料板也很想和它们连在一起,怎么办呢?(升宜举起了手并上台尝试,她先将螺丝和塑料板穿在一起,然后用手锁上螺帽,由于他的手劲不够,塑料板有些松动。)师:大家看看,塑料板和螺丝螺帽连在一起了没有?幼:有,连在一起了。(他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故意摇摇松动的塑料板)师:是连在一起了,但还不是紧紧的,你们再找找,想想,哪种材料可以帮忙?(幼儿一片沉默,我举起塑料扳手)师:你们平常看过这工具吗?幼:我有看过,上次我爸爸去修摩托车,那个叔叔就是用这种工具转转转的。幼:我也有看过,我上次也看到爷爷用这种工具。师:对了,这种工具叫扳手,它可以帮助我们把螺丝和螺帽紧紧地拧到一起。师:我们的框框里还有许多材料,以后你们再去试试,想想怎样用这些新材料玩出很多有趣的玩法。分析:本次讲评活动是针对幼儿对新材料盲目操作这一现象即时生成的,旨在促进幼儿与新材料及同伴积极互动,充分调动幼儿的集体智慧,共同探索新材料的特征及其玩法。在讲评过程中,我运用了观察法、演示法、问题情景法等讲评方式。在一开始,我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些材料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的旨在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新材料的形状特征,为接下来关于玩法的设想做好铺垫。接着,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谁知道这些材料是怎样玩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直接帮助幼儿明确了本次讲评活动的目的,引导幼儿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讨论。接着,我将演示法与问题情景法相结合,请幼儿演示自己对玩法的设想,并抓住幼儿存在的操作问题设置了一个个的问题情景,巧妙地将一个个教育意图隐含于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步步递进地引导幼儿逐步理出了操作思路。如:“哎呀,螺丝拧不住,掉出来了,想想哪种材料可以帮忙?”“它们是连在一起了,但还不是紧紧的,你们再找找,想想,哪种材料可以帮忙?”这些问题把幼儿的注意力再次引到了对材料的观察上,对材料的再次关注引发了孩子们的相关生活经验,当他们把对玩法的思考与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时,整个操作思路豁然开朗。在这集体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彼此的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沟通。这对小班幼儿初步探索能力的培养无疑是积极而有益的。(一周后)活动背景:经过上次讲评活动,孩子们对“拧螺丝”基本的操作方法都已经比较熟悉,有些幼儿在活动中已不再满足于重复拧的动作,斐葆尝试着将黑色的轮子锁到长条形的塑料板上,状似汽车;佳胜将一长一短长条形塑料板按上下层的顺序拼接在一起,状似船;欣悦将四条塑料板按围合方法连接在一起,状似电视。这些信息提醒我:孩子们的活动已经进入了深一层的探索阶段,他们有了拓展玩法的意识,我及时地将幼儿的这些镜头用摄象机拍下,并组织了关于此材料的第二次讲评。第二次讲评:师:今天,我发现几个小朋友发明了几种拧螺丝的新玩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幼儿观看录象)师:他们是怎样玩的?发明了什么新玩法?幼1:斐葆在拼车轮,他想拼汽车。幼2:佳胜在拼房子。幼3:不对,他是在拼船。幼4:欣悦在拼电视。师:原来拧螺丝的玩具这么好玩啊,还可以拼出这么多的东西。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拼汽车、轮船、电视的?幼:斐葆是把车轮接在板上就变成汽车了。幼:欣悦是用四根棍子拼电视,我们结构游戏也拼过。师:真聪明,他们把结构游戏的方法用上了,大家想想,用结构游戏的方法还可以拼出什么?幼:可以拼楼梯。幼:可以拼滑滑梯。幼:可以拼椅子……(幼儿纷纷调动了结构游戏经验,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分析:本次讲评活动是针对几个幼儿在活动中的小创造即时生成的,其目的在于展示幼儿关于拧螺丝材料的一些创造性玩法,汇集幼儿关于拧螺丝活动的新信息,在共享经验的基础上发散幼儿的思维,进一步拓展此材料的新玩法。在讲评过程中,我运用了“摄像”这一现代科学技术来再现个别幼儿新发明的玩法,选择这个方法主要是针对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形象直观的特点,这个做法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更清晰地让幼儿直观了同伴的“新发明”,让幼儿有图可看,有话可说。在讲评过程中,我围绕几个“新发明”的镜头分三个层次进行设问,问题一:“他们是怎样玩的?发明了什么新玩法?”这一问题将幼儿的关注点聚焦在几个新玩法上,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问题二:“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拼接出汽车、轮船、电视的?”这一问题促使幼儿对新玩法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从中获得启发,即可以运用结构游戏经验发明新玩法;问题三:“用这些材料还可以拼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为幼儿的思维打开了一个更宽广的通道,促使幼儿将此材料的操作与结构游戏经验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迁移运用结构游戏经验对该材料的玩法作出了更多更大胆的设想和拓展。(三天后)活动背景:动手区中的拧螺丝材料投放已有十天,孩子们对这一材料的玩法进行了大胆的拓展,同时,我发现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也碰到了一些难题:林思涵将两个轮子拼到方形板上,看得出他想拼汽车,但由于是单层平面的,他的汽车只能“躺”在地板上,他又多拼上了两个轮子,但汽车还是很不听话地“躺”着。再看其他幼儿的活动,多数幼儿拼出来的东西都是平面的,可见这个问题普遍困扰着幼儿,因此,我及时保存了思涵的单面汽车并组织了关于此材料的第三次讲评。第三次讲评:师:今天思涵小朋友拼了一辆汽车,但他遇到了个困难,想请大家来帮帮忙。(我出示了思涵的平面汽车,汽车一放到桌上就倒了下去)师:谁能让思涵的汽车站起来?幼:用手扶着。师:可是手一放开就倒了呀。幼:把它靠在墙壁上。师:可是小汽车想到处走一走啊,不想老靠在墙壁上,谁还有办法?(幼儿一片沉默,我拿来了一辆玩具汽车,与思涵的平面汽车放在一起。)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幼:我知道,玩具汽车比较胖,思涵的比较瘦。幼:玩具汽车比较宽。幼:玩具汽车有四个轮子。思涵:我的也有四个轮子。幼:可是玩具汽车是两个轮子在这边,两个轮子在那边的。幼:思涵的汽车只有一边。师:你们的眼睛真亮,那怎样才能让思涵的汽车变成有两边呢?幼:再拼一个。(我给予了肯定,并请他上来演示,他又拼出了一辆和思涵一样的平面汽车。)师:试试看,汽车能站起来了吗?(该幼儿把两面单层汽车对齐放到了桌上,手一松开,两面汽车都倒了。)师:还是不行啊,你们再认真看看玩具汽车,为什么玩具汽车能站着,这两面汽车却不行?幼:我知道了,玩具汽车两边是连在一起的,象一个小盒子。师:说得真好,那怎样才能让这两面汽车变成一个小盒子呢?幼:可以用两根棍子连起来。(我给予了肯定并请他演示,他用两条长条板将两面单层的汽车连成了一立体的方形,他把汽车放到了桌上,终于站起来了,大家兴奋地鼓起掌来。)师:啊,终于成功了,原来单面的东西是站不起来的,大家明天再去动手区试试,看看你们还能拼出什么可以站起来的东西。分析:本次讲评活动是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存在的关于平面和立体物体的认知障碍即时生成的,其目的在于聚焦多数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碰到的这一共性难题,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幼儿扫清探索道路上的认知障碍。在讲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比较的策略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开始,我直接将思涵的难题呈现给幼儿,并发动幼儿一起来想办法:“谁能让思涵的汽车站起来?”由于小班幼儿的经验贫乏,孩子们一片沉默,出现了集体困惑的场面。于是,我出示了玩具汽车,并提出了问题一:“玩具汽车和思涵的汽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一问题的提出将幼儿的关注点集中到了平面汽车与立体汽车的比较上,实物的提供让幼儿直观地发现了问题:玩具汽车比较胖,比较宽,玩具汽车的轮子是装在两边的,思涵的汽车只有一边,幼儿的这些发现其实已经朦胧地感知到了平面与立体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我通过问题二问题三,将幼儿的思路引到了解决问题上“怎样才能让思涵的汽车变成有两边呢?”“为什么玩具汽车能站着,这两面汽车却不行?”“怎样才能让这两面汽车变成一个小盒子呢?”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螺旋式的启发方式,即:提出问题—想办法—操作演示—再次发现问题—再次解决问题,依此循环上升,步步深入地引导幼儿逐渐明确了将平面的汽车变成立体汽车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汽车一放手就躺在地板上的难题”,扫清了相关认知障碍,为下一阶段活动的进一步拓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师:有些小朋友已经玩过这些材料了,我发现大家的玩法都不相同,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玩的?幼1:我帮螺丝和螺帽找朋友,把他们拧在一起。(边说边演示)幼2:我把一个个的螺丝拧到长长的塑料板上。(边说边演示)幼3:我用手拧好痛,就用扳手把螺丝敲进螺帽。(边说边演示)师:大家说说:刚才你看到的玩法哪种最好玩?幼:把一个个的螺丝拧到长长的塑料板上的方法比较好玩。师:恩,这个玩法不错,你们看看,螺丝拧到了长长的塑料板变成了什么?幼:这象我家门后面挂衣服的那一条。师:筐里还有很多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还可以帮助我们玩出更多的玩法,变出更多的好东西,你们有没有想到什么新的玩法?幼1:我知道,可以把圆圆的轮子拧到长长的板上变成车子。幼2:可以把四条长长的板拧在一起变成桌子。幼3:可以先用长长的板拧成一张椅子,然后把圆圆的轮子拧在两边,变成轮椅。幼4:可以把一根一根长长的板拼成滑梯。(幼儿的思维活跃,从他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积极调动了生活经验以及结构的游戏的经验来思考新材料的玩法。师:小朋友真聪明,这些想法都很好,下次区域活动你们可以再去试试,看看谁能想出最多的玩法,变出最多的东西。师:刚才我看到幼儿3想用扳手把螺丝敲进螺帽,他成功了吗?幼:没有,敲不进去,螺丝要用拧的。师:那这个扳手可以怎样帮助我们呢?幼6:我知道,上次我和妈妈去修理摩托车,我看到叔叔就是用这种扳手的嘴套在螺帽上一下一下地拧,螺丝和螺帽就紧紧地粘在一起了。(幼儿的经验被幼儿6启发了,大家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关于扳手的经验。)师:对,扳手可以帮我们把螺丝拧紧,手又不会痛,下次你们玩这个游戏时记得让这个小助手来帮你们的忙。分析反思: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凡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