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理论课适用专业: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所属系部:机械工程系学时:64编写执笔人:王学明审定负责人: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1.1课程性质与作用《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能力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作为机械的基础,主要研究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结构特点,材料选择,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使用和维护,标准和规范,从而为研究开发机器打下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机电技术与其他技术在产品中的结合日臻完美,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日趋缩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提高生产率,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这样就对从事机电工程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课程设计思路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2、以工程材料、机械机构、机械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以及机械零件等工程技术为模块,设计教学单元,每一技术模块关联专业设备的相关内容。(如:举例)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一)知识目标1.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和设计方法。2.具有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一定的制图能力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二)能力目标1.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一般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外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2.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3.养成踏实、严谨、进取的品质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三)情感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机械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认识到我国机械设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3.感受机械设计成果的美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并以此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5.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采用项目化教学,按项目的不同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培养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3.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习情境学习目标(职业能力)学习内容教学建议与说明参考学时学习情境1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零件,构件,机构,机器重点: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难点:零件、构件、机构、机械的概念4学习情境21、了解绘制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的意义。2、理解运动副的概念。3、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运动副,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重点: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难点:运动副、低副、高副8学习情境31、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2、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机构。3、理解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4、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特性。5、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铰链四杆机构的特性,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机构,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重点: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枘的条件。难点: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6学习情境41.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分类及应用。2.理解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3.掌握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分类及应用;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凸轮机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重点:凸轮的特点、分类及应用。难点: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2问题。学习情境5了解间歇运动机构的分类、应用及其运动特性。棘轮机构,槽轮机构。重点:间歇运动机构分类。难点:棘轮与槽轮。2学习情境61、了解联接的功用和分类。2、理解联接的性能特点。3、了解联接件的强度计算。键联接的功用和分类,平键联接的结构和标准,平键联接的选用和强度计算,花键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螺纹的主要参数及种类,重点:键联接。难点:螺纹联接。4学习情境71、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类型和应用。2、了解V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应力分析。3、掌握V带传动的参数选择和设计计算。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类型和应用,V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应力分析,弹性滑动和打滑的概念,V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V带传动的参数选择和设计计算,带轮的常用材料和结构,V带传动的的布置、安装、张紧和维护。重点: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应力分析。难点:V带传动的参数选择和设计计算。4学习情境81、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类型和应用。2、了解链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多边形效应。3、掌握链传动的参数选择和设计计算。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类型和应用,链传动运动不均匀性的概念,套筒滚字链的结构、标准和链轮,套筒滚字链的失效形式,套筒滚字链的设计计算,套筒滚字链的置、安装、张紧。重点:链传动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难点:参数选择和设计计算。4学习情境91、了解齿轮机构的特点、分类和应用。2、理解渐开线的性质及渐开线齿廓的传动特点。3、掌握齿轮各部分名称、主要参数及基本尺寸计算。4、理解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正确安装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5、掌握齿轮的受力分析。6、掌握齿轮的设计准则及设计计算。7、掌握常用齿轮的加工方法及要求。齿轮机构的特点、分类和应用,齿廓啮合基本律,渐开线的性质及渐开线齿廓的传动特点,渐开线齿廓各部分名称、主要参数及基本尺寸,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正确安装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根切现象和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受力分析、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设计计算。重点:各部分名称、主要参数及基本尺寸计算。难点:渐开线齿轮齿合过程、传动条件8学习情境101、了解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2、了解蜗杆传动的结构特点。3、理解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和热平衡计算。4、掌握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类型和应用,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及热处理,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和主要参数的选择,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和热平衡计算,蜗杆和蜗轮的结构。重点:各部名称、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难点:蜗传传动的自锁现象。4学习情境111、了解轴的类型、轴的设计步骤。2、掌握轴的结构设计方法、轴的强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设计步骤,轴的材料、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重点:轴的结构设计。难点:轴的强度计算。4度计算。学习情境121、了解润滑状态。2、了解流体动压润滑的原理。3、了解轴瓦的结构和材料选择特点。滑动轴承的润滑状态、结构形式和应用,轴瓦的结构和材料,流体动压润滑轴承简介,润滑剂和润滑装置。重点:轴瓦的结构和材料选择。难点:流体动压润滑原理。2学习情境131、了解滚动轴承的用途。2、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3、掌握滚动轴承的代号。4、掌握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及轴与轴承的组合设计。滚动轴承的基本形式、特点、精度和代号,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滚动轴承的寿命,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向心推力滚动轴承的内部轴向力,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轴承组合设计。重点:滚动轴承的结构、代号。难点:轴与轴承的组合设计、安装。2学习情境141、了解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2、掌握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原则。3、了解联轴器和离合器的计算。联轴器的功用,刚性和弹性联轴器的主要类型和结构、特点及选择,离合器的功用,离合器的主要类型和结构、特点及选择。重点: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原则。难点:联轴器和离合器的计算。2学习情境151、了解液压传动原理及基系统的组成。2、了解液压传动系统的流量和压力。3、掌握压力、流量损失的功率计算。4、熟悉液压元件及液压基本回路液压传动原理及系统的组成,流量、压力、功率的计算;液压基本加路;液压泵、液压缸、控制阀、液压辅件等液压元件;液压传动系统实例。重点:液压传动系统的流量和压力计算难点:液压元件和基本回路84.课程实施说明教材编写应以本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要求,并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1.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2.为方便组织教学,学生的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可独立编册;3.关于内容的选择:应采用国家最新颁布的机械基础相关技术标准,力求反映机械基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恰当反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5.相关说明5.1教学的组织与方法《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它要求具有较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具有清晰的基本概念和具有逻辑思维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1、打好基础,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以机械设计所必需的基本内容为基础,既有重点又有一定知识面,理论分析适当。精讲多练,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做练习。可采用课堂讨论、示范讲解、提问学生及帮助纠正和辅助教学等手段,使学生能够做到学得认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2、理论和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机电实训基地和机械零件实验室的设备,设置必要的实践环节,安排一定的实验和实训。做到配合理论授课安排有讨论题,实验及课程设计等实践项目。5.2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出勤、课堂回答问题。5.3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按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恰当的使用文字,课件,动画,三维图形源文件,图纸,视频,图片等元素来描述,拍摄教学视频,编写教学实训指导用书,收集学生实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