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第一章至第三章脊索和圆口纲)一.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及其主要特征。(一)三大特征1背索1)发生:胚胎的原肠背壁加厚,脱离原肠而发育,是中胚层而来。2)位置:消化管与神经管之间3)结构: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而有弹性的一条圆柱形不分节轴索。2背神经管1)发生:由胚胎体背面纵沟内陷而形成,起源于外胚层。2)位置:位于脊索或脊柱的背侧。3)结构:呈管状。3咽鳃裂1)发生:消化管的前端,起源于外胚层。2)位置:咽部两侧3)作用: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的呼吸器官(次要特征)1、肛后尾;2、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3、内骨骼: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而不象无脊椎动物有坚硬部分,则为死的外骨骼(二)背索动物与某些无脊椎动物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1.后口:与无脊椎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相同。2.三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3.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4.次生体腔(真体腔)以中胚层细胞围成的真正体腔,从环节动物开始就有了次生体腔5.分节现象。(这些共同特征说明了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三)根据脊索的存在形式分三个亚门: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由于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一般将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个纲(1)圆口纲;(2)鱼纲;(3)两栖纲;(4)爬行纲;(5)鸟纲(6)哺乳纲二.简述脊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1、环节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因为都是两侧对称、分节、封闭式的循环系统。2、棘皮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这是基于胚胎发育,棘皮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属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一般无脊椎动物不同,但与脊索动物相似。3、进化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出现于地质年代古生代的早期,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这种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类,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甲胄鱼、圆口类);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三.简述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总成为原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全世界越有1370多种。体呈袋形或桶状,包括单体或群体两个类型,绝大多数无尾种类只在幼体时期自由生活,成体于浅海潮间带营底栖固着生活,少数终生有尾种类在洋面上应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体表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咽外围有宽大的围鳃腔,与出水孔相通。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由于卵和精子并不同是成熟,所以避免了自体受精。营有性生殖,也营无性的出芽生殖,除个别种类外,受精卵都先发育成善于游泳的蝌蚪状幼体,再行变态发育。四.文昌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为什么说研究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发育过程)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多次分裂)——(形似实心球体的)桑椹胚(中心细胞向胚体表面迁移)——(内空,为囊胚腔)囊胚(出现原肠胚代替囊胚,分化出内外胚层)——原肠胚(外胚层内陷形成神经管)——神经胚(孵化)——幼体(变态)——成体的过程。(进化意义)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是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学上来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五.分析文昌鱼的器官结构中哪些是原始性的,哪些是进步性的,哪些是特化性的?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是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学上来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六.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脊索的出现时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体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接种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区踢得主梁,是体重的受力着,是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活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是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复习题(鱼纲)一.说明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特征。1、出现了上、下颌;(1)主动捕获食物;(2)随着颌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牙齿;(3)颌的出现可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2.有了成对的附肢;(1)大大加强了动物运动能力,是动物获得积极主动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之一.(2)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3、出现了脊柱代替了脊索;(1)加强了支持、运动和保护的能力;(2)增强了动物生存斗争的能力.4、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1)脑分主明显的5部分;(2)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头骨完善,能更好地促进体内各部的协调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二.试述脊椎动物上、下颌的出现的重要意义三、列举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特征。各有哪些亚纲和目。(一)软骨鱼类——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五至七对。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尾型。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板鳃亚纲——鲨型总目:六鳃、虎、鲭、须、真、角、锯、扁鲨目;鳐形总目:锯鳐目、鳐形目、鲼形目、电鳐目全头亚纲(银鲛科)(二)硬骨鱼类——骨骼多为硬骨,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性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的末端附生骨质鳍条,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内鼻孔亚纲——总鳍总目;肺鱼总目(单/双鳔肺鱼目)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鲱形、鳗鲡、鲤形、银汉鱼、鲑鲈、鲈形、蟾鱼四、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1、体形多呈纺锤形;2、用鳃呼吸,以鳍作为游泳器官;3、身体分头、躯干和尾3部分;4、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5、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6、血液循环是单循环;7、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捕食、防敌和洄游等活动。五、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鳔的类型和功能。鱼鳞的种类:(1)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构造分两部分,基板:埋于真皮内,齿质部分,中央有髓腔、血管和神经通入。分布于全身。呈斜向排列,手触有粗糙感。(2)硬鳞:是硬骨鱼类中最原始的鳞片,如鲟鱼等。A、来源于真皮;B、构造斜方形,表面覆盖有一层充分钙化的物质,含有硬鳞质,发特殊亮光。(3)骨鳞: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的鳞片。A、来源于真皮;B、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C、覆瓦状排列。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偶鳍:腹鳍胸鳍偶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方向。奇鳍: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还可以协调游泳。尾鳍结合着肌肉的活动,可以起稳定身体控制游泳的方向,起舵的作用推动鱼体前进。尾:(1)原尾:将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2)歪尾:将尾为上下不对称的两叶,多见软骨鱼类;(3)正尾: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末端向上翘六、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调节方式。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少,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七、简述鳔的类型、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鳔:(1)种类:根据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分为两类,开鳔类(管鳔类),如鲤形目;闭鳔类(无鳔管),如鲈形目。(2)作用除少数鱼类的鳔具有呼吸作用外,对于大多数鱼类,鳔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从发生上看,鳔是由食道上分出来的一个小泡发展而成,与陆生种类的肺的发生相同,这可能与其原始功能有关。八、说明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与他们的食性的关系。①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②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③鳃耙与食性: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鱼类,鳃耙长而密。④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胃肠分明可辨,肠管较短。⑤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含量多呈切刀形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九、试列举几种我国的淡水鱼类,并指出各属于哪一亚纲,目和科(每目最多不超过两个)。中华鲟鲟科鲟形目辐鳍亚纲白鲟白鲟科鲟形目辐鳍亚纲大银鱼银鱼科鲑形目辐鳍亚纲胭脂鱼胭脂鱼科鲤形目辐鳍亚纲十、简述鱼类的分类系统。(一)软骨鱼类(1)板鳃亚纲一.侧孔总目1六鳃鲨目2虎鲨目3鼠鲨目4须鲨目5真鲨目6角鲨目7锯鲨目8扁鲨目二、下孔总目9锯鳐目10鳐目11鲼目12电鳐目(2)全头亚纲13银鲛目(二)硬骨鱼类(1)内鼻孔亚纲一、总鳍总目1.腔棘鱼目二.肺鱼总目2.单鳔肺鱼目3.双鳔肺鱼目(2)辐鳍亚纲一、硬鳞总目1.鲟形目2.多鳍鱼目3.弓鳍鱼目4.雀鳝目二、鲱形总目5.海鲢目6.鼠鱚目7.鲱形目8.鲑形目9.灯笼鱼目10.拟鲸鱼目三、骨舌鱼总目11.骨舌鱼目12.长颌鱼目四、鳗鲡总目13.鳗鲡目14.咽囊鱼目15.背棘鱼目五、鲤形总目16.鲤形目17.鲇形目六、银汉鱼总目18.鳉形目19.银汉鱼目20.颌针鱼目七.鲑鲈(副鲈形)总目21.鲑鲈目22.鳕形目八、鲈形总目23.金眼鲷目24.海鲂目25.月鱼目26.刺鱼目27.鲻形目28合鳃鱼目29.鲈形目30.鲉形目31.鲽形目32.魨形目九、蟾鱼总目33.海蛾鱼目34.蟾鱼目35.喉盘鱼目36.鮟鱇目复习题:(两栖纲)一、为什么说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2、成体用肺呼吸;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7、具有适应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