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一、简答+填空1、血液属于结缔组织(P19)包括血液和淋巴。2、原生动物门(1)接合生殖属于有性生殖(P49)(2)三种营养方式:植物性营养(光合营养)、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腐生性营养(渗透营养)(P48)(3)草履虫的大核作用:致密核,与细胞的代谢有关(P46)小核,通常是泡状核,与生殖有关。3、海绵动物门主要特征之一为水沟系统,根据系统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P58)4、腔肠动物门分为三个纲,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P68-70)5、扁形动物门为三胚层动物,首次出现两侧对称,出现中胚层。意义为: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可以贮藏水分和营养,同时中胚层为身体内部器官系统的分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中胚层分化形成了肌肉层,强化了运动机能,使动物能有效地摄取更多的营养,使得消化系统进一步发达,新陈代谢机能都随之加强,并促使动物出现了排泄系统,中胚层的产生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P75)6、线虫动物门(蛔虫)为假体腔(初生/原体腔)动物(P87)7、环节动物门(1)首次出现次生体腔(真体腔)(P114)(2)链状神经系统:由脑(即1对咽上神经节)、1对咽下神经节、2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的围咽神经环,以及腹神经索构成。腹神经索在每个体节有1对神经节,成为纵贯全身的链状神经系统。(P116)8、节肢动物门(1)出现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实际上是由真体腔的一部分和囊胚腔形成的,因此被称为混合体腔。(P127)(2)马氏管:排泄器官,是由内胚层或外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的盲管,游离在动物的血腔中收集血淋巴中的代谢产物。(P128)9、棘皮动物门(1)代表动物:海星、海盘车(2)主要特征:①棘皮动物有特殊的体制,成体一般为辐射对称,且多为五辐射对称,而幼体是两侧对称(海参除外);②棘皮动物体壁内具有由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内骨骼由许多石灰质骨片构成。内骨骼能形成棘刺、棘钳等突向体表;③具有发达的次生体腔。除围脏腔外,体腔的一部分形成棘皮动物所特有的水管系统,它具有运动、呼吸、排泄和感觉等多种功能,另一部分形成围血系统。;④大多数为雌雄异体,自切和再生能力很强;⑤全部生活在海洋中。(3)水管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管状系统,有运动的功能。海盘车的水管系统包括筛板、石管、环水管、辐水管、管足、吸盘、坛囊几个部分。水管的其他部分共同起着控制、协调系统内水流的作用。水管系统内的液体是不与外界交换的。(P153)10、脊索动物(1)三大特征:①具有脊索;②具有背神经管;③具有咽鳃裂(P159)3(2)三个亚门:①尾索动物亚门;②头索动物亚门;③脊椎动物亚门(P161-162)(3)圆口纲为无颌类动物,其余脊椎动物为有颌类动物(4)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为无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为羊膜动物(5)尾索动物亚门代表动物为海鞘(6)呼吸系统:鳃(鱼类、两栖类幼体)、肺(两栖类成体、爬行纲、鸟纲、哺乳纲)、气囊(鸟类)、气管(哺乳类)、皮肤(鳗鲡、弹涂鱼、鲇鱼等)、肠(泥鳅)、口咽腔粘膜(黄鳝)、鳃上器官(乌鳢、斗鱼、攀鲈)、鳔(肺鱼)(7)肝脏、胰腺分泌的胆汁和胰液最终流向十二指肠11、鱼类(1)奇鳍:背鳍、臀鳍(维持直立、平衡)、尾鳍(推进、转向、平衡);偶鳍:胸鳍(运动、转向、平衡)、腹鳍(拐弯、升降、平衡(2)开始出现肋骨(3)五步脑:端(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P180)(4)出现性逆转的动物是:黄鳝(5)椎体类型:鱼类是双凹型脊椎;鸟类是马鞍型椎体(异凹型椎体);哺乳类是双平型椎体(6)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①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缺少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②体多呈梭形。体表多被鳞片,有丰富的粘液③以鳃呼吸④血液循环为单循环⑤以鳍辅助运动⑥具侧线器官4(7)软骨鱼特征:①内骨骼全为软骨,但常以石灰质沉淀的方式来加固。②体被盾鳞或光滑无鳞。③鳃孔5至7对,个别开口于体外(银鲛例外,具一膜状鳃盖和一对外鳃孔)。④雄性的腹鳍里侧具一交配器,是为鳍脚,体内受精。⑤尾常为歪形尾。⑥鼻孔腹位。⑦卵大而少,卵生、卵胎生或胎生。⑧肠短,内具螺旋瓣。(8)硬骨鱼特征:①骨骼一般为硬骨②体被骨鳞,有一部分种类被硬鳞,少数种类无鳞;③口通常位于头的前端,多数种类肠中不具螺旋瓣;④鳃隔退化,鳃裂不直接开口于体外,有鳃盖遮护,从鳃裂流出的水,经鳃盖后缘排走,鳔常存在;⑤多数是体外受精,卵生,少数发育有变态;⑥尾多呈正尾型。12、两栖类(1)首次出现胸骨和中耳,无肋骨(2)脊柱分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四部分(3)蟾蜍属于无尾目,大鲵属于有尾目(4)呼吸方式:口咽式呼吸(爬行动物为口咽式+胸腹式呼吸)(5)适应陆生生活的适应性和不完善性:①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呼吸空气等问题,发展了适于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②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③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④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卵受精、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6)有10对脑神经(爬行类之后的动物为12对神经)513、爬行类(1)许多种类在鼻部或眼部附近具盐腺,能排除浓度很高的盐溶液(2)椎体分化特点: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个部分;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有了胸廓(3)呼吸系统特征:内鼻孔开口在腭顶的中部或咽喉附近;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肺较两栖类复杂,肺内壁间隔增大;呼吸动作:吞咽式+胸腹式14、具有后肾的动物有: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还有马氏管)、爬行动物、哺乳动物(鸟类为中肾,鱼类为前、后肾)15、水生动物的代谢产物是氨;陆生动物的代谢产物是尿酸或尿素(主要是两栖类成体)16、鸟类(1)呼吸方式:双重呼吸(P221)(2)繁殖行为包括:求偶和性选择、占据巢穴或领地、营巢、孵卵和育雏(P226-227)(3)根据鸟类的生活环境和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以及外部形态的差异将鸟类分为7个生态类型:走禽类、游禽类、涉禽类、陆禽类、攀禽类、猛禽类、鸣禽类(P232)(4)无膀胱(5)鸟类的发声器官是位于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管,鸣管由中央舌状突起即半月膜、侧壁上的鸣膜和鸣肌组成。鸣肌的收缩可调节6鸣膜的紧张程度而发出不同鸣叫。(P222)(6)羽毛和其他动物的毛是同源器官,都是表皮衍生物17、哺乳类(1)胎生和哺乳的意义:①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②哺乳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发育成长。(2)哺乳动物的胃分为单胃和复胃,复胃又叫做反刍胃,包括瘤胃、网胃(蜂巢胃)、瓣胃、皱胃,其中只有皱胃分泌胃液,瘤胃和盲肠作用一样。食物在瘤胃和网胃中进行微生物消化后再返回口腔,经再次咀嚼后进入瓣胃和皱胃。(P240)(3)小脑的作用:小脑发达,首次出现小脑半球,有完善的协调动作和姿势的机能。(P244)(4)哺乳类具左体动脉弓;鸟类具右体动脉弓,左体动脉弓退化。18、开管式与闭管式循环无高低等级之分19、植物性神经系统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的作用是相反的,一个能使器官的活动加强,另一个使器官的活动减弱,总机能是支配动物内脏器官的活动,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不受意志的支配。(P291-292)20、皮肤系统的构造及基本作用:(1)无脊椎动物的皮肤结构简单,往往只有单层上皮细胞;有的动物(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等)其皮肤与肌肉层紧贴,构成皮肌囊。上皮细胞向外分泌角质膜或7外骨骼。(2)脊椎动物的皮肤结构①表皮:上皮组织,外胚层来源,单层上皮、复层上皮。②真皮:结缔组织,中胚层来源,内有血管、神经、感受器和色素细胞等分布。③皮肤衍生物:外骨骼:角质鳞、毛、羽、喙、爪、蹄、指甲、角,骨质鳞、鳍条、骨板等;④腺体:黏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香腺等;(3)皮肤的基本功能:①保护身体是其基本功能,避免有害的机械性、化学性、冷热、辐射、生物等刺激因素的损害。②防止体内水分的丧失或过度的吸水。③感觉功能:各种感觉小体能分别感受冷、热、触、痛压等刺激。④还有排泄(汗腺)、分泌(粘液腺、皮脂腺、乳腺)、呼吸、运动等功能。21、肩带由乌喙骨、肩胛骨、上乌喙骨、锁骨组成;腰带由髁骨、坐骨、耻骨组成,并形成髋臼,与股骨形成髋关节,并与脊柱的荐椎相关以支撑体重。(P195)22、动物激素特点:①种类多②特异性强③有产生激素的专门器官④既受神经系统制约,又作用于神经系统23、(1)昆虫激素:由昆虫内分泌器官分泌,散布于昆虫体内,经血液运送到作用部位,以调节和控制昆虫本身的生长、发育、变态、滞育、交配、生殖、两性异态、多型现象和生理代谢作用等。(2)调控昆虫变态发育:在BH的作用下当JH>MH时幼虫蜕皮后幼虫当JH<MH时幼虫脱皮后蛹当JH=0MH单独作用时,蛹羽化为成虫BH为促激素Brainhormone;JH为保幼激素Juvenilehormone;MH为脱皮激素Mouting8hormone)24、激素的作用机理:(1)脂溶性的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素等。分子一般较小,能够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中,与靶细胞的细胞质内或细胞核内的相应受体结合,激素-受体复合体移动到细胞核内特定的DNA序列上,作为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启动基因的转录,引起某些基因转录出一些特异的mRNA,从而发生特异蛋白质的合成。(2)水溶性的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一般不能穿过细胞膜进入靶细胞,一般只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糖蛋白)结合,促使机体产生快速的变化,作用复杂。结合后使细胞内产生cAMP(环式腺苷一磷酸),cAMP作为第二信使再刺激或抑制靶细胞中特有的酶,使靶细胞所特有的代谢活动发生变化,表现出这种激素所引起的各种生理效应。25、排泄系统组成:(1)无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低等动物通过体表排泄;原肾管排泄(扁形动物、原腔动物);后肾管排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触角腺、基节腺、马氏管、体表排泄(节肢动物);皮鳃、管足、体表排泄(棘皮动物)。(2)脊椎动物排泄系统的基本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泄孔。(3)基本功能:排出代谢废物;调节水盐代谢、酸碱代谢,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6、骨骼系统作用:(1)构成身体的支架,维持一定的体形。(2)供肌肉附着,构成运动装置的一部分。(3)保护体内柔软的器官。(4)协助维持体内矿物质代谢的正常水平27、我国动物区系可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9华中区和华南区7个区。我国是古北界区系最丰富的地方,而我国境内的东洋界基本特征是从南向北区系由丰富到贫乏逐渐变化。(P353)二、翻译1、五辐射对称:沿中轴可以将身体分为5个相等的部分,棘皮动物的成体是五辐射对称的。两侧对称:通过动物身体的正中矢状切面得到两个相似的部分,扁形动物首次出现。2、排泄:动物将新陈代谢的最后产物和整体平衡剩余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P262)排遗:(排出消化管中消化后没有被吸收的食物残渣,)是消化器官的机能,是将食物残渣及机体分泌的酶、细菌等排出体外的过程。3、逆行变态:幼体经过变态,海鞘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这一现象是由幼体和成体的生活方式绝然不同而引起的。海鞘幼体营短期自由生活,后吸附变态营固着生活。(P164)4、洄游:一些鱼类在其生命过程中的一定时期会沿一定路线进行集群的迁移活动,以寻求对某种生理活动的特殊要求,并避开不利的环境。这种迁移活动称为洄游。洄游的原因和洄游路线的决定因素较为复杂,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关系密切。洄游可分为3类: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P185)5、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腹鳍里侧具一交配器,是为鳍脚,体内受精。(由雄性软骨鱼类腹鳍变异成的适应体内受精的交接器。)6、吞咽式呼吸(口咽式呼吸):两栖类动物因不具肋骨和胸廓,呼吸10方式特殊。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