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构建养殖场防疫体系任务名称构建养殖场防疫体系学时12班级牧医11324、11325、11326学生姓名(组长)学号组别设备、器材、场地日期临床任务一商品猪场有基础母猪500头,按待配母猪、孕娠母猪、产仔哺乳、保育仔猪、生长肥育五阶段工艺饲养,请设计防疫体系方案。任务目的能够构建养殖场的防疫体系。学习和咨询1.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基本理论。2.传染病的防制措施基本理论。3.猪场的生产工艺流程。讨论、决策和计划根据猪场条件和生产工艺设计防疫方案,在此基础上讨论确定方案、设备条件和人员组织分工。1.写出初步方案:2.讨论、修改、确定最终方案:3.小组人员分工:实施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评价小组自评(满分100)组内互评学号姓名评分学号姓名评分小组互评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平均分教师评价小组得分个人得分学号姓名评分学号姓名评分任务1:构建养殖场防疫体系授课班级牧医11324牧医11325牧医11326授课时间一、知识学习:第一章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第一节传染病的发生一、传染和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且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叫传染。(或感染)(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三)传染病的特征(区别于非传染病):传染病的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是相对非传染病来说巨有以下特征:1、传染病具有病原性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的动物产生特异性反应4、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5、传染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一定的潜伏期和病程经过。综上所说,传染病具有病原性、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和定型性等特征。二、传染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必备因素)病原体→外界环境→易感动物机体﹙一﹚必须具有一定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以及适宜的侵入门户﹙二﹚具有易感动物(对该传染病有易感性的动物)(三)具有可促使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机体的外界环境总之、传染病的发生过程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和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外界条件下,相互不断作用的过程,只有具备病原体、易感动物和外界环境这三个条件,传染病才能发生,缺一不可。理解这点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是十分有利的。三、传染的类型(感染或传染病)因为传染的过程就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性和动物机体的抗感染性的矛盾运动,并受到病原、外界环境、动物机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体现各种类型的传染过程:(一)按病程的长短分:最急性型;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二)按临床表现分(是否明显):1、隐性传染2、显性感染(三)按症状典型与否分:1、典型型传染;2、非典型型传染:缺乏该病特有的症状叫非典型型传染。两者都是显性传染。(四)按病情严重程度分良性传染和恶性传染:(相对概念)1、良性传染:病情较轻,不引起大批死亡的叫良性传染。2、恶性传染:病情较重、引起大批死亡的叫恶性传染。(五)按感染的部位分:1、局部感染;2、全身感染(六)感染的发生(或来源)分:1、外源性传染:病原微生物从机体外侵入的传染称外源性传染。大多数的传染属此类。2、内源性传染:动物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称内源性传染。(条件性传染)机体正常时条件性病原微生物不致病、不表现病原性,当机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时,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体被激活,毒力增强才引起感染。(七)按病原种类分:1、单纯传染;2、混合传染3、继发传染四、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在病畜个体内,传染病病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分以下四阶段:(一)潜伏期(二)前驱期潜伏期后到出现明显特征症状之前的这段时期,通常只有几小时到1—2天其间只出现一般症状,例如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脉博变化等(三)明显期前驱期后出现明显的特征症状或主要症状的时期。这时期是病情发展的高峰,病情也较严重,特有症状有利于诊断。(四)转归期第二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概念:传染病在畜、禽群体中发生、传播(发展)和终止的过程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简称流行。(或者说传染病从畜禽个体发病蔓延扩散到畜禽群体发病的过程)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基本条件)传染病在畜禽群体中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畜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才会造成流行。(一)传染(来)源传染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传染源以各种不同的途径向周围环境散播病原如出血、分泌物(汗、唾液、鼻液、乳汁、眼泪等)、排泄物(粪、尿)、皮肤溃疡。传染源包括传染病病畜和病原携带者。1、患传染病动物2、病原携带者(带菌者、带毒者):是指外表无任何症状,但是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叫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传入易感动物体的方式叫传播方式;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按传播方式分有两大类A、垂直传播:病原体经卵巢(卵细胞)、胎盘、初乳传播给下一代动物称垂直传播。B、水平传播:病原体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皮肤、粘膜及创伤等在(同世代)动物之间横向传播称水平传播。传染病大多经这种方式传播。它又分两种方式: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引起传染的传播方式。例如经病畜与健康畜的交配、咬伤、触嗅、舔而传播。象狂犬病就是因咬伤、病毒随唾液进入伤口而引起传染;流行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发生,形成明显的“链锁”,不造成广泛的流行。2、间接接触传播:指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感染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是指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环境因素。它可能是生物因素也可以是非生物因素。大多数传染病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也有些传染病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还可以直接接触传播,例如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以直接接触传播为主的只有狂犬病。(三)易感畜群易感性:指畜禽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没有抵抗力而易感染的特性;易感畜群:是指在畜、禽群体中有一定数量的易感性畜禽,就称为易感畜群。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个基本环节,并且还必须相互连接,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就会终止。针对这一规律,预防和制止传染病的流行就必须采取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畜禽的免疫抵抗力的综合性措施。第二章动物传染病的防制第一节防疫总则一、防制措施的概念针对传染病而采取的预防、控制或消灭(扑灭)的对策和措施叫防制措施。其中未发生传染病时采取的各种措施以防止传染病传入畜群叫预防措施;发生传染病时采取各种措施以扑灭畜群中已发生的传染病叫扑灭措施。二、防疫方针和条例三、防疫的原则四、防制工作的基本内容在防制时要根据不同的传染病的各自特点,分出轻重缓急,采取有主导环节的包含“养、防、检、治”等基本环节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即包括:(一)平时的预防措施1、针对易感动物提高畜群的免疫抵抗力(1)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和健全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增强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例如“三定”、“四净”即定饲养员、定时饲喂、饲料标准定量和饲料、饮水、用具、栏舍干净;注意防寒保暖和降暑。(2)拟订和执行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计划,提高特异性免疫抵抗力。(如免疫程序、头头免疫、随时补种)2、针对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1)定期消毒、杀虫、灭鼠,粪便无害化处理(粪水处理系统)等兽医卫生工作。例如消毒每月1次,门口建立消毒设施。(2)严禁非工作人员及其它动物、车辆进入生产区,工作人员进出要消毒。3、针对传染来源杜绝传染源(1)贯切自繁自养的原则,尽可能不从外地引种,必要时要从无特定疫病的场引入(进行产地调查、临诊和实验室检疫)。引入后要隔离观察、检疫(时间),健康无病方可入群。(减少疫病传人)(2)认真做好各项检查和检疫,及时发现和消灭传染来源。(畜群、市场、屠宰、国境口岸、交通运输)(3)疫情调查以掌握当地疫情分布和流行规律、相邻地区有无疫病,从而有计划地消灭和控制传染病,防制外来疫病的侵入。(二)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发生疫病时要贯切“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针对三个流行的环节的综合性措施。1、及时发现、迅速诊断和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2、迅速隔离患病动物,对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必须划区封锁,并进行隔离、检疫、消毒、死尸处理等综合性措施。(象口蹄疫、炭疽)3、及时合理处理死亡和淘汰的动物。(腐化、焚烧或深埋在远离居民、水源、河流、道路、牧场的地势高燥处)4、紧急免疫接种,及时治疗和淘汰病畜。5、紧急消毒:对病畜污染和可疑污染的栏舍、运动场、饲养用具、粪、尿等严格随时消毒。预防和扑灭措施不是绝对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配合,互相补充的。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防制措施一、疫情报告迅速全面准确地上报疫情,可使防疫部门掌握疫情、作出诊断和制定防制措施。(一)疫情报告种类《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了39种传染病和9种寄生虫病。其中寄生虫病有疥癣、日本血吸虫病、弓形虫病、犁形虫病、锥虫病、旋毛虫病、猪囊虫病、棘球蚴病、球虫病共九种。现增加疯牛病。(二)疫情报告方法任何饲养、生产、经营、屠宰、加工、运输动物及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当发现或怀疑传染病时应及时报告疫情。个人报告给兽医或检疫员,兽医或检疫员根据情况报告上级部门。(1)如为一类或大流行性传染病,例如一类的口蹄疫、水疱病、炭疽、猪瘟、狂犬病、牛瘟等,大流行性的鸡新城疫、牛流行热等,一定要立即迅速上报上级领导机关,并通知邻近单位和有关部门注意预防工作。(2)地方流行性传染病(除上述之外的二类)可隔天报告。(3)散发性疾病,统计报表报告(时间、地点、发病数、临床表现、死亡头数及表现、初诊、治疗情况等)上级部门接到报告后需要组织兽医人员协助诊断,并提出紧急处理办法和扑灭措施。若为紧急疫情要逐级上报。(三)现场措施当兽医人员未到或尚未作出诊断之前,应对现场采取以下措施:(1)隔离病畜,专人管理;(2)对患病动物停留过或疑似污染的环境、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3)尸体保留完整;(4)未经兽医许可不能随便急宰,宰杀后的皮、肉、内脏未经检验许可不得食用。二、疫病诊断(一)诊断的意义及时而正确地诊断是防疫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能否早发现疫情、有效地组织防疫以减少损失。第一病例的早期诊断对预防和杜绝流行至关重要;不能立即确诊的,应尽快采集病料送检,并在未得出结论前,依初步判断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二)诊断的方法和评价诊断的方法有多种,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有时需要用一、二种,有时需要用几种方法综合判断。下面介绍几种诊断方法和进行评价:1、临床诊断这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是利用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方法(人的感官、简单的器械如体温计、听诊器等)对畜禽传染病进行一般检查(R、P、T)、系统检查及血、粪、尿的常规检查。一般来说简单易行,必要时作特殊检查х射线检查、超声波检查等。2、流行病学诊断是指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常与临床诊断联系在一起的诊断方法。(1)流行病学诊断通过询问、调查、检查等方式调查本次疫病流行情况(最初发病的时间、地点、以后的蔓延情况、目前疫情的分布,发病畜禽的种类、数量、年龄、性别,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等)、疫情的来源、传播的途径及方式、疫区的政治、经济、群众生产、生活和牧医工作情况。这些调查为流行病学诊断提供依据(传染源、易感动物、流行形式、影响因素),也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2)某些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是其流行特点及规律都不同如口蹄疫、水疱病、水泡性口炎等病,其症状几乎相同无法区别,但从流行病学却不难区别(病原、易感动物)。3、病理学诊断是应用病理解剖的方法对传染病死亡的畜禽尸体进行解剖检查,观察其病理变化。一般来说,每种传染病或多或少都有其特殊的病变,可作为诊断的一方面依据,如猪瘟(淋巴结大理石样变、红气管、麻雀肾等,若为慢性则有大肠的纽扣状溃疡)、猪喘气病、鸡新城疫等)。4、病原(微生物)学检查利用微生物学方法对传染病进行病原学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