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首席医学网2007年07月21日10:09:20Saturday医师杂志征稿口腔正畸培训班康复学学术会议网站运营2014世界癌症大会美国生物技术大会肝病与代谢研讨会内蒙中医药中国睡眠大会营养改善学术会第四届东方痛风论坛高血压基层防治论坛全国耳鼻咽喉科医师会全国血管外科学术议拉丁美洲肺癌会议作者:何蕴,马丽丽,樊瑞敏,荆宏建,于荣焕,赵春水,赵燕作者单位:475000开封,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加入收藏夹《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航空航天医药在线征稿[先天性唇裂儿护理][编辑达人办公省事e族]·新形势下传染病专科医院保卫现状及其对策·逐瘀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泪道激光联合眼膏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护理·2014年第62届美国妇产医师学院临床大会·超声诊断睾丸微小结石护理考试在线助手医用护士服白大褂工厂直销[综合医学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医学会议]·写作技巧|护理论文中论题的来源·医学会快讯|《中华普通外科》征稿【摘要】目的观察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5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动脉溶栓组21例,应用尿激酶25~50万U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2)静脉溶栓组44例,应用尿激酶150万U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分别于溶栓前和溶栓后6h、3d、7d测定凝血酶(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结果(1)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h、6h、24h、3dESS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均)。(2)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5.1%,残疾率为4.9%。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0.91%,残疾率为两组1个月时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9.09%)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4.9%)。(3)脑血管造影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完全再通61.9%,部分再通23.8%,血管总再通率为85.7%。(4)凝血指标:溶栓后6h、3d、7dTT与PT静脉溶栓组较动脉溶栓组明显延长(均、3dFIB明显下降()。(5)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3例,静脉溶栓组中脑实质内出血4例。结论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的疗效和相对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组。【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法;动脉,静脉;有效性;安全性ischemicstrokeKaifeng475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icacyandsafetyofintravenousand65patientswithACIwererandomlydividedintwogroups:ticgroup(n=21)arteryandintravenousthrombolyticgroup(n=44)wereintravenouslyadministedwith1.5millionunitsurokinase.Beforeandaftertreating,theirneurologicaldeficitscaleswereevaluated.Thethrombintime(TT),prothrombintime(PT)andfibrinogenweredetectedbeforeandafterthrombolysis6h,3dand7d.TheCTscanwasrecheckedafterthrombolysis24h.Resultsrterialinfusiongroup;(2)The90.91%,respectively,whilethedisabilityrateswere4.7%and9.09%,respectively;(3)Theresultsofbrainangiographyshewthatcompleteandpartialrespectively;Thetotalonaswellasfibrinogenleveldecreaseweremoresignificantintheintravenousinfusiongroupthan;(5)Intracranialhemorrhagicintravenousinfusionpatients.Conclusionsearlyimprovementofneurologicaldeficitanddecreaseindisability.Keywords:intravenous;efficacy;safety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ACI)的一个根本性的治疗方法,不但减少了ACI患者的死亡及严重残疾的危险性,而且大大改善了生存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溶栓治疗的途径有两种,即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本研究对我院收住的ACI患者分别采用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以比较不同给药途径的疗效、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入选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下列条件者:(1)年龄30~76岁。(2)发病至溶栓时间3~6h。(3)神经系统体征符合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区脑梗死。(4)头颅CT无高密度区,排除出血,但陈旧性小梗死灶未遗留神经系统体征仍可以入选。(5)肌力在0~3级以下。(6)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7)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1mmHg=0.133kPa)以下。符合上述标准的6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动脉溶栓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0~71岁,平均(53.81±10.53)岁;病程3~6h,平均4h;合并高血压6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3例。(2)静脉溶栓组:44例,男31例,女13例;年龄32~76岁,平均(57.52±12.06)岁;病程3.5~6h,平均4.7h;合并高血压16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3例。1.2方法1.2.1给药方法动脉溶栓组患者均在入院后即采用Seldanger穿刺法,在肝素下完成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若发现造影显示是血栓阻塞部位则用微导管头端尽量选择性靠近血栓部位,用尿激酶25~50万U,稀释于20ml生理盐水中,在20~30min内注入,每隔15~20min复查血管造影1次,30min如不通再注射25万U尿激酶。总量不超过75万U。静脉溶栓组用尿激酶150万U行静脉滴注。治疗后8h给予阿司匹林300mg,每日1次,共7d,以后改为100mg/d,持续服药。另患者于入院后应用基础治疗(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活血化瘀药物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0~14d)。1.2.2观察指标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6h、3d、7d测定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凝血酶(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治疗前及溶栓后24h各做头颅CT扫描1次。1.2.3疗效评定标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于溶栓前、溶栓后2h、6h、24h、3d、7d、14d、28d记录ESS得分。基本治愈:ESS91~100分;显效ESS81~90分;有效ESS61~80分;无效ESS50分。1.2.4统计学方法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ESS评分和TT、PT、FIB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2.1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溶栓前后ESS评分比较见表1。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h、6h、24h、3dE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显著性(均;溶栓后7d、14d、1个月时ES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已无显著性。表1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各时间点的ESS评分比较(略)注:与静脉溶栓组比较2.2两组溶栓后疗效比较动脉溶栓组基本治愈13例(),显效4例(19%),有效3例,残疾1例,总有效率为。静脉溶栓组基本治愈31例,显效5例,有效4例,残疾4例,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但致残率静脉溶栓组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2.3动脉溶栓组血管闭塞与溶栓后血管再通率见表2。动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率为(13/21),部分再通率为(5/21),无变化(3/21)。2.4两组溶栓前后凝血指标变化见表3。静脉溶栓组溶栓后6h、3d、7dTT、PT均较动脉溶栓组明显延长(均。而溶栓后FIB6h、3d明显下降(均),7d逐渐上升至正常。2.5并发症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3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无皮肤黏膜出血;静脉溶栓组中脑实质内出血4例(9;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6例,尿潜血阳性2例,死亡1例。表2动脉溶栓组闭塞血管部位和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略)表3各时间点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凝血指标的比较(略)注:与动脉溶栓组比较3讨论ACI是一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由于大部分的ACI是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只有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及时恢复血供才有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所以溶栓治疗脑梗死是现有的治疗中惟一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何种溶栓药物以及给药途径,是目前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的重要课题[1]。ACI是一个发展变化中的过程,而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缺血半暗带的演变亦不相同[2]。有研究[3]证实,ACI3~6h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是安全的。本研究中两组溶栓治疗时间窗均在6h内。1个月动脉溶栓组基本治愈62.3%,显效19.0%,有效13.8%,总有效率%。静脉溶栓组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两组差异不显著。但静脉溶栓组残废率(9.09%)高于动脉溶栓组)(P0.01)。说明动脉溶栓治疗不仅疗效显著,且可显著减轻残疾。溶栓的不同给药途径对提高疗效是一个关键。目前溶栓给药途径有静脉、动脉、动静脉联合给药途径。我国“九五”攻关课题结果[4]显示,尿激酶在6h内静脉溶栓有效且相对比较安全。动脉溶栓因其技术及设备上的限制不可能在国内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在入选标准、药物剂量、血管造影和技术操作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在本研究中,两组溶栓后2h、6h、24h和3d的ESS评分结果显示:动脉溶栓组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显著性(均)。提示动脉溶栓能早期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组。但至溶栓后7d、14d、1个月时ESS评分与静脉溶栓组相比差异已无显著性(均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5、6]。虽然静脉溶栓局部药物浓度低,闭塞的血管开通率低于动脉溶栓,但全身静脉溶栓能使尿激酶持续地激活纤溶酶,降低纤维蛋白原,使机体处于低凝状态,对改善侧支循环,促进梗死后再灌注更为有利。故静脉溶栓简单、易行、快捷,相对有效安全,且价格较低更易为患者接受。动脉溶栓能通过血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部位、程度、再通后有无狭窄,且用药剂量小,局部浓度高,血管再通率高。EMS实验是一个静脉和动脉内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获得了较好的结果[7]。IMS实验也同样证实了静脉和动脉内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8]。本研究中动脉溶栓组21例,DSA发现相关血管明显阻塞占80%,阻塞部位大部分在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在本研究中动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3例,占61.9%,部分再通率为23.8%,总再通率达到85.7%,未再通3例,占14%。其中1例在颈内动脉虹吸部,2例大脑中动脉起始部,伴有明显的侧支循环形成。说明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越近端、血栓越大、溶栓血管再通率低。也提示这些闭塞的大血管在血栓形成前就可能存在血管狭窄,在此基础上血栓阻塞脑动脉,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低。本组2例患者临床症状符合大脑中动脉深穿支闭塞,且血管造影未发现阻塞部位,可能由于脑动脉小分支闭塞,部分栓子在脑梗死早期移动,或闭塞的血管在造影时已经自然再通,故DSA没有显示。与国内黄一宁[9]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