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第二编秦汉文学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2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秦朝不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戒惧于500多年列国纷争的历史,对先秦学术的百家争鸣局面和士阶层的文化创造精神大为敏感和忌刻,从而导致焚书坑儒悲剧的发生。这个悲剧体现出的象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士人们对统治者的任何失敬、抗礼都最在不赦。士人独特不羁的文化观念必须要被剥夺,其广泛多样的文化样式必然受到制约。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1吕不韦《吕氏春秋》(其门客集体编著)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2李斯《谏逐客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p1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也是一个建国时期最长的封建王朝。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没有象秦朝那样实行文化专制。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一节汉代社会概况汉代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概而言之,汉代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政治方面1两汉王朝都是夺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建立起来的2西汉前期、东汉初年,经济有较大发展,社会较为稳定,学术文化繁荣,出现了“润色鸿业”的新文体——汉赋。3武帝以后,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势力日益增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政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代之一。一些在野的士人和一部分正直官僚结合,批评朝政,品核人物,形成影响很大的清议力量,遭到宦官的压制,酿成两次“党锢”之祸。二思想文化方面1西汉初年,思想比较活跃自由,黄、老之学盛行。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思想开始定于一尊,束缚着学术文化的发展。2东汉时期,经学极盛,谶纬之学占居统治地位,经学走向神学。其间,也出现了反谶纬、疾虚妄的进步思想家,如桓谭、王充、张衡等。第二节汉代文人一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文学史p156-159)3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一)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1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2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也起到催化作用。(二)献纳辞赋的风气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两汉选拔人才注重学问品性,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1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武帝还有诗赋传世。汉代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对广大士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使他们把文学创作当成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并借助上层贵族的权势而聚集起来。汉代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三)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1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司马相如等几十名作家曾经为乐府写过诗赋。2后汉的洛阳东观也是文人荟萃之处,许多著名作家曾在那里供职。3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这种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作家群体生成期的一件大事。(四)游学游宦的兴盛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二汉代文人的入世精神和贵于名行(文学史p160)汉王朝处于历史的上升期,其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太平盛世。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可以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汉代文人具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好高尚义、轻死重气的品格。这在汉末再一次放出异彩(党锢之祸),虽然从西汉末年开始,谨于去就的思潮有所抬头,甚至出现了一些隐士,并在文学中有所反映,但所占比重不大,不是主要潮流。4三汉代文人的地位(文学史p160)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1汉初的枚乘、邹阳等人游食诸侯间,为大国上宾,他们来去自由,具有独立的人格,兼有文人和纵横家的品性。2从武帝开始,到东汉前期,依附于天子、外戚的作家,多数是文人兼学者的类型,如王褒、扬雄、刘向父子、班彪父子都是如此。3从西汉末年起,向慕人格独立的精神又在文人队伍中萌生,扬雄、班固、张衡等人程度不同地摆脱侍从文人、幕僚文人的依附性。东汉后期的赵壹、祢衡等人,任性使气,耿介孤傲,从他们身上可以更多地看到党人的影子。又向个性独立回归,并且达到更高的层次。第三节汉代文学一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文学史p159-160)1巨丽之美汉代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西京杂记》)。汉代文学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2进取精神(文学史p160)由于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因而,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西汉盛世的作品自不必言,就是到了东汉王朝的衰落期,文人们仍念念不忘的是建功立业,扬名后世。3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学史p161)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是: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从武帝开始,文学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是这种使命的得力承担者————从东汉开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和前期的历史批判相比,后期对现实的批判更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4从浪漫到现实(文学史p162)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文学有很深的渊源,所以,汉代文学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理想色彩日益增强。从总体上看,汉代文学的现实性在进一步加强。5将《史记》和《汉书》相比,可以看到浪漫和现实的差异。5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文学史p162)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如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这对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创作中加以模仿,于是出现了文人五言诗。而民间五言诗又在文人五言诗的影响下,日益走向成熟。汉代史传文学也留下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融汇的痕迹。二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文学史p165-167)西汉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都在这个阶段孕育产生,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1赋: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楚辞、战国纵横之文、先秦史传文学、诗歌),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2散文: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觞。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熟的新文体。汉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以主客问答形式构制的设辞类作品,在风格上和赋相近,后人往往把它归入赋类。3诗歌:先秦的主要诗歌样式是四言,这种体裁在汉代继续沿用,但已不再居于主导地位。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七言诗的出现。开始有首尾完整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但是,七言诗一直未被文人注意,直到南朝宋鲍照,才在艺术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从而确立了七言诗在诗坛的地位。三汉代文学的分期1自高祖至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文体基本上沿袭战国文学的余绪,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生。2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63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心期。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相继涌现出扬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4从安帝到灵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四作业:自学文学史p163-165,了解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第一章汉赋第一节汉赋概述一赋成为一代文学的现实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两汉400年间的文人多致力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可以说,两汉人是以赋为其体物写志的最重要的方式。二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1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正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和国势最强盛的时期。这在一般封建文人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歌颂的盛世,也开拓了文人学士的胸襟和眼界,使他们的赋反映出汉帝国的面貌,表现出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2汉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很多文学侍从之臣在自己身边,提倡辞赋,诱以利禄,因而以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汉大赋就产生、兴盛起来。三汉赋的体裁特点及与楚辞的区别1赋的本义是铺陈直叙,作为《诗经》的“六义”之一,指的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合起来看,赋这种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象诗歌一样,讲究押韵和节奏,可以抑扬顿挫地诵读,但它没有曲谱,不能配乐歌唱,句式也不一定象诗歌那么整齐,可以间以散句,写起来大都注重铺叙,夸耀文采。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产生于战国后期,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2与楚辞的区别内容上:楚辞侧重于抒情言志,而且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风俗习尚以及情调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汉赋侧重于体物,主要铺写事物和人物活动。形式上:(1)体裁,楚辞是诗歌,汉赋是押韵的散文;(2)押韵规律,楚辞通篇押韵,汉赋则韵散结合;(3)句式上,楚辞带“兮”字的语句多,汉赋很少用(4)结构上,汉赋多采用问答体。7四辞和赋的分合问题五汉赋的发展过程及其作家、作品(一)汉赋的形成阶段(汉高祖初年——武帝初年的70多年)1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2汉大赋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七发”即用七事来启发太子,见作品选293题解(二)汉赋的兴盛阶段(武帝初年——东汉中叶的200多年)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代表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其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扬雄《甘泉赋》《羽猎赋》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班固《两都赋》(长安、洛阳)张衡《二京赋》(结构谋篇模仿《两都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三)汉赋的衰微阶段(东汉中叶——汉末的100多年)这一时期出现了反映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张衡《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嫉邪赋》祢衡《鹦鹉赋》第二节贾谊与骚体赋一骚体赋的特点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的,所以叫骚体赋,其内容、形式和风格都和楚辞相当接近,如内容上侧重于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在形式上与楚辞没有多大差别,也用“兮”字句,句式整齐,通篇押韵等,接近于诗歌。二贾谊简介(参见作品选p287)三《吊屈原赋》(文学史p184)1背景:文帝四年(前176),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吊屈原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