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上古神话一、什么是神话简言之,神话即神的故事。它诞生的心理基础是“万物有灵”的观念,通常是为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作出解释,或者表达征服、改造的愿望。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自然的神灵或者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超常的力量和神通,被人们所敬畏。四、中国上古神话的类型1、我国上古神话十分丰富,但是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现有文献中,《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最大。其余的零星片段则散见于各种载籍。2、上古神话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故事。《诗经·生民》中记载的周民族始祖后稷的神话故事。洪水神话“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到有关“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娶涂山氏”等禹的故事)战争神话“黄帝擒蚩尤”的故事。英雄及发明创造神话“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后羿射日”的故事第二章《诗经》二、《诗经》的体制和功用1、今本《诗经》按照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乐曲的意思,《诗经》里的十五国风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风》诗共有160篇。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为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据音乐类型作出的区分。《雅》诗共105篇,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周时的作品。颂,本指祭祀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引申则专指宗庙祭祀用的舞曲。《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2、《诗经》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它在周代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同时也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汉代诗学经学化之后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影响至深。孔子广招弟子传道授业,曾以“诗”教授学生,并对学“诗”的重要性和社会功用有独到的见解:《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所谓“兴”,起也,这里指感染作用;“观”,观察、认识;“群”,聚集,犹现在所说的“团结”、凝聚;“怨”,怨刺,讽刺,讽谏。孔子还特别强调《诗》的实用价值。《诗大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3、在汉代,《诗经》的传本有今文的齐、鲁、韩诗,合称三家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齐人辕固、鲁人申培和燕人韩婴;此外有古文的毛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后来相次亡逸,毛诗独传。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祭祀诗与史诗2《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系统记述了周人从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过程。《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①诗中运用了人神结合的夸饰手法,将后稷英雄化,神话;②语言简练生动,丰富多变的叠词、动词、形容词及排比手法。二、农事诗《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三、燕飨诗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四、怨刺诗《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瞻卬》:天之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彼谮人者,谁适与谋?《节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新台》: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五、征役诗《小雅·北山》、《召南·小星》、《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秦风·无衣》六、婚恋诗《摽有梅》、《静女》、《狡童》、《蒹葭》、《柏舟》、《将仲子》、《桃夭》、《鸡鸣》、《女曰鸡鸣》(《邶风·谷风》、《卫风·氓》弃妇诗)1、赋、比、兴赋、比、兴一般被认为是《诗经》的表现方式,但是关于它们的含义的解释却莫衷一是。其中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被后世普遍接受。他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教材p73)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比,在《诗经》中,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时单用比,有时用博喻,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这种写法为后世文人多仿效,如曹植《洛神赋》中用了“惊鸿”、“游龙”、“秋菊”“春松”之喻写洛神体态之轻盈。3再说兴。“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如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开个头,然后藉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句中的。在《诗经》中,兴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况:1、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以雎鸟成双成对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引起诗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联想;《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轻貌美。2、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的失望心情。在《诗经》中,又常常是比兴兼用。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第二节《左传》2、《左传》的叙事特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左传》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也运用了运用倒叙和预叙的手法。《左传》还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2)《左传》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尤其善于描写战争,不局限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经常带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具有春秋时代的鲜明特色;(3)《左传》叙事具有戏剧性,故事性强,表现为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化。(4)《左传》广泛描写各种人物,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一些细节描写,绝少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特征,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尤其是《左传》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特性,而且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甚至能够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5)《左传》还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如阴饴甥对秦穆公的答辞,既承认晋国曾经有负于秦国,又表明晋国上下同仇敌忾,绝不屈服;既表示晋人对晋惠公被俘的忧戚,更阐明了秦国必须释放晋惠公的道理。深入对方的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当,使对方不得不折服。其他如《烛之武退秦师》、《知罃对楚王问》、《吕相绝秦》等等都是著名的例子。3、《左传》如何描写战争?(P91-P95)《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录了春秋时期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不局限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双方战前谋划及其后果,如晋楚城濮之战前错综复杂的外交策略的铺陈,即是一例。(熟悉《晋楚城濮之战》)《左传》写战争,其中的事与人往往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秦晋崤之战后,晋襄公放走了秦国的三帅,元帅先轸大怒痛斥,“不顾而唾”,又如晋楚邲之战,孟子之语“五十步笑百步”,这个细节把晋军的慌乱狼狈,楚军的从容悠闲,以及晋军的戏谑可笑,统统表现得惟妙惟肖。语言上《左传》叙述一般简练含蓄,以简洁生动见长。如晋楚邲(音“必”)之战,写被楚军击溃的晋兵争舟渡河,自相攻杀,结果“舟中之指可掬”,仓皇之态毕现。二、《战国策》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内容复杂,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张扬。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历4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邹忌以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是策士的形象。作者致力于传达出人物的神貌,写人时运用虚构和想象,使叙事更生动完整和人物更鲜明。同时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河。第四,说辞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一)语录体——《论语》(二)韵散结合体——《老子》3、《庄子》的文学特征:(见教材)(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三言”即“卮言”、“重言”、“寓言”。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一说是矛盾之言),这种言语层出不穷,散漫流衍的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名人之言以自重(一说是增益之言);寓言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所谓“寓言十九(十分之九)”(《庄子集释》卷九上成玄英疏)。《庄子》一书中绝少枯燥的说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的表现自己的思想。(2)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庄子》中的寓言数量众多,而且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如其大无比展翅高飞于九万里高空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鲲鹏、庄周梦化的蝴蝶、用斤成风的匠石、吸风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