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一种文学体裁,与别的文学体裁相比,诗歌的特点在于其的抒情性和音乐性,以及其的语言精辟的形象性.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种类。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与叙事诗.其实单从诗歌的内容是很难区别的,也难以言明的!而从形式上分,有楚辞体,汉代乐府诗歌,古诗,格律诗、词,曲,散文诗体,自由诗体等.我想中国的古代与现代诗歌的形式大多归纳于以上几种文体吧。下面,我先各自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发展史以及各种体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a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先从诗经说起:在古代,劳动人民所处的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较低,在长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是他们慢慢的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也积累了知识。使他们能细心的区别事物与人物的善恶美丑,发现事物的特征,再通过口头语言或歌舞形式表现出来。然而在此类文学的创作中,不仅能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爱憎,而且还表现了他们善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的才能。而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得归类于诗经国风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可歌的起点.特别是诗经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遗闲情的东西。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了这种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17R[xx就此诗歌发展的源头,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朝,元朝,的逐渐发展.形成了多种诗歌表现手法,有屈原的楚辞体,汉代的乐府诗歌,南北朝的永明体和齐梁宫体,唐朝的格律诗,宋词,元曲等。皆属于这段时期发展形成的诗歌文学体裁.^\90楚辞体: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用词华丽,对偶工巧。其中大量的作品取材皆选于以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疾苦为精神而创作的。屈原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并同时对楚国的民歌进行加工和改革而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的一种句式变化灵活、参差错落的新诗歌形式。句式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兮字。其代表作《离骚》,此文中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大量用以讽刺寓意的写作手法来反应当时时代的变化以及丑恶现象。Z[pfz古体诗:又称为古风,无平仄要求,应称之为格律诗的前身.。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所以南北朝的永明体和齐梁宫体应也归纳于古体诗。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G1P格律诗:有固定的字句规则,有固定的平仄要求.且句与句要求对仗对偶。在中国古代古人以把汉字调以平仄(详细来说是平上去入四声)区分,把句子为音步,有双音步和单音步,如五言律诗句中的仄仄平平仄,就是两个双音节配一个单音节,平仄相互交替,七言律诗也如此,只是在句中多增一个音步的交错,如此所创作出来的诗,音调和协,逶迤锵唑.诗作也富有音乐美感.qDNW词曲:和音乐有密切关系的文学形式,它也有本身词牌的规定格式.所谓填词,就是按词牌的曲韵而谱词.不可胡乱撰写.(yU+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与散文诗,自由体诗的语法不完全一样的。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在这种语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且有时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以上所言的几种有着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体裁的共同点我想也不言而喻了。mq说完了古代诗词的发展史,接着大家也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现代诗歌。首先,我想问问看官,什么是现代诗歌?在几十年里所创作出来的诗歌,叫现代诗歌?!SNy5我想这个答案也算正确吧?不过,我还想先从中国的近代诗歌革命说起。MX从明朝起,中国的诗歌艺术一直处于衰落空泛的时期,直至十九世纪中叶前后(清道咸年间),当时国家经历了让国人愤恨的鸦片战争,且经历了太平天国的革命反抗时期,当时的中国水深火热。然而在清王朝统治阶层内部发生了分化,其中有一些较开明的官员开始渐渐的接触国外的事物和外国文学。当时为了抵搞各国联军的侵略,中国人民借用外国的文学来抵抗侵略者而引发了一场文学潮流,龚自珍,林则徐皆为这次文学改革的先驱者。中国的近代诗歌起源,我从这个时期说起,我想不能引起太大争议吧。uY!2{1接着要说的,就是在戊戌变法前后一二年里以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所带领的“诗界革命”。至此,想来重点得谈到一位近代诗人黄遵宪。他当时就写过很多所谓的“新诗”。《军中行》:堂堂堂堂好男子,最好沙场死。艾炙眉头瓜喷鼻,谁实能逃死?死只一回毋浪死,死死死!阿娘牵裾密缝线,语我毋恋恋。我妻拥髻代盘辫,濒行手指面:败归何颜再相见,战战战!戟门乍开雷鼓响,杀贼神先王。前敌鸣笳呼斩将,擒王手更痒。千人万人吾直往,向向向!探穴直探虎穴先,何物是险艰!攻城直攻金城坚,谁能漫俄延!马磨马耳人靡肩:前前前!······以这首诗来说,其实他并非完全脱离旧新体的风格,仍然以典故,语句法的方式而作。但他的诗中大量的溶入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来未有的广阔的领域,所以不能不承认他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自此,随着革命运动的兴起,文学成为革命斗争的武器,进步的文学潮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的进步作家章炳麟、秋瑾、柳亚子等,他们的诗多似号召战斗的豪言壮语,接着以“五四”的新文学运动,以胡适为核心人物,他们极力提倡白话文学。至此为止,中国的现代诗歌才开始慢慢成形。紧接着现代诗歌的代表作家如鲁迅钱锺书李叔同朱自清卞之琳徐志摩等。他们的诗歌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这类诗歌的艺术魄力却并不低于古代诗歌。在形式下可以分为自由诗体与散文诗体等,但这些形式不太好区分,在这我就不介绍这两种文体的形式了。在内容下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等。Ia%3其实诗歌的文学体裁是历史形成的。各种文学体裁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逐渐形成各自相对稳定的特点和规律,成为文体分类的依据。所以,如果要真正区分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我想主要先了解诗歌作品的年代的社会背景为前题。40}所以,在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区分中,我所能言明的只能是彼此形式上的区别。古代诗词大多都有固定的格式与规则,而现代诗歌的格式并没有特定的格式。但有一点,就是每一个时代的诗歌作品都记录着当时人们风俗,感受和向往。它们分别记录它存在的那个时代思想境界。说得明白一点,不同时代的诗歌都是当时时代的艺术结晶。在此我希望中国的诗歌艺术能更加辉煌,中国的文学创作能随着时代的进步更上一层楼古诗是讲究诗歌的写作格式,有一定的韵律、句式要求,并要讲究对仗工整。如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它的意境要深远、含蓄。当然也有写得浅显明白的古诗。如杜甫的诗歌。现代诗是比较自由地创作出来的。它没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可以不讲究对仗,也没有句式要求。但是,现代诗同样讲究意境深远、含蓄。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王泽龙内容提要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承传关系。一是凝合于自然的意象审美心理。现代诗人心灵与自然意象的凝合,烙印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心理情结。二是感物兴会的意象思维特征。主要体现为“感物起情”与“感物兴思”的传统的比兴意象思维特征对现代诗歌的影响。三是意境化的意象审美旨趣。分别从意象的有机性融合、意象的虚实相生、意象的哲理化意境等方面分析了古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影响。同时,也分别相应地讨论了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在传统承传中的现代性发展。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比较多的是受到了西方现代诗歌观念与诗歌形式的影响。然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是非常有力量的。借鉴传统的自觉性与潜在性的影响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复杂的传承关系,在对传统的接受中又自觉地表现出现代诗人主体的个性化创造,这在诗歌意象艺术方面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意象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呈现方式,诗人的创作灵感与对生活、生命的体验都凝聚于意象中,诗人与读者主要靠意象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古代诗歌意象与现代诗歌的意象关系是丰富复杂的,本文仅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在意象艺术方面的承传关系,同时也兼论承传关系中现代诗人对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发展。一凝合于自然的意象审美心理在中外诗学范畴中,意象是一个内涵丰富,众说纷纭的概念之一。但是,把意象作为一种心物交感互渗的审美产物的这一观点是较普遍认可的。客观物象是意象中的基本的要素,选择什么样的物象入诗,主体对物象取什么样的心态,或物象引发主体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因其异同透视诗人特有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倾向,辨识意象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中国古代诗人与中国现代诗人在意象的经营上有着鲜明的共性。首先,对自然物象的相亲相近,诗人心灵与自然意象的凝合,是古今诗歌意象最为突出的共性特征,其中深刻烙印着传统的文化心理情结。陆机在《文赋》中指出:“遵四时以叹逝,赡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一位日本汉学家指出:“在中国古典诗里,季节与季节感作为题材与意象,几乎构成了不可或缺的要素。只要设想一下,从历来被视为古今绝唱的诸作品中除掉这一要素会如何,这种不可或缺的程度立刻就会清楚了。”①古代诗歌中的季节感特别突出。如春秋意象,从《诗经》、《楚辞》以来,频繁出现的是伤春、悲春、惜春、叹春、春恨、春愁;悲秋、惊秋、秋怀、秋思等。季节感的产生又是与自然意象紧密相关的。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现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包含了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趣。这种自然意象情结源远流长。据三国吴人陆玑统计,《诗经》中写到自然意象之草木凡八十余种,鸟兽凡三十余种,虫鱼凡三十种②。当代诗人流沙河统计,仅毛公所标明之《诗经》之“兴”诗,共三百八十九种意象,其取材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者,凡三百四十九种③。此种现象,与几乎同时期的古希腊史诗,多述海上之征伐,社会人事之冲突,显然大异其趣。司马迁云:“《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以达意”④,这也正是看到了诗之原典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之生命共感所形成的诗的自然意象现象。诗人或听蟋蟀鸣岁,感光阴之逝(《秦风·蟋蟀》);或睹鸟儿入林,伤夫君之未归(《秦风·晨风》);或因风中飘叶,兴男女之依恋(《郑风·兮》)。自然的丰富意象形态与人的心灵的丰富情感构成了互感与交融。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观念中,自然物象是具有人本意义的。人与自然有着自然感性生命的同一。如:《尚书·洪范》将大自然之“五行”与人之“五味”相对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郑子产所谓“六志”生于“六气”说。庄子齐物论思想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不是纯然外在的客体,物象和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的联系,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物象的感性品质之间构成了一种互相映照、感应的关系。因此,主体心灵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内心情感的对应。苏轼曾说:“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指的就是诗人多在具体的物象间悟道达意、表情言志的现象。这样一种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文化基础之上的心物相感的特征,是与由自然经济构成的农业文化心态紧密相关的。只有在农业文化心态中,人们才能对人与自然之生命节律,抱有亲切的认同与不言而喻的意会。中国的内陆农业经济,以土地自然物为限,与水土、风雨、阳光等自然资源关系紧密。而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中原一带,又以温带之优越气候,黄土之肥沃,水利之便利,自然资源之丰富,优于其他文明发源地。像以巴尔干半岛、爱琴海为生态基础的古希腊人,由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气候恶劣,在对外界不断的抗争与夺取的生存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人对大自然的征服、奴役、占有的态度。正如黑格尔所说:希腊人一方面“在自然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又学会了“勇悍地、自强地反抗外界”⑤。而中国古代先民,则在长期的农耕生产过程中,遵守节气,留心季节气候,观察日月星辰意象,逐渐形成了与大自然生命相依的心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