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秉龙E-mail:lbinglong@cau.edu.cn电话:010-62733717第一节农业家庭经营一、农业家庭经营的涵义、历史演变与国际经验(一)农业家庭经营的涵义•所谓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农业家庭经营的深入理解...–它突出了主要经营对象的产业特征,即农业,而不是其他产业–经营主体是农民家庭,主要实行的是家长制或户主制管理,不存在管理分层的内部治理结构–它强调以使用家庭劳动力为主,而不是以雇工经营为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二)农业家庭经营的历史演变与争论作为社会经济单位的家庭,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其农业的家庭经营也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多次改变其发展条件和经营内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三、农业家庭经营演变的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方面,大量的旧式小农被消灭,剩下一些也不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农民并没有被农业工人所取代•农业中占大多数的依然是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而这些家庭农场无论是在生产技术水平,还是在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组织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组织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秘鲁古巴以色列越南中国?•罗伊·普罗斯特曼等人针对集体化农业的生产效率所作的一项广泛调查表明,集体农场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就以色列、埃塞俄比亚、尼加拉瓜、古巴、秘鲁、中国和越南的集体农场状况所作的研究得出的三个主要结论是:•第一,把小型农场纳入集体轨道总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损失;•第二,由于大型农场的瓦解而形成的合作化生产组织也没有什么生产效率;•第三,从集体农场转向个体经营可以带来生产上的发展和效率改进。二、家庭经营作为农业主要经营形式的理论分析•农业生产过程动植物阳光空气水营养土地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局部改变生物内部的构造和生物所需的外部环境,但人类绝不可能否定生命运动的特性,也无法完全改变生物所需的外部环境。生物对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主动的选择性反应不同于非生命体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被动的、直接的反应。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是由外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所决定,而生物体的反应则是取决于生物体内部的机能状况,并且是在自身的调控机制的作用下进行的。(一)农业的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1.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个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具有并列性。–在工业中,生产的产品是无生命的东西,从投料到出成品,可以按人的意志来设计,其程序可变更,其作业可交叉,可以多条流水线同时作业。–其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可以集中在一起,可以在一个单位时间内集中很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出大量产品,并取得很高的效率。–在农业生产中,各种作物的生长有各自的季节和周期,生长的各个阶段有比较严格的间隔和时限,只能由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依次而不间断地进行。2.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复杂交错,因此农业劳动支出具有不均衡性。•在农业劳动时间以外,动植物还要有一段时间来吸收养分和生长过程。•因此劳动时间要比生产时间短得多。•各种农产品都有它们最适宜的自然生长条件,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自然的优势,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因此农产品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不能随意地改变生产地点。3.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的地域性。•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一般情况下不能够叠加。•而工业生产却可以叠加,可以在厂房中集中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相当集约的规模化生产。农业科技进步能否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特性机械工程技术–机器工程技术,只是缩短了农业劳动时间,任何农业机器的运用都不能直接加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更不能中断、更改和叠加生物发育的顺序。化学技术–各种新型化肥,开拓了农业利用自然力的空间,但这也不能改变生物生长过程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开发出各种新型生物品种,改变了生物发育的性能,但这也要遵循生命生长过程的基本规律。农业劳动组织形式农业产业特点劳动计量劳动监督成果分配农业集体劳动优越于家庭劳动吗?+(二)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协作的第一种方式把不同专长的劳动者集中在一起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协作的第二种方式把具有相同专长的劳动集中在一起,生产相同的产品三、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家庭经营机械技术,包括各种机械设备,使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农业机械技术的本质是一以物力代替人畜力,扩大每个劳动力生产和经营的范围和数量,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经济效益。生物、化学技术,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配合饲料等,这类技术主要是直接改变生物本身,为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动物的生产率来增加经济效益。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组织的影响多数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个人进行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关联性较小许多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不受家庭经营规模的限制(四)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1.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2.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差别有利于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第二节农业合作社一、合作社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合作社思想的产生1.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合作社思想萌芽•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出版了《乌托邦》一书,并提出了一套改造社会的方案,设想了一个消灭私有制的理想社会。•意大利的托马斯·康柏内拉于1623年出版了《太阳城》,阐述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虚幻地描述了一个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理想社会。2.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三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二)近代合作社思想的演进•在近代合作社思想史上,争论主要集中在合作社的功能和目的上。•这种争论实际上导源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还是走改良道路的争论。–希望以此联合劳动人民,改善地位,提高素质,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多主张流通领域内的各种合作–试图把合作社作为改革社会和进行经济斗争的形式主张改良道路–合作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会起什么重要作用,将合作社作为达到消灭利润和消灭资本主义这种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较注重其政治取向,更注重生产本身的合作主张阶级斗争(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国家政权对合作社性质的决定作用现代合作社产生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度和信用制度合作社应为公有制生产合作是合作制的主要形式合作制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1.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般合作社理论2.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社理论第一,对于小农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第二,通过合作社改造小农应遵循的原则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第三,引导中农、大农入社,逐步消除雇工剥削第四,剥夺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有权3.列宁的合作社理论第一,合作社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合作社适合农民的特点第三,使全体居民都加入合作社需要很长时间第四,国家要从各个方面帮助合作社发展,在经济、财政、银行方面给合作社以种种优先权,单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合作社是不够的第五,完成合作化,要进行文化革命(四)当代合作社思想的流派1.改革派2.进化派社会主义学派合作联邦学派竞争尺度学派萨皮罗学派美国学派1.改革派•改革派把合作社视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改革,作为一种重新分配收入与财富,消除或协调劳动与经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利益冲突的手段,最终目标是改造资本主义,以另一种制度取而代之。•他们往往对资本主义制度持不妥协的批判态度。(1)社会主义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社会主义是合作社运动的最终目标,合作社仅仅是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或准备阶段。•他们所信奉的社会主义往往带有改良主义的色彩。•这一学派的理论主要流行于西欧一些国家与社会党关系密切的合作组织之中。(2)合作联邦学派•认为合作社应是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与社会主义学派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一,它把合作社运动的进程视作终结,合作社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为达到另一种体制的手段或途径。•第二,它把私有财产作为其经济结构的基础,认为其社会的弊端在于太多的人没有足够的私有财产,所以要把更多的财产分配给更多的人。•第三,社会主义学派主张由国家或工厂来控制经济,而合作联邦学派则把对经济的控制权交给消费者,主张消费者至上。2.进化派•进化派认为合作社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认为合作社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种进化发展,这一派的最终目标是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受这一派理论影响的合作社往往更注重于合作的经济方面,较少注重社会目标。(1)竞争尺度学派•以美国的艾德温•诺斯等人为代表•他们以合作为尺度来衡量资本主义体系的功效,把合作社运动视为抑制资本主义阴暗面的手段。认为合作社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机制,只能起辅助作用。•但资本主义过于强调主动性、竞争及逐利,不利于伸张社会正义和公平分配,因而,实践这些社会原则的经济企业(合作企业)就应迫使那些追逐利益的企业受到一定的约束,纠正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谬误之处,起个平衡轮的作用,改进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竞争机制,从而达到经济的均衡状态。(2)萨皮罗学派(1)合作社应按商品种类而不是按地域关系组织起来(2)合作社成员应只限于农场主(3)民主管理(4)与合作社签署长期的、带强制性条款合同的入社农户应达到相当的比例(5)使用专家从事经营管理活动(6)高度集中的管理结构(3)美国学派•美国学派声称,他们是以合作学者埃米里扬诺夫(IvanEmelianoff)的合作社理论为思想基础的。•他们几乎完全是从经济角度来看待合作社。合作是一种市场现象,合作社是独立的经济主体间的不完全联合,合作这种形式仅合并了各个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功能,但企业本身还是完全独立的。•因而,合作社是一体化与分化、独立与合并间的中介,合作只是业务的联合,而不是人的联合。西方现代合作社运动向两个方面演进•一方面是它越来越脱离其发展的政治目的,变得只注意合作的经济取向。•另一方面,合作社的发展重心由生活消费方面转向农业领域。•现在西方合作社更多的是农场主的合作,合作社被农民选择作为应付外部环境变迁的组织手段。•农业合作社的建立,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它把家庭农场与整个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合作社形成了一个以流通领域的各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生产领域的部分合作为辅的农业合作社系列。二、农业合作社的涵义、原则、作用与运行特征(一)农业合作社的不同涵义•什么是农业合作社?•社会制度•事业单位•协会•非营利机构•企业1.合作社的社会制度观点•德国经济学家李弗曼(R.Liefmann)认为合作社是以共同经营业务的方法,并以促进或改善社员家计或生产经济为目的的经济制度。•这种说法是把合作社当作一种制度看,包括的范围很广。•德国经济学家戈龙费尔德(E.Grunfeld)认为合作社是中小经营者基于自己意志的结合;由于共同对私有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实现社会政策目标。•这种制度,在其活动的范围内,排斥自由市场经济。•他把合作社看成是一种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政策目标的经济制度。•马克思、列宁认为,合作社就是生产者联合劳动的制度,要以这种制度代替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可见他们把合作社看成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2.合作社的企业观点•美国合作经济学家巴克尔(J.Baker)认为合作社是社员自有自享的团体,全体社员有平等的分配权,并以社员对合作社的利用额为依据分配其盈余,合作社是与私人企业、公司制企业不相同的一种事业。•这个定义从微观的角度提出,接近于当前世界上的普遍看法。•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的定义是•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治组织。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的定义–确定了人们建立合作社是自愿的,不能强迫人们加入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目标和资源内,社员有加入或退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