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专题学习材料汇编莱芜十七中二十四级语文备课组2007年12月2考纲要求与鉴赏要点……………………(2)◆诗歌鉴赏考纲要求:3①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③古诗词名句背诵④把握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诗歌鉴赏要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明确诗歌鉴赏中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以便能够迅速地找到试题切入角度。(3)鉴赏诗歌的语言——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了解一些评价语言特色的术语。(4)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不同诗歌内容,把握不同情感。古诗鉴赏题,首先要读懂内容,然后再分析表现手法,为此,有以下几个要点:一、弄清背景知人论事是理解诗文的一个原则,看到作者之名,必须联系他所处的时代。比如看到“杜甫”,便联想到漂泊流离,人民疾苦。杜甫的重要作品几乎都与之相关。看到“辛弃疾”,便应想到“主战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豪放派”等词语,并与诗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二、捕捉信息作者、诗题、注释乃至题干,都是4理解内容的重要信息源,切勿忽视。比如看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个标题,便可基本推知全诗是写高兴的心情;看到“塞下曲”大致可推测不是写边塞之苦思乡之切就是表达为国立功的信念。至于注释、标出的年代,更不可漏。三、推敲字眼捕捉信息中最要紧的是抓住诗中关键词。比如《鸟鸣涧》中的“静”字。“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抓住这些字眼,全诗基本把握了。四、品出意境诗歌往往借助意境表达思想感情,读出意境,就领会了全诗精髓。体味意境之法是抓住画面和气氛,去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情景结合的方法,有“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比如从“长江悲已滞”“山山黄叶飞”那种秋风萧瑟的景象中,就可以读出王勃心中的悲苦。五、明辨技法每个诗人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有以动衬静,有以小见大,有以虚写实,有映衬烘托,有的强烈对比,有的巧用典故。明辨了表现技法,也有助于深化理解。六、懂点术语。考前可读点鉴赏文章,记点鉴赏术语。如:炼字、渲染、烘托、景语、情语、平仄、婉约派、豪放派、边塞诗,田园山水诗等,以备分析时应用。5古代诗歌的步骤和解题思路(一)认读阶段(看题目、作者、注释、读诗歌内容)。1、首先是读诗题。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如1997年考卷中的《题君山》,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由此可知,一句中的“影”、二句中的“色”、三句中的“处”和第四句的比喻都是指君山,赋写对象理清了,诗意便变得清楚了。再如2000年考卷中的《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顺利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又如2001年上海春季考题中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2、读作者:社会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身世经历不同,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及其审美习惯不同,都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情感主旨各有特点。所以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鉴赏诗词时,要树立知人论世的评价观,注意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情趣志向、创作风格,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对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体裁流派等知识要熟练掌握,融会贯通,特别是对有类似风格追求的作家、同一作家6不同时期的作品要有基本的比较意识。比如同是喜好田园隐逸之趣的王、孟,同为豪放派词作家的苏、辛,南渡前后的李清照,岳飞的毕生理想与现实遭遇等等,在自己的知识仓库里都要有必要的储备。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做一些研究性的总结概括。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通俗平易、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具体作品要具体分析。3、细读序言和注释。注释很珍贵。在高考古诗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解,其实却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7题目的症结所在,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陷晦的提示,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如今年考题《赤壁》后对作者的注释,不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就难以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对历史兴亡的愁怀和人生失意理想不能实现的淡淡哀伤之情。(二)赏析阶段。要分析是属于哪一类的诗歌,然后按照不同类别的诗的特点进行赏析。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的,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抓意象、领会意境、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则要掌握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再者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往往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的,则要分析: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8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三)、评价阶段1、评价:指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2、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实质考查的是同一内容。思想内容侧重于文本体现,有直接和含蓄之分;而观点态度侧重于直接抒发。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时,注意结合作者、作品创作背景。4、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要注意明确角度,立足于整体来领会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四)解题阶段要紧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使用规范语言有序地组织答案。诗歌鉴赏的语言表述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结构的完整性、条理的清晰性、评价的适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9古诗鉴赏答题病例分析及复习策略从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题来看,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答题失误却屡屡发生,得分情况很不理想。除了考生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鉴赏的内容外,还存在答题的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在诗歌鉴赏训练中,认真分析各种答题失误,诊断病因,明确问题之所在,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下面以2006年高考湖北卷试题的答题失误为例,对诗歌鉴赏中的几种常见病因作简要分析。【题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解题指导】“怎样融情于景”,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首先要滤出其中的“景”——“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再体悟其中的情。诗题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其中蕴含的“友情”自不必说;末句借宫前流水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则需认真体味。【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10色。【病例1】暮春时节,树木苍翠,红花点点。宫前流水无声无息,大好年华悄然而逝,世间沧桑令人感叹。【病例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往往有串译一下诗歌的必要。但是这种串译只是鉴赏诗歌的前提,而不是鉴赏诗歌本身。这个回答,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作答,显然不符合解答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在解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时,没有必要对原文作过多的翻译,如果非要作一点翻译,也必须围绕鉴赏来进行,翻译关键的词句,并把翻译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鉴赏语言之中,否则就会言不及义,还会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病例2】这首诗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伤感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慨。【病例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依据这一要求,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融情于景”,而不是“这首诗融情于景,表现了……”。“怎样融情于景”也就是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两者又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既有对内容的考查,也有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但是,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或者明确了题意但不知从何说起,故而出11现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答)这首诗融情于景。【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病例3】作者用一种暗淡、伤感的景色描写出送别友人时的画面,抒发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世间沧桑的感慨。【病例分析】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融情于景”时,只用“暗淡的景色”、“伤感的景象”这类抽象的话代替了对“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一系列鲜明意象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病因之三】笼而统之,空泛无物。【病例4】作者通过对“绿暗”、“红稀”、“暮云”等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自己的苦闷与伤感。【病例分析】这首诗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表现“古今情”,亦即友情、世情。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绿暗”、“红稀”、“暮云”等主要烘托一种送别时的伤感氛围,突出的是“友情”;而“宫前水”则采用“比”的手法,突出的是“世情”。对于这些不同之处,答题时应予以充分注意,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面。以偏概全,肯定会失分。【病因之四】只抓一点,不及其余。12【病例5】作者借物抒情,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病例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按说该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人有情”,是一种什么情?很显然,这个答案没有把“情”的内涵说透。这里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病因之五】浮光掠影,缺乏分析。【病例6】这首诗以流水为喻,表现了时光易逝、人生如梦的感慨,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想建功立业但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病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