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练习题1.《论语》一书的体例是(C)A、对话体B、专论体C、语录体D、评述体2、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C)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C)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在下列语录中,提出了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D)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二、简答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子曰”的“子”这里是对谁的尊称?孔子2、从“好学”的角度,概括这段话的三层意思。一是以读书好学为乐,二是以交友切磋为乐,三是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永不患得患失的品德修养。3、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诘、排比2谏逐客书练习题本文要点:1、主旨:2、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一开始就直截了当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3、以事实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纳客则强的观点4、文章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珠宝、美色、音乐要说明什么?5、作者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6、反复采用正反对比论点,阐明中心论点7、善于铺设,气势磅礴8、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一、段选题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D)A、客商B、看客C、游客D、客卿2、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沮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采用的方法是(A)A、归纳法B、演绎法C、类比法D、对比法3、《谏逐客书》列举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D)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C、美化亲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3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国外,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C)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5、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李斯用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做法来论证秦国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B)A、归纳法B、对比法C、演绎法D、类比法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稻粮”,后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时(C)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7、《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取消驱赶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A)A、论点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B、反复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是非昭彰C、论据十分充足,事实胜于雄辩D、排比对偶联翩,气势充沛二、多选题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ABDE)A、秦穆公B、秦孝公C、秦始皇D、秦惠王E、秦昭王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4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方法的有(BCD)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B、“地广者粟多”C、泰山不让土壤D、逐客是“藉寇兵而赍稻粮”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ABC)三、问答题1、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奏章?奏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由于秦王听信谗言,下令驱逐一切不在秦国出生的宾客和士大夫,所以李斯写这篇奏章加以劝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2、本文贯穿始终的一个论证方法是什么?答:本文贯穿始终的一种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利害对比。正面论证,以彰明任用客卿之利,反面推理,以揭示驱逐客卿之害,两相对比,是非十分鲜明突出四、简析题1、“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于于戎”,……客何负与秦哉?”(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答: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富于秦哉?”(2)|概述文中所列举的论据5答: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历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沮,”“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答: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王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有关,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3)划分前半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答:前半部分又分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代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后两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议论整体上采用了比较法中的对比论证法寓言两则练习题一、单选题1、《哀溺文序》、《蝜蝂传》的文体为(B)2、《哀溺文序》的主题思想是(C)A、应该学会游泳B、反对见死不救C、讽刺要钱不要命D、6悲悼溺水而亡者3、下列语句中,使《哀溺文序》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的是(D)A、吾腰千钱,重,是以后“何不去之”B、“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C、汝愚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D、“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4、《蝜蝂传》的主题思想是(D)A、描绘小虫的形象B、刻画小虫善于负物C、刻画小虫喜攀高D、讽刺腐败官僚5、《蝜蝂传》第一部分的表达方式是(A)A、叙述描写B、夹叙夹议C、抒情D、议论6、《蝜蝂传》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D)A、叙述描写B、议论C、抒情D、夹叙夹议二、简答题1、《寓言二则》在总体上锁用的基本表现手法是什么?答:运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彼与此相类比的表现手法。2、《哀溺文序》所讽刺的对象是什么?答:爱财如命的人3、《哀溺文序》通过记叙溺死者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答:揭露爱财如命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回头,必然葬身名利场。4、《蝜蝂传》写了这种小虫的什么习性?这些习性与”今世之嗜取7者“的哪些特点相对应?答“好负物——贪得无厌喜爬高——好向上爬5、《蝜蝂传》第二段在阐述文章旨意时,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答:夹叙夹议三、简析题1、中济、船破、皆游、……不应,摇其首。这段文字表现了”—氓“怎样的思想性格?答:要钱不要命2、这里对”—氓“的正面描写,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的?答:行为描写,、语言描写.、表情细节描写3、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指出”—氓“”汝善游最也“,这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反衬4、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亦足哀夫。(1)这段文字写”今世之嗜取者“,抓住了哪两个特点展开论述?答:贪得无厌,好向上爬。(2)这两个特点与蝜蝂的生活习性之间有什么关系?答:相互对应,在事理上前后一致。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文学常识:本文属于书信体驳论文8本文要点1、主旨2、作者复信的缘由3、王安石确立的反驳原则4、抓住对方论点,树立反驳的标靶5、以事实为依据,逐条批驳对方的论点6、反驳简洁有力7、措辞委婉,寓柔于刚一、单选题1、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A)A、《答司马谏议书》B、《论气节》C、《朋党论》D、《谏太宗十思书》2、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是(A)A、王安石B、欧阳修C、苏轼D、范仲淹3、《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谏议”是指(C)A、名B、字C、官职D、劝谏4、《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君实”指(A)A、司马光B、君王C、蒙君实D、诚实5、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驳斥(A)A、侵官B、生事C、征利D、拒谏6、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除弊”驳斥(B)9A、侵官B、生事C、征利D、拒谏7、王安石以“辟邪说,难壬人”驳斥(C)A、侵官B、生事C、征利D、拒谏8、王安石以“盘庚之迁”驳斥(C)A、侵官B、生事C、致谤D、拒谏9、下列句子中,“故”字解释为“缘故”的意思有(ACDE)A、所之术多异故也B、故今具道所以,翼君实或见恕也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E、且以一壁之故逆强之秦之欢,不可二、简答题:1、王安石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因为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指责改革,要求废除新法,王安石以此信进行反驳,并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绝不悔改的决心。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驳斥对方?效果如何?主要采用了反驳乱点的方法来进行反驳,这样,既能直接痛快的切中论敌的要害,又能使文章本身显得要言不烦,简洁有力。3、王安石为什么把“名实相符”作为自己反驳论敌的依据?因为“名实相符”是儒者都应信守的原则,司马光号称大儒,当然也不例外,王安石以此作为反驳的论据,就理直气壮,立于不败之地。三、简析题101、盖儒者所争,……则固前知其如此也。A、概括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驳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指责B、这段议论的驳论的着眼点是什么?驳斥论点C、司马光攻击新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五个: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招致怨谤D、王安石驳斥司马光种种观点的总立论原则是什么?名实是否相符E、这段拨论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以君王之命,先王之政,国家利益为立足点,不容对方争辩。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是而不见可悔故也。A、这段议论的驳论中心是什么?驳斥司马光关于新法招致天下怨谤的指责。B、这段话可分两个层次,请概括这两个层次的大意。第一个层次,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第二层次,借盘庚东迁之事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C、在驳斥过程中,作者揭露了什么?旁敲侧击的揭露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不顾国家利益、同俗自媚、因循守旧的政治腐败现象。D、王安石引用盘庚东迁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什么?体现了他怎样的决心?说明变法是完全合乎当时的情势和道义理法的,即使一时反对11的人多,也不能悔改。这体现了王安石要坚持变法到底的决心。E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怎样的风格特点?可以看出本文寓刚于柔的论辩风格。、《氓》练习题本文要点:1、主旨2、本诗各章的主要内容3、女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4、赋、比、兴手法的运用5、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一.单选题1、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C)A、《乐府诗集》B、《离骚》C、《诗经》D《楚辞》2、《诗经》中最有价值、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A、国风B、大雅C、小雅D颂3、《氓》中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A)A、赋B比C、兴D,比兼兴4、《氓》中使用人物性格得到更鲜明体现方法是(B)A、类比B、对比C、象征D侧写二、多选题1、《诗经》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有(ABDE)A、以四言为主B、多用比兴C、平仄协调D、讲究节奏和韵律E、12常用常用重章叠句2、《氓》中的对比手法表现在(ABD)A、氓与弃妇的性格对比B、以结婚为界,氓的性格的前后对比C、氓与其他男子的性格对比D、以被休弃为界,弃妇性格的前后对比E、女子之间的性格对比3、《氓》中抒情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主要有(AD)A、善良忠贞B、卑劣无耻C、虚伪凶狠D勤劳坚毅E、委曲求全4、《氓》中运用比兴诗句有(ACDE)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C、吁嗟秋兮,无食桑葚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E、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三、简析题阅读《氓》最后一小节,回答问题:1、指出其中的比兴句及其比兴意义。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弃妇的悲惨生活没有尽头2、指出体现氓“士贰其行”的诗句答:“信誓旦旦,不思其反”。3、指出体现女主人公决绝态度的诗句答:“反是不思,不思其反”4、指出本节中用到的成语和采用的修辞手法答:成语“信誓旦旦”。采用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