卉原中学初中部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导学案(讨论稿)编制:孙淑兰备研组长:包科领导:使用日期:201年月日姓名:小组:第2篇鱼我所欲也孟子一、原文及翻译:第一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词:所欲:喜爱的东西,想要的东西。欲:想要,喜爱。得兼:同时得到。兼:同时。得:得到。舍:舍弃。而:顺接连词。取:选取,选择。译句: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译词:甚:严重,重要。于:介词,表比较。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译句: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译词:如使:假如,假使。则:那么。可以:能够用来。译句: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词:由是:凭借某种手段(方法)。由:凭借,根据。是:指示代词,指某种手段(办法)。而:转折连词,却。是故:所以。译句: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却不肯去做。所以,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词:非独:不仅。独:只,仅仅。贤者:贤能的人。是:这,这种。心:本性、思想。之:代词,指“是心”。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掉。译句: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第二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词: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呼尔:没有礼貌地吆喝。尔:助词。与:给。蹴:用脚踢。不屑:因为轻视而不肯接受。屑:认为值得,经常和“不”连用。(第一个“之”代词,指“一箪食,一豆羹”;第二个和第四个“之”都是代词,指他;第三个“之”是助词,的。两个“而”都是修饰连词。)译句: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词: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辩:通“辨”,辨别。于:对于。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好处。奉:侍奉。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第一个“之”是代词,指“万钟”;第二个和第三个“之”都是助词,的。)译句:(有人)见了“万钟”的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词:乡:通“向”,从前。(前三个“而”都是表选择的连词。最后一个是转折连词,却。)译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词:是:这种做法。已:停止,放弃。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本心:天性,天良。译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二、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2、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上》。三、理解性默写:卉原中学初中部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导学案(讨论稿)编制:孙淑兰备研组长:包科领导:使用日期:201年月日姓名:小组:1、本文的中心论点(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体现“人之初,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四、阅读理解:1、整体感知文章,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二部分(第2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1层(开头---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2层(万钟---结尾)从反面举例,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性。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论点:舍生取义(或: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我们可以联想到与此观点相一致的孟子说过的三句话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不义。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4、人的“本心”是什么?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5、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6、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什么作用?答:①以鱼和熊掌为喻,举重若轻地提出了本文要论述的重大问题,自然地引出了中心论点;②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中心论点;③使抽象、深刻的道理浅显明白,易于读者接受。7、有人贪利忘义,目的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原因是失其本心。8、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答:(1)比喻论证。如:用“鱼”和“熊掌”作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道理论证。如:第一段提出论点后的讲道理,有力地论述了义重于生,不义重于死,“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3)举例论证。如:①从正面举行道之人、乞人不受“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②从反面举有人“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4)对比论证。如:用“乡”不受“一箪食,一豆羹”的做法与“今”接受“万钟”的做法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人不能失去“本心”,应舍生取义。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论证思路。答:作者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论点“舍生取义”;接着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义重于生,不义重于死,;最后得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贤者能勿丧耳”的结论。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论证思路。答:作者以“鱼”“熊掌”设喻,引出论点“舍生取义”;接着正反面说理,论述义重于生,不义重于死;然后正反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以“万钟”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突出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11、成语归纳,并解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1)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求正义。形容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2)苟且偷安:只顾眼前的安逸,得过且过。3)嗟来之食:只带有侮辱性的施舍。1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答: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13、写出孟子的两条名言(不得从本文中选取)。答: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d、尽信书不如无书。14、用简洁的语言为本文增加一个道理和事实论据。名言:(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2)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事例:(1)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不降;(2)闻一多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15、请你说说孟子舍生取义的“义”与有些人说的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答:孟子的“义”指的是大义,它事关国家、民族、人民。而有些人说的哥儿们“义气”指小团体,个人的私利,是江湖义气,这两者有本质区别。16、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些什么样的启示?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不能见利忘义。17、你觉得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答: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生死义利的重大抉择,这就需要我们做到舍生取义;而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置大义于不顾。所以,舍生取义,不见利忘义的精神是当今社会更应该大力提倡并继承发扬的。18、孟子提倡“舍生取义”,而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却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卉原中学初中部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导学案(讨论稿)编制:孙淑兰备研组长:包科领导:使用日期:201年月日姓名:小组:第9篇马说韩愈·唐【复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5.分析概括文章表达的观点态度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文学常识】1、“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2、本文作者是代散文家、诗人,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选自《》。【原文及注释】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译句: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只是。虽:即使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槽。译句: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食:吃一顿。或:有时食马者:通“饲”,喂。译句: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这。虽:虽然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一样。译句:(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策之:鞭打马。策:用鞭子打。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尽其材:竭尽他的才能。材: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