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一、总则(一)目的中医药作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独具特色,在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中不可或缺。为及时、有序、科学地开展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灾区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制定本方案。(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三)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本地区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中医药救援工作。(四)工作原则中西结合,中医优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高效,快速简便;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社会动员,依靠群众的原则。二、组织管理和指挥协调(一)组织管理1.成立中医药救援领导小组在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中医药救援领导小组,古浪县中医医院院长任组长,业务副院长任副组长,由医务科、总护理部、各大科室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协调、指挥中医药救援工作。根据医疗救援工作进展,及时调整中医药救援工作策略和措施,并组织协调辖区中医药资源对灾区卫生应急工作进行指导支持。2.成立现场各工作组中医药救援领导小组下设、救治组、防疫组、宣传组、保障组等工作组。(二)指挥协调1.应急响应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按照“分级响应、属地为主”的原则,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启动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工作。根据灾情、伤情、病情、疫情进行快速评估,分级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及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响应级别。中医药医疗机构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各项工作。非受灾地区根据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展中医药救援工作。(1)灾害发生中医药管理部门立即启动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工作和卫生应急响应,在当地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开展灾情、伤情等综合评估,迅速组织中医医疗单位自救、搜救和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并适时提出支援请求。(2)灾害发生中医药管理部门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立即启动本级卫生应急响应,统一协调调度辖区内中医药资源,并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情况。(3)灾害发生中医药管理部门立即启动本级中医药应急响应,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下,组织开展中医药应急工作。2.现场设立临时中医药救治机构(1)在第一时间选择安全场所,组织中医医疗机构和支援的中医救援医疗队,建立临时中医医疗点,开展现场伤员抢救任务。(2)迅速恢复灾区中医医疗机构,全面开展医疗服务。(3)配合做好伤员转运工作。3.组建中医药卫生应急队伍、确定定点救治科室根据灾区实际需要,医院中医药救援领导小组抽调中医医疗年富力强,具有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员组建中医药卫生应急队伍。及后勤人员。我院骨伤科为收治定点科室。开设绿色通道,做好药品、设备、技术等各项准备工作。三、中医药应急救援工作(一)中医医疗救援中医药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以最快速度准备好抢救药械,赶赴灾区开展现场医疗急救、检伤分类、伤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等工作,在群众临时安置点、交通站点、抢险工地等人群聚集的地点设立临时中医医疗点,配备中医技术力量,组织医疗队开展巡回医疗服务,确保伤病员和抢险工作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二)中医药现场救治医疗点负责对接受的伤员进行检伤分类等早期处理,包括包扎、小夹板固定等,经过现场处置后,送往后方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中医后方救治及康复对转往后方的伤病员,在西医救治的同时,充分利用中医中药辅助治疗,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药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康复。收治伤员的定点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手法、针灸、中药、理疗等传统医学优势和简、便、验、廉的特点,按照救命为先,救治为辅;保守为主,手术为辅;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医相结合,手法与手术相结合,中药内服与中药外治相结合,临床救治与心理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对伤员进行救治。对于手术伤员,采用手术治疗并中药调理的方法治疗。对四肢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而又无手术指征的伤员,采用消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打牵引,以及口服中药促进伤口愈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1.开展传染病(流感、痢疾等)的中医药预防。2.针对灾后易发生的常见病(湿疮、烂裆、腹泻、抑郁症等),由中医药救治组制订中医验方预防。3.根据灾区特点,由中医药救治组制订外用中药洗剂,预防治疗常见皮肤病。4.根据灾区需要,筛选适用空气消毒的中药材,进行熏蒸空气消毒,预防经呼吸道传播的常见传染病。5.中药汤剂发放可设在灾区临时医疗救治点、灾民安置点、学校、等场所。6.预防灾区传染病、常见病流行情况由中医药防病救治组确定。中医药健康教育组织有经验的中医师编印中医药卫生宣传资料,宣传饮用水卫生、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应急措施及要求,宣传防病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受灾地参加卫生应急工作的各类队伍每日12时前将前一日工作情况统一上报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指挥部。五、中医药应急工作的终止中医药应急工作的终止需要符合以下条件:灾区伤员全部转运到后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灾区医疗服务机构全部恢复,并且开展正常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灾区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工作任务全部完成,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灾前水平及以下,健康隐患和相关危险因素消除。中医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达到以上条件后,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应急工作终止的建议,报请灾区前线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六、总结评估评估防病治病工作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医药防病治病工作的策略和方法。总结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预案和措施,不断提高卫生应急工作水平和能力。资料收集、汇总和存档工作。附件:1.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小组。2.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现场急救与伤病员转运方案。3.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后方救治及康复方案。4.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防治常见病方案。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附件1: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小组组长:许亚兵古浪县中医医院院长副主任中医师副组长:鲁柏山古浪县中医医院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侯俊峰古浪县中医医院副院长中医主治医师董德云古浪县中医医院副院长中医主治医师成员:杨相芳副主任医师俞国河中医主治医师李宗信中医主治医师周兴文中医主治医师史新平中医主治医师朱暄南中医主治医师附件2: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现场急救与伤病员转运方案一、危重伤员的急救各种灾害事故所致重伤患者都可能发生昏迷,而神志昏迷不醒提示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必须采用中西结合疗法积极救治。(一)对于昏迷伤病员,应掌握一般的常规处理,以防病情加重。首先,让其处于平卧位,掌握正确的搬运方法,最好2~3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以避免震动;其次,松开病人衣领,取出假牙,呕吐病人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气管而窒息;第三,如果有抽搐发作,可用筷子或小木条裹上纱布垫在上下牙间,以防咬破舌头;第四,病人出现气急、咽喉部痰鸣等症状时,可用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入到病人咽喉部,从另一端吸出痰液。(二)急救从掐人中开始。掐人中(位于鼻子下方,鼻唇沟中上三分之一处)是普通大众都知道的一种急救办法,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急救方法之一。把大拇指指端放到人中穴上,其他四指放在下颌处,先从中间往上顶推,不断活动大拇指行强刺激,不能一直放在穴位上不动。时间控制在20~40次/每分钟为宜。若还不能苏醒者可以用针灸从人中穴—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进针,斜向上30度,捻转行针予以强刺激。(三)针灸疗法治疗急症以及放血疗法举隅。1.针灸取穴及治法:(1)昏迷:取素髎、合谷、十宣、丰隆、手足十二井穴。先用毫针刺素髎、合谷穴,行强刺激捻转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痰多加丰隆穴泻之,留针30分钟。必要时可酌情延长留针时间,并间歇运针。留针期间,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和手足十二井穴出血。探测预后可用毫针刺中冲穴1~2分深,医者意导针下,持续捻转,勿使针尖游离得气之穴位组织,捻针片刻,如患者知痛呼叫或肢体抽动,则预后良好,反之预后欠佳。(2)休克:取人中、涌泉、足三里、肾上腺(耳穴)、皮质下(耳穴)。先用毫针强刺激人中、涌泉二穴,留针30~60分钟,并间歇运针。后再加针足三里穴,平补平泻,分层寻气,得气每至,慎守勿失,留针30分钟并间歇运针。可酌加直接灸法,此时可同时在耳穴肾上腺、皮质下穴位埋针。针灸的同时积极进行其它急救措施。运用针灸急救休克,不仅可以配合其它方法提高救治效果,而且可以在血压回升、病情好转后,维持血压,改善循环,巩固急救成果,防治病情反弹,直至取得抢救的最后成功。(3)心跳骤停者:立即实施CPR术,复苏后的心跳,一般很微弱,且易再停搏,此时可配合针刺内关穴,针尖向近心端,努而刺之,轻轻捻转,医者行针布气,随针上下,呼吸出入。得气后留针30分钟。再针哑门穴,针入8分深,平补平泻,以知为度,不留针。如此针之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调整心律,防止心跳再度停搏。(4)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具有开窍启闭、护脑醒神、泻热消瘀、活血通络等功效,为中医传统的特色急救措施之一,可明显改善预后,尤其适用于中风初起的急救。口眼歪斜者可以在歪斜相反方向的耳垂进行放血。有研究表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对脑血流有良性调整作用,可明显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急性缺氧状态,缓解乳酸堆积造成的酸中毒,减轻因胞外K+、Na+失衡引起的毒性脑水肿的发展,从而阻止脑内不可逆损伤的发展,起到保护脑细胞、急救中风的作用。(5)百会放血:百会穴为人体诸阳之首要的大穴,如果神昏,此处放血很有效。但此法只有在前四种方法均无效时方可再用。放血时人体取仰卧位。(6)涌泉放血:如果手脚十宣放血仍未醒时则用双针扎双脚涌泉穴放血(要用1.5寸的针)。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位于脚掌正中人字中处。(四)合理选用中药急救药品。1.中药注射液(1)醒脑静注射液:系由“安宫牛黄丸”改进而成的复方中药制剂,由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中药组成,具有芳香开窍、醒神止痛、化痰通瘀、清热解毒之功。用法用量:肌肉注射,每次2~4ml。静脉滴注,每次30~40ml,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2)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牛黄、水牛角、黄芩、金银花、珍珠母、栀子、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之功。用法用量:40~80ml,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3)痰热清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具有清热、解毒、化痰之功,适宜于昏迷证属痰热内盛者。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每次20ml,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控制滴速在60滴/分内。不得与含酸性成分的注射剂混合使用。(4)丹红注射液:由丹参、红花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适用于昏迷见有瘀血闭阻者。药理研究表明,本品主要有效成分包括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具有改善缺血区微循环,减轻再灌注时继发氧自由基、兴奋氨基酸、钙超载损害,保护缺血区半暗带的残存脑组织,改善神经功能等作用。用法用量:肌肉注射,2~4ml;静脉注射,4ml加入到5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稀释后缓慢注射;静脉滴注,20~40ml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中稀释后缓慢滴注;伴有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改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5)川芎嗪注射液:为从中药川芎中提取的有效成份,适用于昏迷,尤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全、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引起者。用法用量:40~80mg(1支~2支),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500ml中静脉点滴。脑出血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6)生脉注射液:由人参、麦冬、北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之功,适用于昏迷证属气阴两亏、脉虚欲脱者。用法用量:肌内注射,2~4ml。静脉滴注,20~60ml,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7)参附注射液:由红参、黑附片组成,主要含人参皂苷、水溶性生物碱,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