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基本原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目录第五章农业推广基本原理.......................................................................................................2第一节推广的框架模型...................................................................................................2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2第三节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12第六章农民行为改变原理(讲课4学时,讨论2学时).................................................23第七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32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般概念.............................................................................32第二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36第三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402第五章农业推广基本原理第一节推广的框架模型一、影响农业推广系统效率的因素1、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2)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3)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4)推广工作的外部客观环境2、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推广服务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P=f(I,E)P一工作绩效I一个人特征f一函数符号E一环境变量。3、目标团体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B=f(P,E)B一农民行为变革P一农民个人特性素质f一函数符号E一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二、影响两个系统个体行为的社会内容1、人际关系2、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3、社会文化环境三、两系统的沟通网络四、推广中沟通的双向模式五、推广体系中的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国际农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为了健全推广体系,提高推广效果,仅重视应用有效的推广方法或沟通是不够的,要建立有效的推广体系,还应该注重农民、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农业企业和商业公司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观察评价这些相互依赖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1、研究、推广和农民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三者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为知识和信息系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作为一整体,三者的协同作用大于部分之和,研究、推广和农民是构成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三个不同的亚系统,三个亚系统在整个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是相等的。2、研究、推广和农民之间的联系机制是信息流。这种信息流不只是从研究到推广由推广至农民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关系,而且还有由农民到推广,由推广至研究或者由农业至研究的自下而上的反馈。研究与推广,推广与农民,研究与农民之间呈双向信息流的关系。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1.创新的概念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M.Rogers)教授研究了多个有关创新扩散的案例,出版了《创新扩散》(DiffusionofInnovations)一书(第一版),他考察了创新扩散的进程和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传播学角度)。“创新”不同于“发明”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3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学角度)2.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农作物品种引入新的地区;鲜牛奶高温灭菌耐贮藏)(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苹果套代技术的采用;玉米面;玉米渣)(3)开辟新市场;(蔬菜当地消费;出口创汇)(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南水北调)(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国企;股份制)总之,应用于农业推广中的创新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变化。通俗地讲,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3.创新的特性(1)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如:玉米杂交种取代自繁玉米种)相对优越程度常可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便利性、满足性等指标说明,至于某项创新哪个方面的相对优势最重要,不仅取决于潜在采用者的特征,而且还取决于创新本身的性质。(2)一致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某项创新的适应程度越高,意味着它对潜在采用者的不确定性越小。(3)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来相对困难的程度。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些则不然,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对创新进行归类。(4)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的程度。采用者倾向于接受已经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的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模采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有很大的风险。可试验性与可分性是密切相关的。(5)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在扩散研究中大多数创新都是技术创新。技术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一般而言,技术创新的软件成果不那么容易被观察,所以某项创新的软件成分越大,其可观察性就越差,采用率就越慢。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农业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l.认识阶段---感知阶段。农民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与本身的生产发展和生活需要相联系,从总体上初步了解某项创新。2.兴趣阶段。农民在初步认识到某项创新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定好处的时候,其行为就会发展到感兴趣。这时,农民对此项创新的方法和效果,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开始出现学习行为;并初步考虑采用的规模、投资的程度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初步做出是否试用的打算。3.评价阶段。农民根据以往资料对该项创新的各种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农民在邻居、朋友或推广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评价,最后决定是否采用。4.试用阶段----尝试阶段。农民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防止盲目应用,估计效益高低等。在正式采用之前要先进行小规模的采用即试用,为今后大规模采用做准备。5.采用阶段----接受阶段。通过试用评价得出是否采用的决策,如果该项创新较为理想,农民便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等状况,决定采用的规模,正式实施创新。以上采用过程的阶段划分是研究者们根据观察结果人为地划分的,也有的学者采用三段、四段或其他形式来划分。三、创新采用者分类41.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规律农业创新采用的五个阶段,是指农民个人对某项创新的采用过程而言,但对于不同的农民个人来说,即使对于同一项创新,开始采用的时间也是有先有后的,并不是整齐划一地。有的是从获得信息不久就决定采用,有的可能会犹豫、观望迟迟不肯采用。美国学者罗杰斯研究了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这项创新过程中,开始采用的时间与采用者人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关系曲线呈常态分布(如图1-1)。他同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了不同时间的采用者人数的比例的百分数,并根据采用时间早晚,把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1)“创新先驱者”:在创新出台后,首先试着采用,因为他们富于冒险及创造精神,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采用成功就会优先受益,而万一失败则会蒙受不少损失。(2)“早期采用者”:当创新继续被较多的人采用时,称这些人为“早期采用者”。他们是受人尊敬的社会人士,是公众意见领袖,他们乐意引领时尚、尝试新鲜事物,但行为谨慎。(3)“早期多数”:他们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也比较谨慎,但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4)“后期多数”:他们是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5)“落后者”:他们是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2.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差异大量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表现有较大差异,这里举出两个典型案例加以说明。案例一:日本某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这项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及整个采用过程所用的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图示不同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从认识到试行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从试行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从认识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这种现象说明,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接受新事物很快,但他们必须花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评价工作,经过多年试验证明确有良好的效果,才能最终采用;落后者则与此相反,他们从认识到试行花了9.5年时问,比先驱者长5倍还多,说明他们对新事物接受太慢,既不亲自试验,又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结果,只是在当地多数人均已采用的情况下,才随大流采用,试行期仅1.5年。案例二: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过程表中列出了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逐年的人数及杂交种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数。可以看出,开始试用时间越早,则其试用时间越长,且开始试用的面积比例越小,以后才逐年增加;而开始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且开始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这种规律性与第一个案例相同。以上实例说明,创新先驱者与早期采用者从试行到全部采用,要花比其他采用者比较长的时间,而后期采用者虽然起步较晚,但从试种到全部采用仅需很短的时间。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首先,杂交种的出现是个新事物,需要一个认识过程,随着试种的农民都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给后来者一种吸引力和推动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大家放心大胆种植,杂交种很快就普及了。其次,是杂交种每年要制种,每年都需要购买新种子,这不符合传统的自留种子的习惯,所以一开始推行时会遇到不少麻烦和困难。第三,虽然主观上愿意接受杂交种,但许多客观条件如水肥条件、资金、农药等一时不具备,使大面积采用有困难。以后,各方面的条件改善以后,杂交种面积就达到较高的比例,最后得以普及。5启示: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科技示范户(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可以带动早期多数和后期多数,一般不要过多考虑落后者,因为在他们开始采用时,这项创新可能要被淘汰。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的影响农业推广中不同来源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对农民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