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要求,着力打造“三张名片”,深入实施“三个台州”和“四大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工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44.08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783.32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在“发展现状”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口径统计)。“十一五”期间,除2009年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5.9%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47%以上,2010年为47.4%。2010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76.86亿元,是2005年的2倍;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9.08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为245.1分,比2005年的209.5分有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我市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一五”以来,我市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研发中心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5家、省级研发中心99家;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46.6亿元,其中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为24.9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0倍和2.7倍;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896.31亿元,是2005年的3.5倍;新产品产值率为23.7%,比2005年提高9.2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0558件,是2005年的5倍,“十一五”期间累计专利授权量已突破3万件,达到31468件。工业结构调整进展明显。“十一五”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902.74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到23.9%。在2009年认定的全省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我市有10家企业入围,数量居全省第五位;截至2010年底,全市上市企业数量已达到23家,“十一五”期间新增16家。截至2010年底,我市已有70多个工业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9件,中国名牌产品19个,浙江名牌产品273个,拥有“国字号”工业品制造基地40个。块状经济已成为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态,截至2008年底,全市产值超百亿元的块状经济达到2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3040亿元;有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45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专栏1台州市“国字号”工业品制造基地名单序号名称序号名称1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台州市)21中国日用塑料之乡(温岭市大溪镇)2中国缝制设备之都(台州市)22中国民族鞋业之乡(温岭市泽国镇)3国家级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基地(台州市)23中国水泵出口基地(温岭市)4中国再生金属之都(台州市)24中国空压机出口基地(温岭市)5中国喷雾器之乡(椒江区)25中国小型电机出口基地(温岭市)6中国模具之乡(黄岩区)26中国鞋类出口基地(温岭市)7中国工艺品之都(黄岩区)27中国汽摩配出口基地(温岭市)8中国节日灯之乡(黄岩区)28中国摩托车出口基地(温岭市)9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黄岩区)29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玉环县)10国家发改委模具产业升级示范基地(黄岩区)30中国阀门之都(玉环县)11中国桔子罐头生产基地(黄岩区)31中国水龙头生产基地(玉环县)12国家火炬计划黄岩塑料模具产业基地(黄岩区)32中国水暖、阀门精品生产(采购)基地(玉环县)13台州经济开发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33中国欧式古典家具生产基地(玉环县)14中国电动自行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黄岩区)34中国新古典家具精品生产(采购)基地(玉环县)15中国植保与清洗机械之都(路桥区)35中国眼镜零配件生产基地(玉环县)16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临海市)36中国无菌医疗器械自动化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玉环县)17中国通用机械——小型泵业名城(温岭市)37中国过滤布名城(天台县)18中国通用机械——小型空压机之都(温岭市)38中国(天台)胶带工业城(天台县)19中国铝塑复合建筑材料之乡(温岭市泽国镇)39中国汽车用品生产基地(天台县)20中国水泵电容器之乡(温岭市大溪镇)40中国工艺礼品之都(仙居县)可持续发展卓有成效。“十一五”以来,我市大力倡导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积极探索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低环境代价为特征的发展之路,全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取得突出成效。2010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8%,分别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全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下降。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有8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39家企业获得省绿色企业称号,清洁生产和绿色企业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十一五”期间,按时完成省重点耗能企业高能耗落后设备淘汰(第一批)计划,提前完成省定小火电关停任务。“十一五”以来,台州工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表明:坚持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台州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重,是台州工业经济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坚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台州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台州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落足点。专栏22010年台州市工业发展部分指标完成情况类别主要指标2010年情况总量规模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3783.32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754.49全市工业投资(亿元)950.24工业出口交货值(亿元)1041.44结构调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23.69高新技术产品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3.9(2009年)上市企业数量(家)23自主创新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10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26中国名牌产品(个)19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个)19资源利用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496(预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1.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十一五”以来,尽管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尚未根本化解,并且随着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又不断暴露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够快,“集”而不“群”现象仍较突出,块状经济内同质化、低价格竞争局面尚未完全摆脱;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不够快,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仍不高,普遍缺乏技术竞争优势;三是产业高度化不够,长期被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之势,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四是工业集约化发展不够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相对缓慢;五是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有所弱化,不能完全适应工业经济的发展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十二五”台州工业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加以重点解决。(二)面临形势“十二五”期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发展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比较严峻,但发展的总体趋势向好,也面临着许多的机遇。总体而言,“十二五”时期仍将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面临的挑战从全球看,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面临不确定性。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各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能源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给我市工业又好又快发展造成较大外部压力。二是对产业和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在下一代信息、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科技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并推动形成“碳交易”等新的国际规则,继续谋求未来全球发展的主导权,将可能对我市形成新的制约。三是我国国际分工的“低端锁定”亟待突破。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以科技研发、知识产权、标准制定、品牌、渠道等方面掌控着全球价值链的布局。技术、品牌、服务等要素正日益成为阻碍我国工业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障碍和瓶颈。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我国中西部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快速崛起,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双重挤压”。从国内看,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趋于强化。我国资源能源自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的进口依存度都超过50%;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二是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面临不足。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年龄结构和供需结构明显变化;民间投资意愿和活力不强,民间投资渠道不畅,政府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约为60%;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还需要完善,我市工业发展整体上没有完全脱离这些环境,面临内生动力和内生活力有所弱化的问题。三是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消除。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重点领域,规划、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与实际尚有脱节,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在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多方面还需进行深层次调整,我市也部分存在上述问题,还需进一步加强解放思想,大力推动创业创新。从我市实际看,主要面临“三个矛盾”: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高度化不足与工业结构优化的矛盾。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整体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层次偏低,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和低层次技术为主的结构特征明显,工业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低成本竞争、高消耗能源资源和生态制约加剧的矛盾。多数企业采用低成本、同质竞争的方式,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不断带来环境污染,工业增长受环境的制约加剧。三是现代企业制度滞后、管理水平不足和企业提升发展的矛盾。大多数企业为民营中小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在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后,企业制度和管理水平有所滞后,与企业的进一步提升发展之间存在矛盾。2.面临的机遇从全球看,存在“三大契机”:一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日益深化。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日益深化,国内外两个大局相互联系日趋紧密,为我市工业企业充分利用国际高端要素、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机遇。二是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带来的契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各国开始把绿色经济作为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试图创新生产和消费模式。在各国启动基本同步、技术基本处于同层面的情况下,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契机。三是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将进一步延续。从转移内容上看,传统加工制造业持续减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区域性研发中心等持续增多。从转移方式上看,直接投资方式持续减少,项目外包方式转移不断增加;整个产业转移减少,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和多个国家共同承载成为重要形式。通过引入扩链、补链、提链企业,将加强我市产业间的联动和产业内的融合。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迎来“三大机遇”:一是“五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结构不断升级,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二是加强内需主导和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