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学常识练习题(一):(近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汇编)组题:孙卓兵2012年11月1.(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2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问题。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本题的关键词是“禅让”。而“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根据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德”后应为“土德”。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2.(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4题)解析:本题考查如何评价历史现象,所给材料对照不同时期的北京最高建筑,强调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评价历史现象。本题正确答案选B。3.(2010高考安徽文综13题)解析: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本题正确答案先B。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5题)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中方研究是倭舰击我船,我船还炮;日本则是济远发炮,吉野迎战。测量目标: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考试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分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5.(2007·上海文综8)解析:注意题目中的“真人画像”这个关键词。要确立真伪,关键的就是画像创作的时间,然后再根据创作时间并结合当时的绘画特征来分析其他选项。本题答案选C。6.(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19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材料的分类。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二战回忆录是丘吉尔根据自身经历所作属于第一手材料。第一手资料也叫原始资料,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直接的、带有原始性质的资料。第二手资料,也就是经过转手的资料,诸如转载、援引的文字叙述,传记文学、小说、电影等,是比较间接的资料,可信度上远不如第一手资料。本题中,A是传记文学、B是电影、D是小说,都是第二手材料,C是回忆录,属第一手材料。本题答案选C。7.(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5题)解析: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本题答案选C。8.(2009年上海高考1题)解析: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典章体都是我国传统史书编著的体裁。以事件为主线记载历史属于纪事本末体;以人物为主线的史书属于纪传体;以年代为主线的史书属于编年体;以制度为主线的史书属于典章体。本题答案选B。9.(2008年上海高考B4题)解析:A项“拜年”“爆竹通宵”指除夕,B项“月饼堆盘月样圆”指中秋,C项“风卷纸钱灰满路”可以看出指清明,D项“闹龙舟”可以看出是端午。选D项.10.(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2题)解析:此题考察了史学常识问题:即皇帝的称号。谥号意即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诸葛亮谥号为“忠武”。汉武帝中“武”之意为威强睿德,武帝刘彻在位时曾三次出兵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界的威胁,是一位“尚武”的皇帝。A项嬴政自称始皇帝,C项唐太宗是庙号,D项康熙是年号。所以选B。11.(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3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得出答案的能力。由“要告诉……仍旧相关的东西”可判断作者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通过学习研究历史来指导现实。材料突出了史学对现实的借鉴功能,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学习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重视文明传承。答案选D。1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4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①③是历史史实,②④是历史评价。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①和③属于叙述回忆史实;②和④属于历史评价。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13.(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时间的不同表述方式。表示历史时间的常用词汇有很多,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朝代、年号等。其中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比如本题时间“公元前509年”就是公元纪年法。世纪纪年法: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99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到公元99年为公元1世纪,因此公元前509年应该表述为公元前6世纪末。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公元前的世纪是在原有的时间基础上加一百年即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的年份尾数小的是世纪末,故应该表述为公元前六世纪末。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14.(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22题)解析:考察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的方法。既然“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是错误的,那么,就应该多角度地进行历史研究。本题答案选C。15.(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3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二位(四位数时)加1即为世纪纪年的(即在百位数上加1),如本题是2加1为公元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06—02年是晚期。本题答案选D。16.(2008年上海高考A3题)解析:选项中的《史记》和《资治通鉴》均属于通史,不是断代史。《汉书》和《三国志》相比,《汉书》成书在前。而且《汉书》是班固在整理父亲班彪遗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而且在《汉书》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志”的体裁,如《食货志》等。A项《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B项三国志是晋代陈寿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C项《汉书》是班固所作断代史,而且他是在其父亲班彪整理材料基础上所作。D项《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应选C项。17.(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2题)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历史技能/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考试内容:商鞅变法;光武中兴;靖康之变;辛亥革命。分析:A是干支纪年;B是人名;D是谥号,只有C是宋钦宗的年号。辛亥是干支纪年。光武中兴属于皇帝(前者)。靖康之变所牵涉的皇帝是宋徽宗和宋2钦宗,记录的是历史事件。本题答案选C。18.(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3题)解析:A和B项是不正确的,这两项强调用一个方面去认识西方或非西方的历史;C项也是不正确的,从题干来看,作者只强调不能片面的理解历史,而没有强调用什么样的方法。因此选择D。19.(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23题)解析: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性对历史的影响。本题答案选D。20.(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7题)解析:此题是观点理解型,解题要决是把握观点内在本质联系,李大钊的这句话涉及到三个事物(概念)历史观、知识和历史事实的解喻,其关系是后者受前两者影响,但都具有时代性,故选A。观点理解型试题解题要决在于抓住观念中所述事物的内在联系,抓住其本质。这与09年高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题如出一辙,加强对史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本题答案选A。21.(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解析:本题既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地理方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结合语文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体现了文史不分家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地理方位知识的掌握情况,古人规定“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因为我国先民认为太阳能够很充分的照耀山的南面,而山的北面因为山的遮挡不能受到太阳的直射;而与山比起来,河流的两岸正好相反。常言“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故选A。此题实际是道地理题,也是送分题。22.(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题)解析:在殷商时期,由于占卜的是龟甲,祭祀用牛、羊、猪等牲畜甚至出现“人牲”即使用奴隶,C是最具有迷惑性和干扰性,但可以从图片内对甲骨文的翻译看出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所以选D最为恰当。23.(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解析:建立西汉的是汉高祖刘邦,为避讳刘邦名字中的“邦”而改“相邦”为“相国”。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职权范围;北宋改“昌南镇”为“景德镇”是表示在景德年间当地瓷器制造的发展;明初改“大都”为“北平”,是因为明政府面对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的意思。本题答案选A。24.(2009年江苏高考7题)解析:此题考查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根据现代化史观,近代历史的发展就是社会近现代化的历程。A项表述不全面,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比较多,现代化只是其中一条线索;C项错误,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首先谋求民族独立。本题答案选B。25.(2009年海南高考25题)解析:布诺赫认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双向的”,强调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本题答案选D。26.(2009年海南高考24题)解析: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本题答案选B。2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解析: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此题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比较注重的题目类型。通过此题,主要考查全面占有史料的重要性,正面和反面资料都要收集,然后再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A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C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本题答案选B。28.(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24题)解析: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快速计算的方法是年份减去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年份减去3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可以得出答案是D乙酉年。29.(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7题)解析:应选D项。因为故事片,小说等都含有艺术加工成分,不能完全如实反映。30.(2009年上海高考3题)解析:题干中①②③是事件的经过,④是对事件的认识、结论,因此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④。31.(2008年海南高考1题)解析: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所以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庚子年。本题答案选B。32.(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解析:中国古代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由此可知应选C。33.(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22题)解析:关键要理解题干中心意思:历史的真实,一是事情的记录,二是对事情记录的解喻。A项表述含糊,比如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就体现了确定性;B项中阐述历史如“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就不可能带有主观因素;D项,历史真实只有一个,不会因为时间的接近而更加真实;所以伴随人类知识不断增长和历史观的变化,对“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必然也会产生变动。故选C项。34.(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35题)解析:B、D选项表述互为矛盾,故不能入选,C选项表述与题干不符,可排除。本题答案选A。35.(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2题)答案:A36.(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2题)解析: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属于基本的文史知识。中国古代地名和该地相邻山水关系密切,山之南成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