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合肥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纲要》。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条件(一)发展基础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人均GDP达到41543元(折合6082美元),人均财政收入达675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1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6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83:1。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稳定发展。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调整到5.2:52.6:42.2。所辖三县全部进入全省科学发展一类县,肥西县进入全国百强县。2、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55.8%提高到2009年的64.1%,平均每年提高2.07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规模达310万。形成了“141”城市组团发展体系以及逐步完善配套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对人口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不断提高,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农村居民进城安家立业、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3、城乡空间布局优势明显。我市紧邻长三角,承东启西,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双核”之一,主城区、新城区和县域中心镇均布局在高速公路、国省道附近。城市“一刻钟交通圈”已建立,形成了全市城乡一小时交通网络体系。乡村既可接受长三角城市圈、中心城区的双重辐射,又能够得到新组团、开发园区和重点镇的有效带动。4、城乡公共服务日趋均衡。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贸等加速向农村延伸。行政村全部通水泥道路,基本实现通公交班车,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城乡低保逐步向一体化迈进,建立了城乡低保、医疗、养老、被征地农民等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建成城乡一体的四级就业网络。5、城乡一体化工作基础较好。我市提出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奋斗目标,得到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支持,得到全市城乡群众的热烈拥护。全市上下一心,奋力拼搏,初步形成了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体系,并着力在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划编制、制定配套政策、提供财力保障等各项基础性工作上加快推进。(二)发展优势区位优势明显。合肥县域地处皖中城市群的核心地带,具有承接城市群产业和人口转移的优势和潜力。合肥基础设施完善,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四通八达,空港、水运等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覆盖整个县域。产业基础较好。工业体系比较完善,已形成以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农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2009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22家,形成37个工业集聚区。以规模高效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以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后发优势强劲。我市县域土地、劳动力、发展空间等生产要素相对沿海先发地区具有明显优势,项目承载能力较强,可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实现高起点规划,又好又快发展。(三)发展机遇产业转移机遇。随着国际资本和国内沿海地区大量产业向内地特别是向中部优势发展区域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核”之一和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空间和科技等比较优势,将大规模地承接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使之成为扩张我市产业的强劲动力,从而为扩大就业和劳动力转移,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战略的实施,也为产业向县域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部崛起机遇。国家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随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不断深化落实,合肥经济圈成为中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潜力和优势将达到充分发挥,为我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契机。政策保障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统筹,不断强化“县强才能市强”理念,始终坚持把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实现合肥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积极构建长效机制,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对照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市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一是思想认识问题。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影响,“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重近郊、轻远郊”的思想影响难以一下子消除。二是均衡发展问题。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城乡发展差异仍然不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县与县、镇与镇、村与村及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差距较大。三是城乡分割问题。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带来了城市与农村的投入机制、保障机制、教育体制、民生体制等政策上的差距还难以迅速消除。四是城镇建设问题。县城和乡镇规模小、功能弱、配套差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城镇生产要素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劳动就业容量有限。五是城乡人口素质问题。农民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与城市(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域合肥”理念,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和“创新推动”三大战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以“城市重拓、产业重融、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激发县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城乡发展空间集约利用。以完善城乡规划为先导、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突破口,着力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切实改变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融合互动、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二)实现路径充分发挥合肥大城市的优势和带动作用,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即: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着力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经营承包土地的集中度、流动性和财富性。大力推进“三大建设”,即:县城、中心镇和农村新社区载体建设。把有效减少农民作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双置换”,实现“三个加快”,促进“三个转变”,即:以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宅转换城镇住房、以土地经营承包权转换社会保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农村社区,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三)基本原则1、以民为本,富民优先。坚持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把增加农民财富积累、提高民生保障作为统筹城乡的出发点。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投资发展机会,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2、统一规划,循序推进。树立系统观念,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全市的发展,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发展。3、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作用,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职能,立足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力度,使市场牵动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4、城乡融合,双向发展。既要按照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社区化和农民现代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带动农村发展。5、市县(区)联动,推进发展。强化市宏观调控作用与充分发挥县(区)在推进一体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积极实施市县(区)联动发展推进战略,努力构筑新型市县(区)关系,形成市县(区)整体推进发展格局。各县(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形成经验后向全市推广。(四)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市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机制体制基本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领先;镇村合理布局、产业有序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城融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和城市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力争达到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所辖三县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1、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迈上新台阶,经济布局更加协调,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占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目标,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2100亿,占全市比重超过3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7:1。2、城乡体制基本接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在就业、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差别,实行一元化管理。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待遇公平,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财政体制。消除农民就业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就业管理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3、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全市逐步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重点镇、农村新社区,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3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5%。按照城乡一盘棋的思路,对城乡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形成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城乡全覆盖。4、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以发展比较优势经济为核心,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结构创新为动力,依靠大项目驱动、资金投入拉动,提高服务业综合服务水平,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努力形成优势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5、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基本形成。构建高等县区公路、乡镇公路和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全市所有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城市公交向重点乡镇延伸;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城乡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宽带网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全面推广,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6、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文化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高标准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建立;以乡镇、村文化站室为重点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7、城乡社会保障对接。覆盖城乡的七大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基本形成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民生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按照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做到“全市一盘棋、城乡一张图”。把全市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