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索引号:OA001010503201105006内容分类:省政府办公厅文件文号:皖政办〔2011〕36号发文日期:2011-05-09名称: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关键词:经济管理开发区规划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五月九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至2015年。第一章基础与形势第一节工作基础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安徽“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指示精神,2008年,省委、省政府在合肥、芜湖、蚌埠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成为全国三大自主创新试验示范区之一。产业成果加速涌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5%,2010年达到3385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20.4%,较2008年提高4.8个百分点。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774家,占全省的58.1%。合肥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型园区,芜湖、蚌埠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2010年,试验区专利授权量882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14件,分别是2008年的3.5倍和2.4倍。两年来,有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国内首个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开工建设,安凯纯电动公交车在国内率先集中投入运营。新增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15家。人才成果加速涌现。试验区累计引进高端人才1万多名,培训专业人才5万多人次,共有28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建立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1家、国家级基地2家、院士工作站8家,引进14名院士以及由院士率领的创新团队100多人,新增“115”产业创新团队20个,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个。启动高校设立创新岗位、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工作。改革成果加速涌现。成功召开试验区工作部际协调小组会议,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政策试点。省直相关部门联合选派了一批科技特派员和特聘员,组建了一批股份制产学研合作实体,建立了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合肥市和企业联合建设的公共创新总中心进展顺利。引导设立创业投资基金13支,总规模达40.2亿元,累计对企业投资10.7亿元。省直相关部门制定了22个试验区自主创新政策实施细则,科技保险、专利质押贷款试点全面启动。辐射带动加速显现。在试验区示范带动下,全省自主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全省7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企业。2010年,全省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1116家,均居中部第1位。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指标在全国的位次显著前移。自主创新已成为安徽发展的一大特色、一大品牌和一面旗帜,成为安徽加速崛起、全面转型的强大引擎。第二节面临形势“十二五”期间,试验区建设面临全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势在必行,十分紧迫。一是实现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必须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必然对自主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二是政策支持和面临的发展机遇,有利于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国家统筹布局区域自主创新试验示范,试验区担负着为中部乃至全国探索创新驱动、内生式增长道路的重任。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趋势进一步增强,试验区综合优势进一步凸显,各种政策效应叠加放大、加速释放,为自主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面临的挑战和现实差距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试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对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尚不显著,科技成果研发质量、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四是试验区两年来的成功实践,为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的加速涌现,为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积累了经验,明确了方向。“十二五”期间,必须在自主创新上再加力、再提速,努力实现在更高平台上的更大作为。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端引领、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的原则,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速成果转化为核心,以示范带动全省为目标,拓展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加快推进六大改革,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的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为全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科技支撑。坚持高端引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在部分重点领域适度超前部署,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依靠创新支撑,引领科学发展。坚持产业提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和人才,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先行先试。促进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协调互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三体建设”(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科技金融结合、股权激励等方面率先突破。坚持辐射带动。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推广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经验,不断优化全省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创新服务共享平台,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和共享,在全省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局面。第二节发展目标到2015年,试验区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完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政策环境明显优化,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区域创新品牌,实现与长三角区域的良性互动。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全社会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数等5项指标,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双倍增”(即增长2倍以上)。——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7600亿元,占全省的76%,超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3—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总收入6000亿元,命名表彰一批创新型园区,其中营业总收入超千亿的4—5个。——成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引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5%。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8%,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8%,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成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2.9%。建成功能完善的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200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95亿元左右。——成为全省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推动自主创新各项政策措施,在股权激励、产学研结合、科技投融资、军民融合、自主创新考核评价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取得突破。专栏1:试验区自主创新主要目标指标20102015年目标值占全省(%)合肥芜湖蚌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13837600500018008007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33851200080003000100075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家)7742750200055020068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家)830208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总收入(亿元)2031600030002000100060专利授权量(件)88201800010000600020004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件)8144170250010006707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2.6711.415.612.14.5—R&D经费(亿元)94.9292.61808428.661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2.12.93.03.02.2—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注册资本总额(亿元)40.211060351575技术合同交易额(亿元)42.49560251070引进高端人才(人)532130000200006000400070全社会R&D人员(万人年)4953160第三章主要任务第一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带动,完善产业链,加速产业集聚;加强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培育市场环境,创新商业模式;适度超前部署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7个重大专项和5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技术与装备,开发基于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的面向不同行业的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智能语音软件,以及仪器装备和增值服务,发展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实施新型显示重大专项,打造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基地。专栏2:新型显示重大专项依托芜湖长信公司、中航华东光电公司、信义玻璃公司、合肥京东方公司、鑫昊公司、蚌埠玻璃院、华益公司等,重点开展液晶显示器(TFT—LCD)、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等离子显示器(PDP)、超高亮度特种显示器、透明导电薄膜(ITO)等重点产品工程化研究。开展上下游关键配套材料、整机技术及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器件及控制芯片研发,形成规模化配套能力。到2015年,新型显示产业产值20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压变频、半导体照明、工业余热发电、能量梯级综合利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等技术,开发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环境质量监测、工业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大型节能辊压机、节能风机、窑炉智能监控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施半导体照明重大专项,建设芜湖绿色照明产业基地、蚌埠环保装备产业基地。专栏3:半导体照明重大专项依托芜湖三安光电公司、德豪润达公司、合肥彩虹蓝光公司、瑞煌光电公司、蚌埠玻璃院等,开展高效大功率LED衬底、外延芯片及其产业化制备技术、新光源复合导光板等研究,突破半导体照明核心技术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实现应用产品集成化、平台化、系列化。继续实施“十城万盏”示范工程,建设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800亿元。新能源产业。开发新一代硅电池生产技术装备及关键配套材料、光伏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系统及产品,提升风力发电装置和设备关键材料、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研发能力,发展智能电网输变电和储能设备,开发清洁能源并网接入关键技术、设备及系统。开发非粮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制备关键技术、设备及产品。开展核电电缆、核电阀门等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为芜湖等核电站建设储备技术。实施太阳能光伏重大专项,建设合肥、芜湖、蚌埠光伏产业基地。专栏4:太阳能光伏重大专项依托合肥赛维LDK公司、海润光伏公司、阳光电源公司、芜湖昊阳光能公司、明远新能源公司、蚌埠普乐公司等,开展改良西门子法工艺等上游材料生产技术研发,提高配套能力;开展微晶硅、铜铟镓硒、染料敏化薄膜电池等中游电池关键技术研发,提高光电转化率;开展MW级并网逆变系统、MW级并网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等下游应用集成技术研发,提高工程化水平。继续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到2015年,建设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园区,光伏产业产值2000亿元。生物产业。开发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开发中药新品种、新剂型。发展酶工程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