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戊戌政变导学案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二、学习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三、学习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自主学习】一、新旧势力的交锋(一)新旧势力的概念1.新势力指的是以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2.旧势力是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二)新旧势力的斗争二、百日维新的失败:(一)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日本前首相________。(二)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三)经过:1.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________”,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香港、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3.废除变法:除___________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一)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__________力量过于弱小。2.具体原因:(1)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2)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3)存在依赖幻想: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列强抱有幻想;(4)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二)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______________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三)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政治: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揭开了中国_________的序幕。因而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2)经济: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__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__________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为近代_______的兴起开辟道路。其解放思想、建社团、办报刊等举措,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合作探究】1.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2.试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五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以外各省官员均持观望态度,这充分说明()A.光绪皇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很顽固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2.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要推翻清王朝统治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D.与他国争夺在华利益3.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A.变法有群众基础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变法表现了维新派勇于献身的精神4.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一甲午战争图图二时局图材料二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光绪大事汇鉴》卷九材料三康有为等任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2)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你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何方?6.转折点成为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代名词。(1)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被称为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2)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3)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改革人物改革任务历史地位证据理由亚历山大二世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明治天皇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光绪帝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法明义第一章也第7~9单元检测题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关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农奴制正式确立B.彼得一世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C.农奴开始成为地主的私有财产D.农奴制危机加剧,农奴反抗斗争激烈2.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A.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3.在改革方案讨论中,属于工商业发达地区贵族提出的改革方案的是()A.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B.彻底解放农奴C.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D.增加土地,加强对农奴的控制4.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B.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C.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5.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①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②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③司法方面实行公开审判④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A.加强资产阶级专政B.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C.加强军事实力D.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7.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8.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9.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A.革除封建礼仪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带动文明开化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10.日本社会中,“士”的构成包括()①将军②大名③商人④武士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A.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C.农民不堪忍受幕府的残酷剥削D.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12.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13.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日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A.已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势力B.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C.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现状D.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14.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立国之本,惟在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材料反映明治政府“文明开化”的重点是()A.教育改革B.军事改革C.培养出国人才D.社会生活习俗改革15.明治维新中,天皇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①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②将全国划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员直接管理③废除封建等级制度④将大名集中东京居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6.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17.下列关于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表述错误的是()A.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都很迅速B.在政府保护下,产生了垄断组织C.财阀资本比较突出D.在十九世纪末超过西方列强18.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A.为列强商品输出创造平等的条件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创造有利条件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19.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③20.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21.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22.19世纪末,维新思潮得以发展成为政治运动,关键()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B.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23.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这种做法的实质是()A.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不担风险B.主张托古改制,反对布衣改制C.维新派注意政治运动的策略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4.百日维新期间,文化教育体制的创新主要是()A.废除科举制B.废除八股取士C.派人出国游历D.禁读四书五经25.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6题16分,27题14分,共30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6分)(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6分)(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2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