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农药和激素的世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化肥农药和激素的世界《化肥农药和激素的世界》给笔者极大的震撼,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有关调查表明化肥的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本文提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解决方法,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在不久的未来大家能生活在一个没有化肥、农药和激素的世界。一、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35%。每年有大量肥份流入水体,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造成江河湖及地下水源的污染: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水体氮的51%,这些江河湖水域中氨氮和硝酸盐都是主要污染物,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同时造成地下水污染。2.威胁近海生物:大量氮肥流失为赤潮生物的迅猛增殖提供了丰富的氮营养条件,已成为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3.影响人类健康:人或牲畜食用大量含有硝酸盐的植物后,导致高铁血红素白血症,使人们出现行为反应障碍、工作能力下降、头晕目眩、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危及生命。饮用水、食物中硝酸盐超过一定含量,人食用后会受到很大毒害。4.破坏土壤结构: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使土壤逐渐酸化,板结普遍严重。一些地处热带的农田长期大量施用氮肥而不用有机肥,致使土壤严重板结,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农药一旦进入环境,其毒性、高残留性便会发生反应,造成严重的大气、水体及土壤的污染。1.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农药微粒和蒸汽散发空中,随风飘移,污染全球。特别是滴滴涕,它除了化学稳定性和物理分散性外,滴滴涕还具有独特的流动性,它能随水汽共同蒸发到处流传,使整个生物圈都受到污染。2.农药对水体的污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也是很普遍的。全世界生产了约150万吨滴滴涕,其中有100万吨左右仍残留在海水中。3.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由于在其使用过程中,约有一半药剂下落在土壤中。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很长,尤以对粘土和于含有机质的土壤残留性更大。这些累积的农药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三、我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战略。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年该委员会首次提出了“2000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关于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1983年我国明确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列,作为我国发展农业和进行农村建设的三大前提条件。1992年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此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20多年来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理论指导体系、生态农业模式分类体系、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生态农业建设体系和生态农业保障体系。1.生态农业理论指导体系:生态农业系统是1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系统中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生态农业着眼于系统各组分的互相协调和系统水平的最适化,着眼于系统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和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而这一特定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其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生态农业实践的理论指导依据主要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环境,两者互相作用,协同进化。在实践中与此有关的还有整体性原理、边际效应原理、种群演替原理、自适性原理、地域性原理及限制因子原理等的灵活应用,生态农业遵循这一原理,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立体间套,用养结合,共生互利,而违背这一原理则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甚至使资源枯竭。为此,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中提出了“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的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生物之间链索式的相互制约原理,生态系统中同时存在多种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它们之间通过食物营养关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构成一定的食物链,多条食物链又构成食物链网,网中任一链节的变化都会引起部分和全部食物链网的改变,网中营养级之间能量遵守十分之一定律。生态农业遵守这一原理巧接食物链,合理组织生产,以挖掘资源潜力。任意打乱它们的关系,将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依此原理设计了“粮(果)→畜→沼→鱼”等食物链生态农业模式;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既是能量转换链,也是物质传递链。在生态农业中合理设计食物链,多层分级利用,可使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使光合产物实现再生增殖,发挥减污补肥增效的作用,强调秸秆过腹还田及以沼气为主体的农村能源建设;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协调性原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相应功能,此中又遵循生物共生优势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和生物相生相养原则。生态农业利用这些原理和原则优化稳定结构,完善整体功能,发挥其系统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理,生态农业建设实践强调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同提高,且认为经济效益是目的,生态效益是保障,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处延。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没有生态效益的经济效益是不可持续的。为获取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合理地利用国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积极引导农业生产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逐步走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轨道。2.生态农业模式分类体系:生态农业模式的分类按地域、地貌分有山区生态农业等;按行政编制分有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农场等;按产业分有生态渔业、生态林业等;按其功能分有水、土、林、田结合治理模式等。模式设计常采用时空结构型、食物链结构型、时空-食物链结构型三大类型。时空结构型含平面设计、垂直设计和时间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多为时空三维结构型,包括种群的平面配置、立体配置及时间的叠加嵌合等。时空结构型含山体生态梯度开发型、林果立体间套型、农田立体间套型、水域立体种养型和庭院立体种养型等。食物链结构型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实行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与多级利用,一个系统的产出(或废弃物)即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之形成良性循环系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粮-猪-沼-鱼模式等。食物链模式设计可采用“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方法,通过链环的衔接,使系统内的能流、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畅通,从而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时空一食物链结构类型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结构型的有机结合,它使生态系统中生物物质的高效生产和有效利用有机结合,是“开源与节流”高度统一的适投入、高产出、少废物、少污染、高效益的生态工程类型。3: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生态农业技术包括实施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及工商业之间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组装技术,农副产品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生物种群的调整、引进与重组技术,农村能源综合开发技术,立体种植、养殖技术,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控制沙漠化技术,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涝渍地治理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4.生态农业建设体系: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程序(以生态农业县建设为例)可归纳为调查搜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诊断,找出主要限制因子和优势因子;确定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类型、模式及其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进行效益预测和规划可行性分析;提请专家组审定规划,并经县(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组织力量付诸实施;宣传民众,组织培训,协调力量,筹集资金,分步建设;总结、验收、推广。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为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模式带动,技术集成;建设与管理并重,工程与政策并重;综合治理,整体提高。采取生物、工程、技术、管理措施使之“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养加全面配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协同提高”。5.生态农业保障体系: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主要有法律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的《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纲要》将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依据,颁布、实施的《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将保障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组织保障体系,国家7部、委(局)联合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领导小组,有关各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以保证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宏观决策;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全国建立了农业、草原、农垦生态监测站56个,还相继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重点湿地、三峡库区等定点监测站,首批国家级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也陆续建立了定位监测站。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和收益在内的农业生产核算体系,生态农业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生态农业县综合评价与管理决策支持体系。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浙江省萧山市山一村、江苏省泰县沈高乡河横村等7单位先后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各地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后粮食总产量增幅1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21.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9%,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8.4%,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比1990年水土流失减少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21%,森林覆盖率增加3.7%。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蓬勃发展所显示的无限生命力,证明它已逐步走向成熟,必将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