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名:陈禹稷学号:2012040300013研究调查题目:中文名称:城市街道公共艺术在新型城镇化中的规范化研究外文名称:Researchonthestandardizationofurbanpublicartinnewurbanization一、选题背景:宏观:公共艺术的名称在中国大陆的引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源自于美国、欧洲及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30年多年艺术的社会实践。城市街道公共艺术的演进,经历了从纪念性、叙事性到唯美性及装饰性,再到多元化及综合性的类型和观念的变化。当代街道公共艺术在国内缘起的背景和需求,是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城市化、市场化及国际化的快速演进,“城市形象塑造”及“城市营销”概念的兴起,以及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城市改造及景观设计的普遍需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2014-2020),我国经济领域的重大战略。但中国城镇街道公共艺术的建设状态,至今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尚未设立专项的法律,其资金的来源、艺术项目的设立和作品方案的遴选,以及艺术批评的介入,等规划编制环节还没有专门的制度,而基本上是依凭行政权力及长官决策予以处理。没有考虑艺术所在地的公民意见、场所效应和社会价值等问题,欠缺专业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公共参与,并且随着行政权力的人事变动而频频出现艺术作品的建与拆的随意现象,这无疑是对公共性的漠视和对公共资产的浪费。综观:今年的两会中,艺术家王为山提出了城市街道公共艺术中公共雕塑的立法建议,将公共艺术的规范化推向了另一个更高的层次。研究街道公共艺术的规划规范,能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作用,缩小当前我国街道公共艺术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好地发挥艺术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微观:一方面是公众对公共艺术水准的判断。艺术家在街道公共艺术的艺术形式上有很多超前的、独到的思考,但不是所有的公众都具有欣赏能力,超前的、另类的艺术形式常常会令他们感到茫然、困惑和不安,这是对公众审美的一种挑战;另一方面,大多数街道公共艺术作品是“塞”给公众的,公众完全是被动接受。“被塞给”是公共艺术今天面临的最大问题。通过对街道公共艺术这一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形式的实践活动的经费来源、立项、设计、作品遴选、建设、保护等具体环节的编制规范,加之广泛的宣传,在普及公众公共艺术素养的同时,吸引公众参与公共艺术实践,更好地将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公共艺术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领域,它是一个国家的建设问题,一个城市的发展问题,涉及到公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品质。因而街道公共艺术除了需要艺术家与从业人员在艺术上与人文追求上不断地探索与自我完善,它更需要一个坚实、权威、高质的审核系统。以街道公共艺术为例,研究规范我国公共艺术的资金的来源、项目的设立和作品方案的遴选,以及艺术批评的介入、项目建设、管理等环节的规章制度,以此推动公共艺术实践百分比规则在我国城镇化活动中施行,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公共艺术实践活动专项立法活动的开展。2、实际意义:在中国各地竞相“美化”、“亮化”城市环境的背景下,街道公共艺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公共艺术这个名词常常被看作一个孤零零的作品代名词,它可能仅仅是壁画、公共座椅或者喷泉等,在这种土壤里,街道公共艺术的生命很难长青。近些年,一些“雷人”街道公共艺术作品频频出现,引发大量讨论,却总是摆脱不了“拆”的命运。只有在街道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吸取艺术所在地的公民意见,吸引专业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公共参与,考虑场所效应和社会价值等问题,才能改变随着行政权力的人事变动而频频出现公共艺2术作品的建与拆的随意现象。因此,探讨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街道公共艺术规划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借鉴国内外成功案列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街道公共艺术规划规范的步骤,并提出立法建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三、文献综述:一、对大陆公共艺术功能及现状,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王宏在《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公共艺术是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以及展现城市个性特征的重要载体。湖北襄樊学院黄有柱在《从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看城市文化的创新实践》中指出,公共艺术以视觉艺术为主要形式来诠释城市公共空间的组织形态、环境意蕴、美学功能,构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和艺术化社会服务体系。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的李木子在《论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隐喻功能》中指出,公共艺术具有显著的隐喻功能:社会心理、城市空间和城市历史的三维交集。合肥工业大学曲璐璐在《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的美化作用》中提出,公共艺术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张海燕在《公共艺术的使命——城市公共艺术的公益性研究》指出,城市公共艺术的使命——公益性。在肯定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的诸多功能的同时,一些学者专家对大陆的公共艺术实践活动中的不足提出了担忧。武汉大学郑颖、王浩在《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流失》提出要提高公众“认识公共性,保卫公共性”的意识的观点,阐明了大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不够。中央美术学院吴若虎《中国公共艺术的反思》指出了大陆公共艺术的艺术性不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翁剑青在《中国公共艺术状况及问题刍议》指出大多数(公共艺术)依然局限于追求自身视觉的张扬和形式美感的表达,而欠缺艺术作品与具体环境的有机契合,不重视特定场所和语境中人们的行为及心理需求,不注重视觉形式与具体场所机能相互协调的整体性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文撰文《中国为何稀缺好的当代公共艺术?》,指出,当今大陆稀缺公共艺术珍品。二、如何把公共艺术建设好,需要解决一个体制、机制问题,即对公共艺术进行规划在反思中国大陆公共艺术现状的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美术学院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出了《公共艺术规划与设计》称,这是崭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尝试把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探索了规划方法和理论框架。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曹瑞林、陈韵蕾《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地域性初探》探求了基于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规划途径。绥化学院李琳琳在《公共艺术规划的路径刍议》中探讨了我国公共艺术规划的认知、现状、规划地域性的重要意义、规划思路等问题。西南交大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邓乐在《城市公共艺术规则》中指出:城市公共艺术规则的编制与法规落实,无疑是推动中国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公共艺术法制建设,建立良性秩序的关键一步,也是公共艺术法制规范,行业自律等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三、美国、欧洲及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公共艺术规划的经验华梵大学专任助理教授吴嘉陵在《台湾公共艺术的兴起》中阐述,我国的台湾地区于1992年有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文化艺术奖助条理》,又接着颁布了操作性法令《公共艺术设置办法》与之配套。美国芝加哥市,1978年芝加哥市议会通过公共艺术条例,规定市政建筑建设经费的1.33%,拨入公共艺术基金。四、以街道公共艺术为例,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的规范性东南大学孙建华2006年在《我国现代城市街道公共艺》对我国城市街道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蒋蓉邱建《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村镇规划的探索与思考》中,从对目前我国村镇规划存在问题的分析入手,对近年来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成都市村镇规划在制度3管理、编制方法、实施机制等方面所作的探索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了成都市村镇规划的特点与模式,并对下一步村镇规划工作进行了思考。黄学贤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依法规划若干问题思考》介绍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艺术规范的做法。四、研究内容说明:·研究的主要内容:我国当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艺术(以街道公共艺术为例)规划的规范性·研究对象:城市街道公共艺术·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分析法:即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具体通过图书馆、媒体互联网以及各种电子全文期刊数据库、博硕论文库等学术文献库,全面查阅国内外有关城镇化、城市街道公共艺术方面的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为文章的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做准备。(2)实证分析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学生(主要调研对象为城市与资源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街道公共艺术在新型城镇化中的规范化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相关的对策和建议(3)对比分析法:通过理解国内外对公共艺术规范化的实施情况,并对这些模式进行分析,以探讨文章提出的建议提供理论支持;将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公共艺术的论著梳理出专家学者对公共艺术现状、规划路径、立法建议等情况一览表;网上搜集城市规划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对公共艺术及规划的规范性的看法梳理出一览表·调研地点的选择: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原因:因受地理条件和时间、人力、物力的限制,只能选取本校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困难之处及拟采取解决方式:由于公共艺术与城镇化的相关问题比较专业,故在做问卷调查的时候非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可能因为专业知识的局限无法完成问卷,这将造成调查结果的不完整,影响最后的统计结果。解决方式:在回收问卷时,将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与非城市规划学生的问卷进行分类,以便进行针对性研究·预期成果:发放的调查问卷回收率达到98%,有效率达到95%-98%。在分析调查结果时,能够成功的了解到调查受众对公共艺术的了解情况,对街道公共艺术的建设认知度、参与度,对公共艺术规范化的认同度,同时能够清晰了解现阶段街道公共艺术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缺陷,能够为构建魅力城市和和谐社会提出有意义的建议。五、目前资料收集情况:【1】赵婀娜章正.公共艺术要反映城市“文化性格”【J】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2】郑颖王浩.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流失【J】武汉;《商场现代化》2012年03期【3】汪大伟.城市发展需要公共艺术【J】《公共艺术》【4】蒋蓉邱建.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村镇规划的探索与思考【J】《城市规划》2012年第1期【5】刘蕾朱喜钢.城市蔓延语境下的街道空间包容性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07期【6】邹文.中国为何稀缺好的当代公共艺术?【R】【7】朱欣迎.公共艺术:概念辨析及相关思考【R】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8】李德忠.论公共艺术的人文视角【R】中国美术学院【9】曹瑞林.陈韵蕾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地域性初探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48期)【J】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0】曲璐璐.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的美化作用【R】合肥工业大学4【11】吴若虎.中国公共艺术的反思【R】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12】翁剑青.中国公共艺术状况及问题刍议【R】北京大学艺术学院【13】李爽.关于公共艺术介入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R】江南大学设计学院【14】吴嘉陵.台湾公共艺术的兴起【R】【1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16】李木子.论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隐喻功能【R】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17】王宏.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中的作用【R】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18】黄学贤.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依法规划若干问题思考【R】【19】丁亮.当代城市规划热点问题——城镇化【R】【20】杜婕瀅.楊裕富.浅谈公共艺术-以台湾为例【R】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21】郑慧玲.浅谈公共艺术之文化创意产业以台湾及其美国为例【R】【22】孙建华.我国现代城市街道公共艺术研究【R】东南大学【23】盘点公共艺术.世界著名公共艺术概述【Z】来自互联网【24】朱悦嘉.公共艺术构成了一种“生活的美学景观”【Z】中国文物网【25】赖睿.为什么总是拆:公共艺术不仅仅是美学问题【N】人民日报海外版【26】张海燕.公共艺术的使命——城市公共艺术的公益性研究【N】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27】陈新生.陈瑶.欧洲城市公共艺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8】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9】吴昊.城市公共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30】马钦忠.公共艺术的制度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美国·澳大利亚【M】学林出版社【3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江苏美术出版社六、写作提纲:摘要:本文主要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大陆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欧美、港台地区城镇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