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会考考试说明(试用)前言自2007年秋季始,北京市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2007年9月,北京市教委出台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京教基[2007]35号)。根据文件精神,北京市从2009年1月起将实施新的普通高中会考方案,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实施新的会考方案以后,普通高中会考仍是由政府设立的、统一标准的水平考试,仍是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有关学科高中毕业合格标准的水平考试,也是检查和评价高中学科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会考成绩是颁发《北京市高中会考合格证书》的唯一依据,是考生取得《北京市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的重要依据。高中会考成绩将记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为高等院校招生提供重要基础性信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和北京市教委制定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结合本市普通高中必修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学科会考说明》,作为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学科会考说明》对会考性质与功能、会考范围、会考要求、会考内容标准、会考的形式与结构均做出了明确规定,供广大教师、考生和命题人员使用。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学科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考试评价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会考说明也要在研究实践基础上不断改进。希望广大教师、学生、教育研究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及时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不断地修订、完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5月目录会考性质与功能会考范围会考基本要求会考内容标准会考等级标准会考形式与试卷结构附:题目示例2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会考历史考试说明(2009)一、会考的性质与功能北京市普通高中历史会考,是考核考生历史学科学习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高中毕业合格标准的水平考试,也是检查和评价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北京市普通高中历史会考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籍的高中学生。历史学科高中会考成绩达到及格以上等级,考生方可获得《北京市高中会考合格证书》,《北京市高中会考合格证书》是考生取得《北京市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的重要依据。历史学科会考成绩将记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为高等院校招生提供重要基础性信息。二、会考范围高中历史会考的内容限定为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Ⅰ)(Ⅱ)(Ⅲ)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重点考查北京市选用的人教版、岳麓版两个版本共有的内容。三.会考基本要求历史会考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作为基本依据。按照《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的分类方法,结合我市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的要求,对必修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水平要求”,高层次兼容低层次的水平要求。具体表述如下:水平层次层次要求A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B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C初步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合理的阐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理论证自己的观点。3四、会考内容标准历史必修模块(I)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单元内容标准水平层次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A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B1.1.3始皇帝的来历与皇权的至高无上A1.1.4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B1.1.5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C1.1.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C1.1.7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C1.1.8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B1.1.9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1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A1.2.2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A1.2.3侵华日军的罪行A1.2.4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及意义B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3.1太平天国的主要史实A1.3.2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与局限B1.3.3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A1.3.4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C1.3.5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B1.3.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B1.3.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A1.3.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B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4.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1.4.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1.4.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1.4.4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B1.4.5“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A41.4.6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A1.4.7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B1.4.8“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B1.4.9祖国完成统一对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B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5.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A1.5.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1.5.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A1.5.4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及其影响B1.5.5新时期的外交建树B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6.1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制A1.6.2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B1.6.3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B1.6.4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维系帝国统治的作用B1.6.5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B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1.7.1《权利法案》的制定A1.7.2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B1.7.3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B1.7.4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B1.7.5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B1.7.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A1.7.6《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A1.7.7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B1.7.8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B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8.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A1.8.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B1.8.3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及其经验教训A1.8.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A1.8.5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B9.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1.9.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A1.9.2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B5化趋势1.9.3欧共体的形成A1.9.4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A1.9.5不结盟运动的兴起A1.9.6中国的振兴A1.9.7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B1.9.8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B1.9.9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B历史必修模块(Ⅱ)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单元会考内容标准水平层次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A2.1.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B2.1.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B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B2.1.6“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C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2.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A2.2.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A2.2.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2.2.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A2.2.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C2.2.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C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2.3.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A2.3.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B6设的道路2.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B2.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C2.3.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A2.3.6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A2.3.7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B2.3.8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A2.3.9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B2.3.10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A2.3.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B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4.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A2.4.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A2.4.3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B2.4.4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A2.4.5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A2.4.6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B2.4.7近代以来报刊的发展A2.4.8近代以来影视的发展A2.4.9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渐普及A2.4.10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B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2.5.1迪亚士的航海活动和发现好望角A2.5.2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A2.5.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2.5.4荷兰的殖民扩张A2.5.5英国的殖民扩张A2.5.6海外商品市场的建立A7发展2.5.7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B2.5.8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A2.5.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A2.5.10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2.6.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A2.6.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A2.6.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A2.6.4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B2.6.5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A2.6.6罗斯福新政的特点B2.6.7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C2.6.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经济的发展B2.6.9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B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7.1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A2.7.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B2.7.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A2.7.4“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B2.7.5赫鲁晓夫改革A2.7.6勃列日涅夫改革A2.7.7戈尔巴乔夫改革A2.7.8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B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8.1“布雷顿森林体系”A2.8.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B2.8.3欧洲联盟A2.8.4北美自由贸易区A2.8.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2.8.6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C82.8.7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A2.8.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2.8.9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B2.8.10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B2.8.1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B历史必修模块(III)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单元会考内容标准水平层次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1.1诸子百家和主要代表人物A3.1.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B3.1.3孔子、孟子、荀子其人和思想B3.1.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B3.1.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A3.1.6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及其对儒学的发展B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3.2.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B3.2.2古代中国天文、数学、医学和农学等科技成就A3.2.3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B3.2.4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B3.2.5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3.3.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A3.3.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B3.3.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B3.3.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C4.20世纪以来中国重3.4.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C3.4.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