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震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要死要活得终于整理完了.........不过对考试还是么什么信心==需要滴孩子就参考一下吧,选地概的都是上辈子折翼滴天使呐~还有每年的重点都不一样所以想要明年选修这门课的孩纸就更别指望这份东西了...~地震概论复习要点绪论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中95%以上伤亡由建筑倒塌造成。4、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5、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6、地震的成因:中国——阴阳论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7、地震的意象:印度—大象台湾—地牛新西兰—地母印第安—乌龟8、弹性回跳理论:美国地震学家里德(H.F.Reid),1910年9、60-70年代地震成因: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第二章地震波1、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不是永远成立,是高频情况下地震波波动方程的渐近解。2、地震射线能量束,能量分布呈高斯分布,能量束的宽度(d)反比于频率(f)3、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垂直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一般为横波速度的根号3倍)因此,在地震记录上纵波首先到达。所以,纵波也被称为P波(Primarywave),横波也被称为S波(Secondarywave)纵波——颠横波——摇4、面波的性质:(1)能量分布(简正振型);(2)频散特征。利用面波探测地球内部构造5、地球的自由振荡:环形振荡和球形振荡影响自由振荡周期的因素:(1)自转(2)横向非均匀性6、波序:P波——S波——Love波——Rayleigh波主要破坏:Rayleigh波第三章地震仪及基本参数测定1、第一个远震记录:在德国Potsdam记录到的日本发生的地震2、全球地震台网:由128个超宽频带数字式观测台组成3、地震仪: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4、地震波最初从地球内的一点发出,这点就是震源,位于地球表面的恰又位于震源之上那点称为震中。5、对一个100千米外的地震,如果伍德-安德森地震仪记录到1厘米的峰值波振幅(即1‰毫米的10000倍),则震级46、震级相差2,能量相差1000倍第四章地震机制一、断层1、受力状态下,岩石发生变形。冷的脆性岩石容易发生脆性破裂(断层),从而导致天然地震;地球深部的岩石由于温度较高,在受力状态下岩石容易发生弯曲或流动。2、岩石变形的类型主要依赖于:组合成份、温度、压力、应变率3、弹性体:处于弹性状态时,岩石在破裂前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应变(应变能)。当应力撤销时,岩石又恢复到原先的状态.4、破裂面的两边未发生相互移动时,叫结合。.破裂面两边发生相互移动后,叫断层.5、断层滑动开始的地方叫震源,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6、较大的地震断层的滑动面也较大.7、老断层上的地震通常具有周期性8、倾角:断层面与地球表面的夹角较倾角。范围为0—90度走向:站在断层的地表面上,上盘在你的正右方,你所面对的方向为走向方向。断层面和地表的交线的走向方向与正北的顺时针夹角叫断层的走向。范围为:0-360度。滑移:描述断层的上盘相对于下盘滑动的方向。范围-180-180度9、四种类型: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斜滑断层,断层类型取决于断层的滑移方向。10、断层面上的应力(单位面积受到的力)超过其摩擦力时断层发生滑动。11、我们用三种应力来描述地球内部的应力状况,两个水平的一个垂直的.正断层压力:垂向压力最大逆断层压力:垂向压力最小走滑断层压力:垂向压力中等二、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12、Wegner提出大陆漂移的证据:(1)形状复杂的板块拟合(利用大陆架)(2)化石(3)岩石(大西洋两岸的岩石组成、年龄、地质结构相似)(4)山脉(大西洋两岸的山脉具有连续性)(5)古气候数据进一步证据:海洋钻探;地震和火山的分布;同位素测定年龄13、恐龙灭绝说:撞击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说—大量火山爆发。14、(1959年非正式)1962年发表《HistoryofOceanBasins》正式发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教授Hess提出海底扩张假说:熔融的岩浆从地球的深部沿着洋中脊流出产生新的洋壳,并向两边扩展,最后在海沟处消失,回到地球内部,形成洋壳的不断更新和循环。15、板块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六)七大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板块边界类型:扩散边界——新的地壳在此产生。汇聚边界——地壳在此消失(消减带)。转换边界——由于扩散边界的扩散速度差异而产生走滑断层,板块之间在此作相互水平运动。大洋中脊是扩散边界,冰岛是最好的研究地点;海沟是汇聚边界。16、洋陆碰撞特点:火山弧,陆壳迅速隆起,深源地震。洋洋碰撞特点:火山弧,岛弧,大的深源地震。陆陆碰撞特点:两者都不消减;褶皱隆起;形成高原17、高原隆起的影响:气候温湿、严重荒漠化、堆积大量黄土、引起大气环流的改变使长江中下游和我国东南地区成为温暖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18、转换边界(转换断层):把两段扩散边界(大洋中脊)连在一起;一般都在海洋,个别在陆地(如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浅源地震圣安德列斯断层: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在此作相互水平滑动19、Wilson1963年提出地幔热柱说,1965年提出转换断层三、应力及应变20、物质受到应力作用后:变形、流动或断裂21、应变:描述介质受应力后介质产生的形变应变有两种基本类型: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应变是无量纲量22、地震是储存在断裂面附近的岩石中应变能的灾变性释放。能量的来源:重力和地球内部的热驱动着板块运动.23、地震能=克服摩擦力消耗的热能+地震波能量地震效率=地震波能量/地震能24、地震的过程:断层附近的介质发生变形,并蓄积着应变能。较弱的地方开始发生微破裂(地震前兆)。当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断层开始破裂并释放应力。这就是主地震。断层调整(余震)25、陆地至今40亿年,海洋2亿年四、震源机制解26、震源机制解:中间黑的是逆断层,中间白的是正断层,黑白相间是走滑断层黑色部分表示,人站在其表面感到地表上升白色部分表示下降27、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欧亚、海岭(有时称两个地震带)环太平洋板块:地壳薄易碎亚欧板块:地壳厚,构造活跃地带,地壳活动剧烈28、非天然地震:水库地震、地下核爆水库地震特点:建造水库引起。蓄水一定程度出现小震,满库会发生大震,期限约在两年后,以后会减弱。地震分布在库区附近或者下游,有时在大坝附近,威胁下游29、鉴别地下核爆与天然地震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地下核爆的震源深度一般较浅波形复杂性:天然地震的波形复杂得多初动解:核爆炸的震源机制解的图示是全黑的地震波频谱第五章Snell定律,临界投射,首波反射波与直达波的问题,波形转换时的Snell定律第六章地球的内部结构1、反演:先用观测走时给出距离,并由此推导出速度分布以及地质构造。2、地震层析成像:射线理论、面波、自由振荡3、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固体)、地幔(固体)、外地核(固)内地核(液)第七章地震预报一、地震预报1、地震预报的方法:大震前一些物理参数的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作为地震前兆,用于地震预报2、地震预测:基于地震重复返回周期分析而非地震前兆的识别假设:(1)均匀应变积累(2)地震不会改变断层的性质3、应变能可能在一次大的地震中释放,也可能分若干次小地震慢慢释放4、地震预测面临的问题:如果可用的地震目录好,预测的效果就好预测只对少数历史地震目录记载较好的地区效果较好对地震频度低、震级大的区域效果差需要更早时间的地震目录记载;需要更详细的地质构造研究5、地震空区定义:有地震倾向、地震的能量释放低于平均水平的区域。(处于断裂活动构造带上的无震区域)6、利用概率预测将来地震是最有用的方法7、地震预报: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依赖于地震前兆信息可靠的地震预报方法必须具有可重复性,适用于任何破坏性地震8、已提出的地震前兆: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变化、气体释放、大气效应、动物异常行为、岩石的电磁性质改变最有希望的5个前兆:P波速度、地面升降和倾斜、水井中氡气含量、岩石中的电阻率以及地震发生频度9、中国的地震试验场:云南滇西地震实验场,投入大,预报经验无法推广10、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人体自身心理产生的恐慌等。二、防震措施1、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人体自身心理产生的恐慌等。2、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3、避震要点: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4、家庭避震、学校避震、户外避震、公共场所避震、野外避震(遇到山崩向垂直方向跑)5、震后自救: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6、地震脱险后,(1)首先是迅速救人,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参加互九活动;(2)尽快离开室外各种危险环境,遇到特殊危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回房取东西,谨防余震的发生;(3)尽快与家人或单位、学校取得联系,到指定的疏散地点去。第八章宏观地震学1、影响地震灾害的要素:地震震级、人口密集、地震发生时间、房屋抗震性能其他要素:破坏累积效应:断裂区烈度加大疲劳效应:多次震动或长时间震动传播(距离)效应:近震低矮建筑危害大,远震高层建筑危害大2、目前记录的世界最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级地震3、按成因分类: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天然地震:构造地震,92%发生在地壳其余在地幔上部,构造地震占90%以上火山地震,岩浆上涌改变周围介质的物理性质导致破裂,占7%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较少4、按震源深浅分类:浅源地震(60km)、中源地震(60-300km)、深源地震(300km)浅源地震波及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