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含山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规划编制指导:殷君伯胡再生编制顾问:李怀东(含山县委常委副县长)丁佑常(含山县发改委主任)刘启平(含山县发改委副主任)编制人员:闪辉(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光宇(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香(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胡功杰(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刚(含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虎(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志峰(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助理规划师)王志程(安徽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会研究生)目录一、发展环境4(一)有利条件5(二)不利因素9二、总体思路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1(三)发展定位12(四)发展目标13三、空间布局14(一)形成“一核双翼一带”产业布局15(二)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体系16四、重点园区17(一)含山经济开发区17(二)含山工业园18(三)清溪工业园19(四)陶厂工业园19(五)铜闸工业园20五、构建“9+1”现代产业体系20(一)转变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21(二)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特色产业23(三)促进产业融合,培育新兴产业25(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产业27六、扩大开放合作29(一)基础设施29(二)产业协作30(三)体制机制30七、完善支撑体系31(一)构建综合交通网络31(二)确保防洪供水安全32(三)建立公共信息平台33(四)优化区域能源结构33(五)加强自主创新建设34(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35(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7(八)创建宜业宜居环境38八、强化政策支持39(一)财政39(二)税收41(三)金融41(四)外贸42(五)土地43九、加强组织保障43(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44(二)创新项目评估机制44(三)构建区域合作机制44(四)完善招商引资措施45(五)提高行政服务效率45(六)加强监督评估工作46含山县地处安徽中北部潜在经济增长区,介于南京、合肥、马鞍山、芜湖、巢湖五市之间,具有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既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合肥经济圈的重要组团。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战略机遇,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合理配置含山县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本规划,就含山县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和空间布局进行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含山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范围为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总人口44.5万。规划期为2010—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一、发展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出现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为实现我国经济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关注。(一)有利条件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陡然下滑。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通过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增长11.7%,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8%和8.5%,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安徽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跟踪政策走向,主动作为,果断决策,深入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先后出台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增长17%,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4%、7.2%。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增速位于中部地区前列,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颁布实施。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挖掘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国务院批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函【2009】130号)。从“中部崛起战略”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支持政策更加具体。含山县地处皖江城市带腹地,规划的出台,为含山县明确了产业、功能定位,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为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函【2010】5号),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就此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2010年2月1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将示范区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视其为未来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实现缩小与江浙发展差距和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战略目标的重要引擎,要求示范区各地和省直各部门要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示范区内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5%;城镇居民收入超过28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070元。展望到2020年,示范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形成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格局,在带动全省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在具体建设方面,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六市)、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通过大力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在示范区中确定了江南和江北两个省管集中区,其中江北集中区的起步区为和县沈巷,而含山县正处于该起步区的延伸范围之内,此外,含山因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与与东部地区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特色产业,完全可以在示范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大有作为。合肥经济圈加速构建。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等周边地区。该经济圈的发展目标为提升合肥中心城市地位,推动合肥、六安、巢湖等市一体化发展,走共建共享的发展道路,形成辐射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力图建设成为国内优势明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生态型旅游度假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融入长三角,成为新欧亚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成为联动沿江、沿淮城市群,引领安徽乃至中部崛起的战略增长极;建成全省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会展、信息中心;建成倚山临江抱湖、宜居宜业、创新型、生态型的和谐区域。合肥市“141”城市发展战略在城市外延发展中,将逐步形成“一主城、四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并以“一核五轴多组团”的方式构筑,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其中东南方向拓展轴直接将含山县纳入辐射范围。含山县距离合肥仅1小时车程,同时位于皖江带范围,是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之一,且在一些主导产业上与合肥具有互补性特点。确立合肥经济圈含山组团发展思路,既有空间布局上的整体思考,又有产业布局上的合理调配,达到城市群在结构上与功能上的完善,以此去获取“发展红利”,即区域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与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在一体化发展的地理范围内,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在投入拉动领域内,促进民间储蓄向民间资本的转变;在劳动力要素领域内,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在社会二元化结构的消除中,促进从拥有土地的农民身份向股民身份的转变;在组团式城市群的顶层规划中,促进从点状形态向块状形态的转变。含山县自身比较优势。自然和农业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非金属矿基地和优势农产品产区;历史文化悠久,生态和旅游资源条件优越;临近合宁和合巢芜高速公路,淮南铁路穿境而过,裕溪河、滁河等河流直达长江,常年可通航1000吨以上船舶,距合肥骆岗和南京禄口机场仅1小时车程,随着北沿江高速和合马高速建成通车,并在含山境内设有道口,将进一步拉近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近年来,全县紧紧围绕“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含山”这一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实施工业强县、东向发展、城乡联动三大战略,经济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度在全省二类县考评中位居第二,2009年度在全省二类县考评中位居第九位,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科学发展先进县”,初步形成了建材及新材料、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酿造、日用瓷器、针织服装、金属制品、电子电器等特色新型产业,其中机械铸造为安徽省重点扶持的30个产业集群之一。含山县正因为拥有优越的资源和综合交通条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二)不利因素一是县城首位度低。由于全县唯一的省级工业园区在林头镇,县城所在地没有高规格的经济开发园区,在集聚人口、拉动就业、扩大改革开放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难以充分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林头镇为代表的南部镇工业经济和贸易服务业较发达,北部仙踪镇、昭关镇等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总体呈“南强北弱”格局,限制了全县经济的整体腾飞。三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全县规上企业有107家,其中机械铸造及水泥企业达51家;2009年县“二十强企业”中,水泥企业6家、铸造企业7家。工业项目中小项目多,缺乏大项目的支撑。科技含量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产业结构亟待升级,重点税源企业结构单一。二、总体思路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优势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从而全面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按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合肥经济圈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树立地域主体功能的理念,全面优化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努力把含山县建设成为合肥经济圈东南部现代产业组团,建设成为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先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二)基本原则——一核多极,协调发展。以各工业园区为承接基本单元,依托含山经济开发区,强力扩张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打造全县承接产业

1 / 1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