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干细胞库调研报告北京市干细胞库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单位,全员都是动物研究所的职工,无单独对外的合作项目,对外工作需与中科院动物所联系。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干细胞库均依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和重编程”是该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这一研究方向的共有三个研究组和北京干细胞库。一、中科院动物所管理机构:科技与条件支撑处处长:朱江,电话:64807139,邮箱:zhuj@ioz.ac.cn地址: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C座405室)二、北京干细胞库和三个研究组:【北京干细胞库】北京干细胞库致力于研究干细胞临床转化过程中关键科学问题,建立适合于临床应用的干细胞种子资源细胞、进行临床应用前的动物模型实验,从而回答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同时,北京干细胞库还关注实用的临床级干细胞评定标准,为干细胞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临床应用的提供保障。北京干细胞库积极联合国内干细胞研究的主要力量,期望通过优势集成、技术互补,建立、发展并完善相关技术,通过自主创造和收集干细胞资源,形成国家干细胞资源及临床应用前研究网络。同时,北京干细胞库开展了干细胞相关技术培训以及干细胞材料、信息、知识及技术交流等服务,为国内外干细胞研究机构/人员提供服务、支撑和保障。细胞:多能性干细胞、成体干细胞、体细胞研究方向:临床级别的种子资源细胞的获得、干细胞的药物筛选、干细胞临床前安全评价、干细胞培养体系的优化、干细胞体内功能研究。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临床级别人胚胎干细胞的获得以及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检测临床级别人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得以及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检测【生殖工程研究组】研究组简介:生殖工程组自成立至今,在体细胞重编程机制、克隆与治疗性克隆、干细胞多能性及可塑性、体细胞可塑性等基础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同时亦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领域,从而推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研究组具有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和试验平台,成员包括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2人,博士后2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0人;已培养博士毕业生20名、外籍博士生2名;其中一名学生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一名学生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名毕业生成长为星辰研究员。研究组现已在Nature,Science,NatureBiotechnology,CellStemCell,PNAS,JBC等杂志共发表SCI论文90篇。主要研究方向重编程机制;动物克隆及治疗性克隆;干细胞及再生医学标志性成果:【干细胞与多能性调控研究组】干细胞与多能性调控研究组成立于2011年。研究组长赵小阳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师从周琪研究员,获发育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体细胞重编程(体细胞核移植与iPSC),干细胞多能性调控机制,以及生殖细胞发育。近年来,以小鼠,大鼠等为模型取得了一些进展,首次报道获得具有发育全能性的iPSC,该工作入选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十大医学突破;首次建立了BN大鼠胚胎干细胞,并证明在体内具有广泛的发育能力;证明2细胞卵裂球具有重编程体细胞为多能性干细胞的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JBC,CellResearch,NatureProtocols,StemCell等刊物,已发表SCI收录的论文28篇。未来的研究重点:1)干细胞多能性调控机制,揭示多能性干细胞维持多能性的分子机制及调控元件;2)体细胞重编程机理研究。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体细胞重编程,生殖细胞发育,干细胞与多能性调控。标志性成果:【干细胞与细胞周期调控研究组】研究组简介:干细胞与细胞周期调控研究组成立于2013年。研究组长李伟研究员于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2013年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星辰研究员计划”引进,任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要从事干细胞和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在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鉴定和应用,以及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构建方面取得多项进展,相关成果在Nature,NatureBiotechnology,CellStemCell,CellResearch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5篇。研究领域:围绕二倍体及单倍体多能性干细胞兼具快速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的特性,以及它们培养分化过程中基因组稳定性的维持,对其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开展研究,研究细胞周期在干细胞更新和分化以及染色体倍性维持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探索基因组稳定性维持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建立细胞倍性和基因组稳定性调控的新方法。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