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序言“十一五”时期,朝阳区农村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经济在融合发展中显著提升,城市管理服务逐步深入农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二五”时期是朝阳区全面推进农村城市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站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北京市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朝阳区争当推进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农村地区面临更高定位上的发展目标、更高层次上的发展要求、更宽领域上的发展任务、更高水平上的发展保障,更好基础上的发展跨越,城乡一体化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为了明确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图、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政策取向,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新四区”发展战略的意见》。第一章规划背景一、良好的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朝阳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五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农村地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积极应对奥运筹办、国庆60周年服务保障和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考验,抓住绿化隔离地区政策调整、功能区建设和城乡结合部改造等重要契机,以实施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农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管理水平“三提高”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产业支撑、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制度创新、安全稳定、组织保障“六大体系”建设水平,统筹实施土地储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城市化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4.5%,比“十五”末期提高3.8个百分点,为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朝阳区落实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为朝阳区争当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一)城市化建设实现新突破。注重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难题,统筹城乡规划、建设、运行和发展,探索形成大望京、高碑店、何各庄等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模式,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进一步释放出发展空间,显现出承接产业转移、重大项目、城市功能的巨大潜力。绿隔建设高标准推进。以解决绿隔地区搬迁上楼、资金平衡、产业发展等瓶颈问题为突破口,“一乡一策”规划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建成农民新村和商品房238万平方米,2.7万户、6.5万人搬迁上楼,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实现绿化10平方公里,建成郊野公园25个,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土地储备稳步实施。坚持拆迁腾退、住房安置、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产业发展、体制改革“六位一体”,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安置房建设、社会保障“四个优先”,统筹推进8个乡41个村土地储备工作,腾退住宅671万平米、非住宅696万平方米,启动安置房建设300万平方米,完成12个村住宅腾退任务,农村土地储备的实施拓宽了发展空间,城市化进程全面加速。(二)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功能区带动发展战略,全面启动温榆河、定福庄、垡头储备区建设,对农村发展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82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集体资产总额达658.5亿元,净资产总额达158.4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7倍和1.3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按照功能定位,推动农村地区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0:31.4:67.6调整为2010年的0.3:24.6:75.1,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补充、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坚持“组团式规划、板块式发展”,大力推进特色经济板块健康发展,青年路汽车商贸城市场、高碑店古家具街等一批以文化创意、商贸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题的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产业竞争力有效提升。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加快推进96个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1.8亿元,赛特奥特莱斯、三间房动漫基地等56个项目相继建成,创造就业岗位2.7万个,安置本地农村劳动力8545人。资源利用不断集约,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东方盛泽等年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49家。(三)整体环境明显改善。以奥运筹办和国庆60周年服务保障为契机,农村地区城市管理意识显著增强,城市运行和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整体环境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地区发展吸引力和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固化科技创安、环境治理等工作成果,农村地区管理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农村综合环境显著改善。五环路以内地区全部纳入城市管理,20个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全面建成,环境整治力度持续加大,街面环境秩序乱点得到全面治理,农村地区环境品质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全面加强。农村地区水电气热等设施与市政管线对接,建成19条城市主干路、26条次干路,修建和改造370条农村道路,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五+三”工程基本实现村庄全覆盖。强化农村公共安全保障。以“一网两库三关”社会维稳风险治理和科学管理体系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形成具有朝阳特色的基层维稳模式,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进行了新尝试。探索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长效机制,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整合基层力量和资源,完善农村地区综治维稳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村公共安全环境得到有效净化。(四)民生保障水平实现新提升。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增进社会和谐的根本环节,构建大民生工作格局,健全工作运行机制,集中出台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等多项配套政策,加大民生工作和社会事业投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劳动力就业安置力度持续加大。坚持产业与就业联动、培训与就业对接,培训劳动力8.2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3.9万人;落实就业政策,3.3名万农民享受转移就业补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年均增长10%。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取得重要进展。3.3万名劳动力参加城镇社会保险,5.1万名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4%,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保障体系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以社会养老、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引进华中师大一附中等名校到农村办学,实施农村学校达标改造工程,完成小红门、十八里店等2个乡中心幼儿园改造,农村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完成孙河等18个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五)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入。以建立适应城市化发展需求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为目标,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体制创新不断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探索形成村级股份合作制、乡级土地股份制、乡级股份(合作)制三种模式,奥运村乡级产权制度改革、崔各庄乡土地股份制改革和北皋等24个村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坚持乡村联动、资源资产联动,金盏、孙河乡产权改革全面启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建成社区153个,村级管理逐步向社区管理过渡。完成91个社区规范化建设,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稳步推进村改居工作,开展常营等3个乡试点,将搬迁上楼居民纳入社区管理。“十一五”时期是农村城市化创新最深、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城乡环境改善最大、农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农村区域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承载空间深入拓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十二五”时期农村地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二、复杂的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朝阳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重要时期,是城市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转型、城乡社会发展加速融合、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随着朝阳区规模发展空间逐步向农村转移,农村地区将成为朝阳未来城市功能拓展的主要承载。在过去快速建设基础上,农村地区具备了夯实基础谋发展、落实政策见成效、转变方式上水平、明确定位上台阶的战略机遇与有利条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乡一体释放发展潜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更是朝阳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试验区、提升国际商务中心功能的现实需要。全面落实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将有利于农村地区发展潜力的集中释放,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吸引力和服务能力,有利于新的特色城市功能在农村地区的集聚,推动城乡协调均衡发展。统筹发展化解瓶颈约束。通过发展空间、发展资源、发展目标与质量的统筹管理,打破城乡的分割,实行区域的统一规划与布局调整,制定合理的开发时序,以全域国际化的视野推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将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空间的整体利用效率,降低综合开发成本,缩短调整转型周期,以统筹发展的动态手段解决城市化进程中资金平衡、就业转移、拆迁安置、保障对接等约束农村城市化推进的瓶颈问题。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十二五”时期是农村地区以改革提升发展水平、以创新赢得发展先机的动力转换期。通过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将有助于引导农村发展资源的统筹整合,提高土地储备的综合效益,扩大政府建设的融资渠道;通过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长效管理体制,将有助于农村地区生活品质的提升;通过政策的集成创新,加快改革试点的超前探索,有助于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的进程,展示区域发展活力,提升发展能力。双十工程带动跨越升级。“十大发展基地、十大民生工程”是“十二五”时期朝阳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取得实效的重要抓手。“十大发展基地”的整体推进,将引发新一轮城市功能的补充与完善,产业内涵的细分与丰富,空间布局的重构与优化,将有利于农村地区充分发挥空间优势、成本优势和生态优势,承接城市功能拓展、吸引高端发展要素,集聚新兴产业业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十大民生工程”的落实,将加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高端资源、关键人才的感召力、承载力将跃升到全新的层级,推动城乡一体的跨越发展。从宏观形势来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化,为朝阳区率先破解城乡二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制度环境;随着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战略的实施,北京提出了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为朝阳区加强全域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推进空间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地区功能定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朝阳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制约与挑战。随着城市化从快速推进阶段向全面提升阶段的转变,城乡一体化发展呈现出系列新情况、新特征、新问题,现有政策对建设实施的指导作用显著降低,加快政策创新显得更加迫切,综合发展压力集中释放,农村经济的调整转型、绿隔任务的实施攻坚、土地储备的加速推进、规模人口的集中安置和充分就业,将对用地保障、政府投资、能源供给、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配套保障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与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增大。城市化建设推进难度加大。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绿化隔离地区的城市化建设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拆迁安置的成本越来越高,规划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国家实施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储备的政策环境、资金压力越来越大,确保农民回迁的定向安置房、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的任务繁重。面临区域产业升级与居民生活改善的要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急需进行全面的系统升级。有效解决好政策创新、行政审批、投融资等影响发展的问题更加迫切。多元利益协调难度加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利益诉求更加多元、不稳定因素不断涌现,导致了产权改革、资产处置、开发项目、规划统筹等领域深层次的历史遗留与现实问题交织,农村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深层矛盾不断显现,征地搬迁、转居社保、就业安置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将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必须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