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资源和旅游―――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源自南方网广州讲坛)主讲人:葛剑雄,1945年12月生于浙江湖州。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正文:首先还是先讲一讲我的看法,然后我们留一点时间我听取各位的批评意见,也可以进行讨论。我讲的题目就是《历史人文资源与旅游》。首先看一下什么是人文资源,我个人的看法,所谓人文资源就是一切已经存在的,或者正在进行的人类活动,由此产生的有形的、无形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这个都可以看成是人文资源。物质跟精神都包括,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只不过他们的重要程度、影响程度,或者说他们的价值,当然是不同的,但是本质上作为人文资源都是一样的。人文资源有哪些类型呢?我分为这么几种。首先是历史人文资源,它是指发生在过去的,或者是过去的某一个阶段中的,这些人文资源我们就称之为历史人文资源。什么是当代人文资源呢?它就是指发生在当代的,或者指现在还在进行的。比如说昨天我跟记者讨论到改革开放以来,这些人文资源,当然也是很宝贵的,是发生在当代,还在进行的。并不因为它时间近,就没有意义,也是很有意义的。从地域范围来分,我们也可以说有的是全国性的,有的是区域性的,有的是地方性的。因为有些人文资源在一个地方它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在全国来看它不是很重要,但是也有人文资源是全国的,比广州、广东,比如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尽管主要发生在当地,但是意义也是全国性的,甚至有的是全世界性的。所以从地域来分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的也可以是属于一个民族的,有的只是属于某一个群体的。民族的资源我们看到象一些主要是反映汉族的,有的主要是反映少数民族,另外有的资源,比如说我们以前某一个行业它积累的,就是属于这个群体的。民族里也分为很多群体。还有一类人文资源是属于宗教性的,世界上几大宗教,它都有自己的资源。这些也是包括有形、无形的,尽管宗教是精神为主,也包括一些物质的,比如说很多寺庙教堂,它不存在物质的东西,它包含了宗教的信仰在里面。如果说到信仰性的人文资源,范围就更广了,不一定是某种宗教,也可以是某种地方性或者民间的信仰。这一类的范围就相当广了。什么叫人文旅游资源呢?我想就是一切可以被旅游开发利用的资源,都可以是。如果资源不利用,可能跟旅游没有关系,但是旅游利用了,当然就可以成为一种旅游的资源了。当然这个分类是见仁见智的,这也是我的看法,无非是为了使我们在研究时更加方便。比如说有些既是区域性又是民族性的。我们有些资源原来是没有重视的,表面看起来跟旅游没有关系,但是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的人文资源都可以用之于旅游,下面我会讲到哪些比较适合的。我们讲到人文资源里的几种资源,象历史人文的遗迹遗物,这是非常重要的人文资源。中国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历史文物,因为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所以大家会充分的利用他们留下的遗迹遗物。但是纪念性的设施,比如说一个碑、一个庙、一个纪念馆,完全是后人设立的,但是也是重要的资源。比如说这张照片是纪念屈原的一个庙,跟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成为一个资源。还有历史事件的遗迹遗物,中国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年,有关抗日战争胜利的遗址遗物等,也是属于资源。还有比如说民居、公共建筑、用品、艺术品等等,能够反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遗物也是重要的方面,比如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古城,象广州很多这方面的遗存,有些已经很完整,有的可能只是一些片断了。我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当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类的依存在中国、在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资源。遗产另外一些神话或者民间故事所涉及到的场所或者遗存,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可能有一点影子,有的可能并不完全有实际存在的基础,根据我们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有的根本不可能存在,但是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这样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他们的信仰、他们的追求,以及今天民间对这种神话对这种故事的感情和寄托。由此产生很多故事,建的这些寺庙等,就很有意义了,而且特别富有地方的特色。一般的话一个民间故事它存在的范围是有一定地域的,比如说梁山伯和祝英台,准备申请世界非物质遗产,现在就有八个地方在争了,都说是这个故事的原产地,现在是在联合申请了,但是我想即使申请下来,也还是在内部要争的。又比如说一些寺庙,南方有一些特有的,我到广东、台湾看到妈祖庙等等,跟北方就有所不同,这些往往因为在当地的影响特别深,传播的面在当地也是很广,所以在当地也有很多遗址。还有神话跟民间故事不断的演变,产生很多不同的版本,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很大的想象空间,也是很有影响的。还有比较多的人为制造的景观,有的一开始制造就是为了旅游,有的可能是当时人衣食住行必须的设施,比如说廊桥,可能当时建造的时候是为了避雨行走,行走和凉亭休息结合在一起,形成很好的景观。其实今天我们作为景点的,都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和艺术上的追求。还有口头书面或者其他途径保留的人类以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记录。比如说中国长期有一个习惯,将中国的内容记在经史上,比如说青铜器上的铭文或者碑文,可以长期的存在,记载了当时的情况。这不仅在中国,也影响到周边,比如说这块碑就是我在越南南方照下来的,是汉文记载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当时越南的情况,象这一类内容在我们国内也是非常多的,世界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各种碑文记载的方式,或者用其他的方式记载下来的。刚才说的都是一些人文资源,人文资源的价值,我们可以跟自然的旅游资源做一个比较,作为自然的旅游资源,就是一切人可以利用于旅游的资源,包括地质、动物、土壤等等形成的环境和景观。比如说土壤,好象是最单调的,实际上土壤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土壤上有不同的景观,比如说有的地方是一片红土,跟你到黄土、黑土的地方,还有间歇性很强的白土的地方感受都是不同的,而且环境都是综合的,包括植被、气候等的,有的地方特别干,有的地方整天下雨,这些都是旅游资源,看你怎么利用。大家都要看到这些自然的旅游资源,跟人类的活动尽管也有关,但是主要还是自然本身的。你这个土壤要人工改变和干预是不容易的,所以自然资源如果说一般都是自然造成的话,对比之下人文资源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人的活动来创造,包括古人,包括今人,而且今后也可以。但是自然景观一般我们只能利用现有的,你没有就是没有,不能人为的搞一个出来。而且即使是人文景观,当他跟人文资源结合起来之后,它的价值才能提升,才有意义。所以我们人类在欣赏自然景观的时候,往往会将自己的文化影响它。所以不同的人在同样的自然景观里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我们下面也可以看到。比如说这样的自然景观(图),你可能因为个人的感受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欣赏要求。比如说天坑(图),从上往下看道路,当然加了人工修的道路,这是从坑底往上看的天空,这种奇特的景观,本身不要求你加太多的想象,大家看了就可以产生一种感觉上的冲击。但是大家注意,象这样的景观,在中国往往时间长了之后,大家会将求仙等神话故事联系起来,加上一些人为的内容,比如说溶洞我们去看的时候这里有定海神针等等这些东西,使公众接受能力加强,产生一个亲切的感觉。但是反过来我们也知道在一些国家,可能这些故事是不放的,它跟你讲的是溶洞怎样形成,多少年,偏重于科学知识,他告诉你的是溶洞是怎样变化形成的,反对将神话传说放在里面,这反映不同人的素质以及人的追求。我们这里如果过多讲这种东西,可能他觉得不好玩,相反你说是猪八戒或者什么东西,他更加接受。又比如这里是沙漠的景观,这是撒哈拉沙漠的边缘,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据说在一天的不同时候沙会变颜色,其实就是光线变化影响的,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的人非常喜欢看,有的人就不喜欢看,这跟个人的欣赏能力也是有关系的,这是纯粹的自然风光。这是红海的照片,红海的水能见度非常好,加上旁边的礁石千奇百怪,这也是一种自然景观。还有比如说非洲的“火烈”鸟,也是很好的资源。这是阿里山的两棵树,本身树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起名为夫妻树,就成为大家欣赏和关注很热的景点。大家到阿里山都要看一看夫妻树,产生一些传说。如果没有这些命名,可能就只认为是两棵树,一下子就过去了。还有比如说这个洞,看看就好象是山洞,但是名气非常大,这是在直布罗陀海峡的旁边,名字是“非洲洞”。仔细一看就好象是非洲地图,这样一来身价就高了。这是巫山的神女峰(图)。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称为神女,没有巫山云雨的传说,可能大家就是一闪而过了。还有这条被命名为锁龙柱,总而言之,当地人的愿望希望它发挥作用,不是一个婀娜多姿的神女,而是有什么方法使龙不再成灾,所以大家命名这是锁龙柱。其实这是人们精神上的追求。同样的自然尽管可以有不同的人文解释,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说以自然资源相比,人文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更能够体现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反映了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使人获得更多的乐趣享受情感和知识。对自然资源我们一般只能被动的接受,而人文资源可以引起人们的反映、共鸣或者参与。有的时候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就成为新的人文资源的创造者。比如说有的名人,他到这里题词,留下了什么风流韵事,这就成为新的人文资源了,就是普通的游客,也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积极参与的心态,比如说中国的游客都喜欢写“到此一游”,有人建议干脆放几个地方让他们图和刻,满足他们的要求,实际上这是反映参与的愿望,尽管这种愿望我们今天看来不太文明。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人文资源,都与中国历史、文化密不可分,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优势,比较注重这些人文资源。但是反过来,也是值得我们忧虑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过于随意的利用、参与,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不良的后果,甚至造成对人文资源的破坏。这样的例子已经不少了,你好好的一个旧建筑,当地人要提倡精神文明,要重新修一修,旧的全部要换掉,金碧辉煌,这也是不好的,有的地方政府是好心办坏事,更不要说是纯粹的经济目的开发利用。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人文资源都可以利用,我们应该根据旅游的宗旨加以选择,针对具体旅游者的要求进行区别和选择。同样的景点,哪怕人文含量非常高,甚至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也不是所有的文化含量高的景点都适合开发作为旅游的。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本身是重要的遗产,要加以保护的,不能随便开发。比如说有的艺术品,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对它的开发条件也是非常高的,不能随便开发。象去年在上海举行的国宝展,清明上河图都出来了,但是据博物馆的朋友告诉我,中国能够经常展览的场所屈指可数,除了上海博物馆,其他的恐怕都做不到,否则会造成对这些画的损害,所以故宫很多画不是不想拿出来展览,是没有地方展览,只能放在库房里。还有是针对不同对象的,有的适合科学家看,有的适合专家学者看,并不一定适合普通民众看,看了之后可能没有什么好感,这应该加以具体的区别。我认为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最大程度的满足旅游者精神和物质的需求,使旅游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享受,这是最主要的。至于说其他的功能,都是附加的、次要的,比如说增加知识,当然是,但是最有效的增加知识还是看书、课堂,说旅游比这个还增加的知识多这是骗人的。当然我是研究历史地理的,我也重视考察,但是不到现场我觉得也可以,有时候未必到现场就可以弄清楚。考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实际上有的时候并不一定,到现场就可以看到吗?我们现在讲思想教育,但是思想教育也不见得就靠现场,主要还是靠教育。所以我说增加知识、扩大知识、陶冶性情、调查考察、增进友谊、走亲访友这是附加的,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本末倒置,旅游的功能没有发挥,反过来未必还能够达到你的目的。一个人的思想素质怎样,他的文化素质怎样,甚至他的政治立场怎样,不是靠旅游解决的,是靠平时的教育、培养。我们平时讲了很多,通过旅游饱览中国大好河山,增加爱国主义情感,这句话对不对?当然没错。但是,是不是科学?不科学。为什么?如果我看下来,我们祖国某一个河山不如外国怎么办?是不是就要爱外国呢?比如说我现在跑到黄果树瀑布,当然好,但是看到外国的尼亚加拉瀑布,可能就更好了。所以如果我是真正爱国的,我不会因为人家比我们好就爱人家。今年定下来是红色旅游年,我个人觉得要全面看,红色旅游的重点在旅游,如果这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