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建立及其基本国策大纲一、北宋的建立1.权臣夺权2.统一战争3.中央集权二、“杯酒释兵权”1.加强改革2.“杯酒释兵权”3.内外相维政策三、政府机构的改革1.中书的改革2.地方的改革3.发展完善科举制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后周世宗病逝后,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统率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见主幼国疑,人心浮动,遂谋划篡周自立,后发生陈桥兵变,赵光义、赵普授意将士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自此宋朝建立K02:为防止武将权重导致藩镇割据、王朝频繁更替的弊端,宋太祖赵匡胤接纳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夺去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兵权,并推广至各个方面,以此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宋朝军队贯彻“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方针,意在强化京师保卫力量,弱化地方武装K03:为防止宰相专权,宋太祖赵匡胤对中央政府的中枢机构加以改革,把原来相权中的政权、军权、财权分派给三个不同的职位,三权分离,各不统属,凡事皆须征得皇帝认可;同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宋初还发展、完善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正文唐朝之后,经五代十国的过渡,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再次恢复了全国的统一。此后320年间,宋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形成长期的对峙、并存局面,相互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社会、经济、文化皆有长足发展。宋初的制度创设,务在革除前朝之弊,凸显出内敛、守成的特色,颇见政治上的圆熟。然而,在有效防止武将专横、藩镇割据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这一时期,南方的社会经济堪称突飞猛进,城市的逐渐发展及其格局和功能的不断演变,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显著进步,商品贸易的空前活跃等,皆令当时的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新貌。与此同时,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也发生了诸多深刻变化,对历史的影响极为深刻。宋朝的科技领域迭有发明,尤令世人瞩目,而文化上的雅俗并进,高度繁荣,也成为后人仰止的巅峰。近代学者严复曾指出::“若论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可见,研究宋代的历史,总结宋代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具有学术上的价值,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北宋的建立1.权臣夺权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之后的五十几年里,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小王朝,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包括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南汉、楚、南平、北汉。这个时期统称为五代十国时期。当时,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造成的社会破坏也很严重。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夺取政权,请求契丹出兵,作为交换条件,他把长城以南的幽蓟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的整个大片土地割让给了契丹。此举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少数民族士兵善攻,无幽蓟十六州,中原就赤裸裸地暴露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在五代的更替过程中,一直到后周,局面才有所改观。后周太祖郭威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在任期间,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国事总体上有所进步。太祖逝世后,其内侄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他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君主,他在周太祖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改革,大大促进了国力的增强,尤其是他把禁卫军改造成了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常备军,对今后的发展帮助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长治久安,统一全国,其谋臣王溥提出,北方契丹是强敌,难以打垮,南方敌国实力薄弱,但经济发展态势很好,最合适的战略方针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这个方针得到周世宗的大力赞赏。955年,后周世宗先后出兵攻打南唐和前蜀,夺取了比较大的一片土地。在此基础上,后周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公元959年,后周世宗兵分两路,北上北伐,打下三关三州之地;同年5月,后周世宗准备乘胜追击,率兵攻打幽州(今北京)时,突然身患重病,被迫班师回朝,6月即病逝。后周世宗在世时,曾向左谏议大夫王溥发问:“朕当得几年?”精究术数的王溥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后周世宗病逝后,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统率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见主幼国疑,人心浮动,遂谋划篡周自立。赵匡胤出身将门,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生于洛阳,最初在郭威帐下从军;后周时,获柴荣赏识,因战功卓著,逐步升任为殿前都点检。禁军高级将领慕容延钊、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皆为其密友,身边则有足智多谋的赵普及同母弟赵光义等人为之出谋划策。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商议边地所上奏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侵,宰相范质、王溥等决定派赵匡胤率军抵御。初三晚上,大军行至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后发生兵变;次日凌晨,赵光义、赵普授意将士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当日,赵匡胤率军返回,在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接应下,顺利进入汴京,迫使恭帝禅位,建立宋朝,仍都汴京。后人习称公元1127年之前的宋朝为“北宋”,之后,为“南宋”。2.统一战争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三年后,即着手进行统一战争。公元963年,灭南平及湖南的割据势力;公元965年,灭后蜀;公元971年,灭南汉;公元976年,灭南唐。宋太祖死后,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继续推进统一大业。公元978年,迫使吴越主钱俶及漳州、泉州一带的割据势力相继纳土归附。公元979年,宋太宗亲自率军攻灭北汉。至此,持续二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终告结束。3.中央集权宋太祖、宋太宗在致力统一的同时,又从防止晚唐、五代弊政考虑,在制度层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置,将政权、兵权、财权、立法与司法权集中在皇帝手中,严防文臣、武将专擅独裁,形成适应赵宋王朝需要的中央决策系统及相应的运行机制。二、“杯酒释兵权”1.加强改革对晚唐五代以来,因武将权重导致藩镇割据、王朝频繁更替的弊端,宋太祖深有体验。他即位的次年,便就此向赵普询问对策:“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对赵普的建议极为赞赏,不仅用以对付武将,还推广至各个方面,以此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君弱臣强”的问题。不久,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夺去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兵权。2.“杯酒释兵权”史书上关于“杯酒释兵权”的记载极富戏剧性。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某晚,宋太祖邀石守信等人宴饮。酒酣,宋太祖屏去左右,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诸将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宋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诸将曰:“臣愚不及此,惟请陛下开导。”宋太祖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诸将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第二日,石守信等人皆称病辞职,宋太祖欣然同意,任以闲职,为其修建府第,赏赐极为丰厚。其后,宋太祖又以类似的方式,解除多名节度使的兵权。历史的细节是否如上所述,或可存疑,但宋太祖以土地、财物换取众将的兵权则为事实。这一温和平稳的方式,避免了有可能激发的矛盾与冲突,确有其高明之处。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之职,因军权过重,皆废而不置。禁军由资望较低的次一级军官统领,以便控制,且时常易置和更调,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又行更戍法,令军队驻地经常更换,藉以防范士兵与将领、军队与地方之间,结成盘根错节的关系。为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取消各地节度使兼领驻地附近若干州郡(支郡)的制度,缩小其辖区和权力,将藩镇的财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令藩镇选拔属下精兵补充中央禁军,并逐步撤罢藩镇,将节度使陆续调入汴京,解除兵权,担任闲职。3.内外相维政策关于宋朝历史上“重文轻武”的问题,所谓的“轻武”,并非轻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兵的训练,而主要是抑制武将的权力。其实,宋朝对军队的战斗力和新式武器的装备都非常重视。北宋沿用唐朝中期以来的雇佣兵制度,军队的编制、使用、分布、屯驻贯彻“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方针。宋朝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军、蕃军四种。禁军是中央军、正规军,为宋军的主干和精锐所在,士兵皆挑选年轻力壮、骁勇善战者充当,主要布防在京师及军事要地。厢军是正规军中的地方部队,士兵多为禁军选取精壮后留下的老弱者,职责是维持地方安全,也从事各种劳役。乡军是保卫乡土的非正规地方军。蕃军是边地少数民族组成的非正规边防军。后三者属宋军的末枝,战斗力远不如禁军。兵力部署,京师也较地方精良雄厚得多。宋太祖时,禁军近20万,一半驻守汴京,一半分驻外地,其意即在于强化京师保卫力量,弱化地方武装。三、政府机构的改革1.中书的改革为防止宰相专权,宋太祖又对中央政府的中枢机构加以改革。北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常设若干人,官署名为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也称政事堂。为不使宰相事权过高,其下又增设参知政事若干人为副宰相,分担一部分职责。此外,将前朝权宜设置过的枢密使(枢密院长官)和三司使确定为常设官员。由枢密使负责军政大权,分去宰相的军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称“二府”。由号称“计相”的三司使负责财政大权,分去宰相的财权。宰相主政,枢密使主兵,三司使主财,三权分离,各不统属,凡事皆须征得皇帝认可。而且主兵的枢密使虽可发号施令,却不统领军队,高级将领虽统领军队,却无制令之权,于是,二者互相牵制,都无法发动兵变。2.地方的改革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宋太宗时期规定,州县长官由中央派遣文臣担任,一般三年一任,长官之外又设置通判,使二者互相牵制。州县之上又设路,宋太宗时,全国分为15路,各路皆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等官员,相当于中央的特派员,总管所辖州县的财赋、司法等事务,并有监察辖区内州县官吏的权力。3.发展完善科举制宋初还发展、完善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宋太祖晚年亲自在讲武殿主持考试,此后,殿试成为制度。宋太宗更加重视“文治”,科举取士的名额大为增加,每科录取人数由先前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科举考试遂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宋朝承五代乱极之世,宋太祖、宋太宗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前朝弊政出发,推行一系列以重文抑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为基本原则的立国举措,对消弭武将坐大、藩镇割据的现象,实现并维护全国统一的局面,巩固赵宋王朝的统治,可谓卓有成效。以较为宽容、温和的驭下之术,维系统治阶层内部的相对稳定;通过制度调整,保持权力制衡,防范将相、后妃、外戚、宗室、宦官等专权乱政,也有其独到之处。故后代史官在《宋史》中对宋太祖备加赞誉:“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宋太祖、宋太宗的基本国策自然有其偏颇之处,而后继者恪守“祖宗家法”,不能因时制宜,变革改进,更导致日益严重的流弊,这也是事实。对武将的猜防、对士兵的钳制方面,兵将分离所造成的将帅无权,指挥失灵,皆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故与辽、金、西夏的对抗,无法取得优势。以增设官职、分散各级政府权力的手段方面,虽达到了权力制衡的目的,但也致使官僚机构空前臃肿庞大,叠床架屋,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而官僚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又使国家财政不堪负担。凡此种种,都对赵宋王朝日后的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与辽、西夏的抗衡和并存大纲一、辽的崛起二、宋辽和战1.北伐失败2.“澶渊之盟”三、宋夏并立1.元昊建立西夏2.党项势力的强大3.夏宋议和4.西夏完善统治制度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仿照汉族王朝体制建立国家政权,国号契丹,自称天皇帝,历史上称其为辽太祖,公元926年,阿保机病逝,继位的辽太宗耶律德光继续扩展领土,取得幽蓟十六州后,势力已延伸到今河北和山西北部的汉族地区K02:宋朝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