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不朽的民族战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与设计。首先是教材分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以此为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新文化运动,它为新民主主义的到来做了准备,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所以,本课在本单元本册书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及其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历史影响。2能力目标:通过历史剧,辩论赛的形式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勇于创新,不畏艰难,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献身的精神。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代表人物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二教法与学法教法是:为了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特点,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自主探究法,史料教学法,实现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成果留给学生,把情感传播给学生的教学任务。学法是,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不仅让学生学会历史,而且达到会学历史的目的。三教学流程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大屏幕展示《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和陈独秀的照片。同学们知道这本杂志什么时候创办,在中国引起多大的反响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第九课的学习。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3新文学的巨匠——鲁迅我把它们列为两个问题来探讨:1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2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我们首先学习第一个问题:新文化运动。这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处理的,结合教材内容,大屏幕呈现以下问题: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组讨论与合作探究,教师进行指导,讨论结束后,每组有一人进行发言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每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一环节,不仅突破了本课重点,而且解决了难点。通过同学们的探讨我们知道:1919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他的率领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以新青年和北大为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思想热情。掀起了思想解放的风暴。不仅如此,新文化运动健将在文学界也掀起了一场革命,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一种趋势。这就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大屏幕显示阅读提纲,让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完成提纲中的空白,这种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又完成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探讨得知: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随后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口号,对传播新思想起了重要作用。鲁迅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闻学的形式结合起来,写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步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我是这样进行课堂小结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受到什么启发,同学们相互讨论,并找同学回答。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使我们认识到: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发动攻击,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而文学革命的提出,不仅对文学界,思想界,教育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还要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不怕艰难,勇于创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努力学习,顽强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我将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方式进行课后练习,来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四:板书设计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框架式的向我们展示了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