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论文编号:(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评选登记表(征文封面)学科类别(不要以编号代替):综合论文题目中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与干预研究作者姓名杜文凤学校名称石阡中学课题组成员姓名杜文凤学校地址铜仁市(州、地)石阡县(区、市、特区)汤山乡(镇)联系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18185616518论文内容摘要(200字左右)手机依赖已成为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针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预防与干预研究已开展很多年,对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干预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呈现多模式多理论相融合的趋势。借鉴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采用认知行为、动机激发多种咨询与治疗理论,结合心理需求手机满足优势等手机依赖理论,形成了个体—团体—学校的多水平预防与干预方案,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个人诚信承诺(在括号内打“√”):1.所写论文为本人原创,并非从网上直接下载或抄袭他人(√)2.所写案例真实,源于本人亲历的课堂(√)说明:一、学科类别:1.中学语文2.中学数学3.中学英语4.中学物理5.中学化学6.中学生物7.中学政治8.中学历史9.中学地理10.小学语文11.小学数学12.小学思品13.小学英语14.小学科学15.中小学音乐16.中小学体育与健康17.中小学美术18.中小学信息技术19.通用技术20.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1.学前教育22.特殊教育23.职业教育24.综合(凡不是纯学科性的论文都归在这一类,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二、论文题目不要太长。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直接点明是什么课的设计或案例,如:《祝福》教学设计、《分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册第某课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杜文凤石阡中学贵州555100电话18185616518摘要:手机依赖已成为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针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预防与干预研究已开展很多年,对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干预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呈现多模式多理论相融合的趋势。借鉴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采用认知行为、动机激发多种咨询与治疗理论,结合心理需求手机满足优势等手机依赖理论,形成了个体—团体—学校的多水平预防与干预方案,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关键词:手机依赖高中生干预预防1手机依赖的危害及相关研究关于手机依赖的定义,学术研究还没有明确的解释,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本人在做本课题的时候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借鉴药物依赖、酒精依赖、网络成瘾的定义,给出了一个推论定义,即手机依赖是指长时间不适当的使用手机而导致对手机的耐受、戒断反应、持续的手机使用欲望及行为失控现象,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造成损害。网络对手机依赖的表现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视力模糊。2、没有安全感。3、频繁发短信。5、方向感差。6、手机不离手,不管是睡觉、吃饭还是上厕所。7、总听见手机振动声。8、拇指病。9、与亲朋聚会减少。10走路也在玩手机,导致意外事故。11、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目前国内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与研究比较多,但针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调查研究却不多。可能是因为中学里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制较严格,和大学生比起来,对手机的不适当使用和频繁使用表现得没有大学生严重。但学校管制再严格,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手机的不适当使用,很多学生都是偷偷的使用手机,白天怕老师发现不玩手机,晚上偷偷的玩,玩到很晚甚至通宵达旦。过度的手机使用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学业表现、人际关系及社会功能,因而引起了相关研究者还有学校老师和家长们的的高度关注。针对手机依赖的干预治疗研究也已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展起来。2中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与干预研究目前,手机依赖干预领域的研究者倾向认为绝对的戒除手机是不合理的,预防与干预的目标在于改变问题性的手机使用方式,形成健康、可控和平衡的手机使用模式。由于手机依赖对中学生影响的严重性和人数的不断增长,大量组织、机构特别是学校心理研究领域尝试开发不同的技术与方法预防、干预手机依赖行为。我校心理咨询室基于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结合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动机激发、家校联合等多种干预治疗理论,及心理需求手机满足优势等理论,研发出一整套旨在改善中学生手机依赖使用行为的,个体——家庭——学校多水平的综合预防和干预方案。整套方案共有不同角度的子方案,包括:(1)心理教育方案。针对全体学生,以预防教育为主;团体训练方案。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案——采用团体辅导,通过改变其错误认知和行为来戒除手机依赖;(3)个体干预方案。采用个体访谈辅导,通过探讨潜意识因素来从根本戒除手机依赖。2.1已有研究理论基础多样,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在手机依赖的预防与干预研究中,研究者多通过要求被试察觉和监督管理自己的思维、感受及行为来避免依赖问题的反复及获得新的应对技能,最终达到合理使用手机的目的。对已有的手机依赖干预研究的成果显示,这样的方式在减少手机使用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更多的研究倾向于使用综合的多水平干预方案,结合学校教育管理、家长培训等对中学生手机依赖问题进行多角度干预。2.2已有干预模式多样,向综合干预模式发展早期的手机依赖干预多以个体访谈辅导方式为主,针对有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让他们到心理咨询室进行一对一的干预。随着学校此方面工作的开展,逐步发现这样一对一的方式效果虽明显,但效率低,涉及面窄。目前我国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县级中学,每校能有一到两位心理辅导老师就很不错了,一对一的辅导能够帮助的学生人数太有限。所以本研究开始聚焦团体干预模式,以期成为这一领域的主导。对于中学生,家庭是影响依赖行为发生的因素以及重要的情感支持与行为榜样,已有研究也证实了家庭对于治疗包括依赖在内的成瘾问题的重要作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以我们的干预方案中,也将结合家庭教育开展预防与干预工作。2.3手机依赖学生的团体干预研究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团体干预方案是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设计的。该方案通过改变学生认知、同学间互动来有效减少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增加自控能力。方案主要包括手机依赖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分享、行为控制以及心理需求的替代满足等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热身活动及关系建立;(2)相关知识学习分享,讨论;(3)行为自控能力训练;(4)心理需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替代性选择;(6)美好未来展望等。研究干预实施中招募了16名有较明显手机依赖的学生自愿者,分成控制组和实验组,每组8名学生,实验组共进行6次团体活动,每周进行一次,每次约2小时。由于目前还没有手机依赖程度相关的测量量表,我用了阶梯量表来让学生从自评依赖程度(阶梯量表有11个维度,0表示没有依赖——依次上升到10表示非常依赖),又用了学生每周手机使用时间这一维度来衡量学生手机依赖的程度变化。测查分为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3个月共三个时间点。团体由两位学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带领,其中一人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干预前,两组在手机依赖程度自评分值和每周手机使用时间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过6次干预,实验组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自评分值显示和手机使用时间上都有了明显降低,且三个测量时间点呈线性趋势,其干预效果及保持效果均较好。如图1所示:从每周学生手机使用时间维度来看,干预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手机使用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干预后实验组每周手机使用时间显著减少,且三个月后追踪调查,干预效果保持。图1团体干预前后每周手机使用时间变化0510152025303540123干预前干预后三个月每周手机使用时间(小时)实验组控制组如图2所示:从学生手机依赖自评量表上显示,干预前实验组和控制组依赖程度上没有明显差异,干预后出现了明显差异,实验组依赖程度分值显著降低,两组差异显著,且三个月后效果实验组效果持续良好。图2团体干预前后阶梯量表依赖程度自评0246810123干预前干预后三个月追踪依赖程度自评实验组控制组研究结果显示,团体活动方式对于减轻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和减少学生手机使用时间上有很好的效果,并且和个体干预相比较效率更高,涉及面更广。目前干预领域的研究在减轻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的危害方面取得了实效。但同时,该领域的研究较为忽视对中学生群体的手机依赖的预防工作,即对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教育与引导。依赖问题一旦出现,就会对中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并且问题出现后的“治理”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都会远远超过问题出现前的预防。因此开发“心理疫苗”,对中学生群体进行手机依赖预防教育十分必要。2.4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基于已有干预研究成果,以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理论为基础,我们开发出重在预防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干预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利弊认知与认知改变;(2)目标设定与行为控制;(3)心理需求与替代选择。方案通过激发学生对手机依赖利弊的正确认识,提高行为管理与控制能力;通过寻找心理需求满足的可替代选择等活动,达到使学生更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预防手机依赖的目的。本方案针对全体学生,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形式,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主题讨论与分享,及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共3次课,每周1次,每次45分钟。该方案的有效性得到了实证研究的证实:研究选取我校高一、高二两个级,每级2各班,共4个班268名学生为被试,随机选取其中两个班为实验组(共133人),另外两个班为控制组(共135人)。使用手机依赖自评阶梯量表和手机使用时间等对两组被试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情况进行评定。实验前,两组被试在各变量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经过3周预防性干预后,实验组被试的手机依赖自评得分却有所下降,未经干预的控制组被试的得分却有所上升(图3);上网手机使用时间方面可以清晰的发现,实验组干预后其平均每周手机使用时间有所下降,而控制组的上网时间却在上升(图6)。因此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对中学生的手机依赖起到了有效的预防作用。01234567812前测后测手机依赖自评分实验组控制组图5预防干预前后两组被试手机依赖自评分值变化02468101212前测后测每周上网时间变化(小时)实验组控制组图6预防干预前后两组被试每周上网时间(小时)变化综合已有研究,对手机依赖的实验研究正逐渐呈现预防与干预并重的趋势。在干预研究方面,现阶段从单一方法、单一形式向多方法、多水平,综合干预模式发展。已有研究在手机依赖的预防与干预领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同时,手机依赖的形成是复杂的遗传、环境与个体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系统性的预防与干预方案,以实现标本兼治。3展望综合中学生手机依赖预防与干预研究从个体,团体和学校水平对手机依赖问题进行探索,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时任何依赖成瘾行为都与遗传、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亲子关系等反面有很大相关。以后的研究可以从遗传和家庭教育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入手,探索出更系统更全面的预防与干预方案。对手机有节制、健康的使用方式是中学生、大学生甚至成年人手机依赖问题研究的共同目标,作为没有明显物质摄入的行为依赖的一种,对依赖的预防与干预研究在揭示依赖问题的普遍机制以及影响戒除依赖的核心成分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参考文献:[1]王正翔.大学生手机依赖成因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3[2]黄希庭主编.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3]王小运,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和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4(01)[4]黄海,余莉,郭诗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04)[5]洪艳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4)[6]刘妍,李培,周春香,崔涵.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的调查与矫治——以驻苏锡常高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6)7]杜立操,梁杰华.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8]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