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选出四个备选项中的最佳答案涂在答題卡上)1、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B.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2.《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3.《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C.推行了重农的经济政策D.是要废除土地的国有制4.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时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B.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5.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6.《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而到东晋南朝时己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与下列哪则史料相关A.“今有劲卒百万,文武如林,鼓行而摧遗晋,若商风之陨秋箨。”B.“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C.“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D.“嗣后各省开星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7.“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8.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摇薄税,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组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B.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C.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D.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9.“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中枢机构设罝调整B.官员晋升相对容易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0、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汉代内外朝制度B.汉代察举征辟制C.隋唐三省六部制D.宋代设参知政事11.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12.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A.土地租佃制的确立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13.明清时期,“弃儒就贾”、“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则多志于商的“士商相混”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2A.官商勾结腐败严重B.重农抑商政策破产C.社会结构的变动D.已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14、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A.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B.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C.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15.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16.清朝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雍正帝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雍正帝这样做的目的是A.以惩贪为名增加官吏俸禄B.以耗羡归公增加政府收入C.通过规范税制以澄清吏治D.征收养廉银代替正常税收17、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B.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C.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18、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19、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傩戏20.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亊裁判权B.居住及租地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门户开放”政策2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下列能够体现晚淸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C.互派公使舰对方国都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22、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23.1840—1866年满汉官员比例变化为:年代满汉总督比满汉巡抚比1840年1∶0.751∶2.31866年1∶6.51∶12对此表解读最准确的是A.鸦片战争加剧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B.晚清统治危机激化了满汉矛盾C.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了清朝权力结构变化D.鸦片战争促进了满汉民族融合24、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了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D.对两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25.迈斯基所著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史》中记载,据俄国海关统计,1891年至1908年期间,由俄罗斯输出到蒙古的货物总值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而同期由蒙古输入俄罗斯的货物总值却增加了百分之五百六十六。对此状况合理的解释是A.近代中国经济竞争力有一定提升B.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化进程缓慢C.中国内地市场为英美两国所占领D.当时俄国社会矛盾尖锐,阻碍其对外贸易26.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力。据此推3断,修正“组织大纲”意在A.迅速稳定国内局势B.创建责任内阁制C.制约袁世凯专权D.贯彻主权在民原则27.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28.有学者说:“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A.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B.导致了国家政权的更替C.将改变中国的社会主导力量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9、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30、《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31、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C.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32.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A.组织了正面战场四次会战B.撕毁重庆政协会议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C.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D.与共产党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33.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34.“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根据上述表述可以推断,该时期指的是A.新文化运动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大革命时期D.土地革命时期35.近代“帽业专家”盛锡福帽店的发展历程。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A.太平天国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3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