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未来10年我国水利投资额将达6360亿美元,水利将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日渐明显和突出,水利事业单位的改革将逐步向从事社会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活动转变,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和领域越来越广泛,收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国家与政府的投入资金,建立和完善严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合理配备并有效使用固定资产,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前提,这对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水利事业单位如何改善固定资产管理提出改进建议,以供同行参考。关键词水利事业固定资产管理建议一、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1.缺乏管理意识。长期以来,水利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钱物、重购置而轻管理、轻保养的现象,忽视现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轻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一些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滞后,在资金配置、人员配置上都比较落后,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往往流于形式的状态。如近年建成的有些防洪工程、灌溉工程、堤坝工程,由于缺少人员维护与管理,已经造成部分损坏。水利工程建成后所形成的资产由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的概念模糊,观念淡薄,没有严格的财产管理制度,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流失与损坏。2.核算不规范。水利工程具有规模大、建设期长、施工条件复杂、设施分散的特点,资产的形成要经过几年的建设期,除直接成本外,期间发生的间接成本费用较大,工程竣工后需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摊计入主体工程,一些临时设施和临时工程支出处理不当,造成资产价值形成不准确。3.缺乏有效的监督。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水利事业单位的检查主要侧重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主要针对财政资金在建设期的监管和控制,对财政资金的支出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按专款专用的原则执行预算、是否执行政府采购的规定等。至于已开支的款项和自有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是否规范、是否按规定管理、是否安全完整,是否具有有效的监控。项目完工后对资产的移交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容易存在漏洞,建设单位与管理单位进行资产移交时,交接程序不规范,双方只对移交表中的资产进行价值和实物核对,办理移交手续,而忽略了移交表外管理单位可以继续使用的临时工程项目,这些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资产,不办理交接手续,容易给管理单位在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上造成漏洞和隐患。4.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由基本建设阶段竣工完成后投入生产运营,转为经营性资产,存在会计制度和核算体制的变化,由收付实现制转化为权责发生制核算,存在成本核算、费用归集及税收筹划等等问题。因此,需要制定一整套符合企业会计核算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而在这方面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现象,规章制度较多,执行力度不强,还停留在建设期的业务核算和控制。随着业务核算性质发生变化以及不断扩展逐步增多的新业务,以及国家对水利事业单位新的要求等,原有内部控制程序、环节就失去了对财务内部运作的控制,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精细化的制度来管理和运用好固定资产,为企业规避风险。二、改进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水利事业单位的领导必须要重视和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科学设计,统一规划,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确定专人全面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责任制,遵循谁使用谁管理、权属清晰、安全完整、物尽其用的原则。配备专人对固定资产实施综合管理,按照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在资产移交时由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资产使用人、财务部门四方进行资产清查盘点,由财务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的总账、分类账和明细账,管理部门设置数量、金额明细账,使用部门设置固定资产卡片账,各自承担起各自管理固定资产的责任,建立固定资产统一的报批手续,多部门通力合作,从源头上理清资产权属关系,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2.加强对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计划审批,采购与验收,登记与审核,保管、使用及养护,资产变动及调拨管理,财产清查,损失、丢失赔偿,报废,报损,统计报告,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和奖惩的管理规范、规程、标准等。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对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保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强化对设备和机组等动力设备的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确保安全运转。加大技改投入,不断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淘汰落后设备,切实做到保持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规范固定资产抵押管理,确定固定资产抵押和审批权限等。制定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进行全面清查。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关注固定资产处置中的评估作价以及处置定价环节,防范资产流失。3.加大监督与考核措施。为保障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和取得的效果,应通过监督、检查、评价、考核等措施来实施、督促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内部审计的监督与评价机制,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保管、领用、处置等各环节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固定资产经营创收管理情况等提供评价信息、审计结论以及审计建议,及时向领导报告,促使单位完善方法,改进管理,纠正问题,弥补缺陷,提高固定资产控制行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保障控制目标的实现。4.加强资产管理各部门的信息交流。要加强全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建立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工具、专用软件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的拥有量和需求量进行统一调配和调剂,实现资产信息的共享共用,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对资产管理制定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具体办法,不能只真实核算反映实物而不关注其使用的有效性,管理要到位,方能充分发挥资产的价值最大化。5.加强对会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水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下大力气加强会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要求、核算方法以及固定资产核算中的难点、重点进行系统学习,加强会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心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业务的培养以及自身素质建设,要求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熟悉会计事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不断更新知识,同时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把有能力、责任心强的会计人员充实到固定资产管理岗位上来。三、结束语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增强财务会计管理的可控性,不断积极探索,寻求适合水利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新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水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奠定良好基础。参考文献[1]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暂行办法[S],2006.[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3]徐延忠.水文部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浅议.水利财务与经济,2010,14.[4]朱咏萍.浅谈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改革.财务与经济,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