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编写人:李广莉【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学习重点和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2、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知识链接】1、孟子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从鲁国迁居邹国。三岁丧父,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2、孟子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学习文言文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诵读。你能很顺畅地把课文读下来吗?一定要注意读出气势哦。你不妨跟你的同桌读一读,不会读的字音查一查。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养生丧()死无憾鸡豚()狗彘()之畜()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二、疏通文意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会翻译的词语或句子标记出来,跟同学或老师讨论。1.完成《优化设计》P43自主梳理2.翻译句子:(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三、质疑解难1、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围绕什么话题展开?2、“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何在?它暗示了什么?3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分条列举出来。4、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劝学》导学案编写:李广莉【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方法】熟读、背诵、交流、翻译、写作【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二、课文解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论证的?【学习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其曲中()规槁暴()輮()使之然也金就砺()则利参省()跂()而望舟楫()蛟()龙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埃()土2.重点文言实词指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1)劝学(2)学不可以已(3)冰,水为之(4)木直中绳(5)金就砺则利(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吾尝跂而望矣(8)假舟楫者(9)而绝江河(10)圣心备焉(11)故不积跬步3.重点文言虚词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于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⑥蟹六跪而二螯4.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君子生非异也5.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和意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6、指出下面句子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并解释。(1)輮以为轮(2)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7、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师说》导学案编写:李广莉【学习目标】1、介绍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背景。2、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路。【知识导学】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一起提出“”、“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写作背景《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3、解题。“说”是一种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一:知识积累: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今之众人..()师道.之不传也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士大夫之族.()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③或师.焉,或不焉()②吾师.道也()④吾从而师.之()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伐我()(2)之:①择师而教之.()③古之.学者()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⑤句读之.不知()⑥蚓无爪牙之.利()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于: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师不必贤于.弟子()③不拘于.时,学于.余()()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二、问题探究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3、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4、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5、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6、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三拓展延伸1、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2.“师说”意思是。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的道理。《过秦论》导学案编写:李广莉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过程和方法: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一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