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市新洲区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的探讨王国和宋新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武汉新洲431400)[摘要]建设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和现代林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战略举措,符合世界林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文依据《武汉市新洲区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建基地、保重点、强经营、抓创新、靠科技”的思路,全面分析了用材林基地建设现状,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地建设的重点,阐述了基地建设的对策。[关键词]木材战备储备基地建设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它对于加快我国木材储备,缓解木材供需矛盾,改善生态环境,扭转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意义。武汉市新洲区地处湖北中东部,位于大别山余脉南麓,长江中游北岸,是武汉市的东大门,具有林木生长所需的水光热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具备建立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的条件、优势和潜力。“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新洲区将全力打造成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为确保全国木材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一、用材林基地建设现状1、资源概况我区现有有林地面积53.2万亩,活立木蓄积24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4.25%,其中,用材林林地面积200584.5亩,活立木蓄积1739723.7立方米,其中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40114.5亩,蓄积374421.6立方米,速生丰产用材林100296亩,蓄积895937.4立方米,一般用材林60174亩,蓄积469364.7立方米,年均增长立木蓄积10万立方米,年可采伐立木蓄积10万立方米,年木材出材量6万立方米。2、用材林基地建设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1)明晰产权,创新机制,增添了用材林建设的动力和活力。紧紧抓住林权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将“谁造谁有”基本政策与商品林业用地的整合和整治结合起来,与引导农户和企业集约用地、提高林地利用效率结合起来,与促进商品林权合理流转结合起来。在对用材林及时确权发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林权流转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林权交易中心、林木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培育活立木市场,为林权合理流转搭建服务和交易平台,促进林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高效经营者流转,从而培育集约化高效经营的用材林基地。(2)龙头带动,订单联姻,构建人造板原料林一体化经营体系。人造板原料林一体化经营是实现木材生产、加工、流通有机统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广西东正集团有限公司入驻新洲,年产20万立方米的高密板加工厂即将建成,新洲区委、区政府已将杨树产业化发展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充分利用河滩、江滩、湖泊及水库消落区、宜林荒沙地,发展速生杨用材林基地,已成为我区发展高效林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门路,加快乡镇加工企业发展,培植财源基地的有效途径。(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增强用材林基地建设的合力。我区用材林基地建设始终与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实现了林业发展、大地增绿、农民获利。一是处理好用材林发展与其它农业经济的关系,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农民利益,充分利用非基本农田和路、渠、堤、岸、林网发展用材林。二要以生态无害化为前提,按国家有关技术规程要求,积极组织营造混交林,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大面积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机率。三要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防止产业雷同和同质化竞争,分别针对我区产业布局,确定各街镇和国营林场用材林的培育方向和树种结构,形成结构合理原料供应体系。(4)适地适树,立体经营,提高用材林基地建设的综合效益。近年来,我区对用材林下产业发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要继续提升林、草、药、畜立体经营的水平,选择市场紧缺的高附加值作物,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综合效益。二是适度发展短周期原料林。选育一批适宜纤维板生产、短周期、萌生力强的小乔木树种或灌木树种,依托区内外木材经营加工厂,培育三年期以下的超短周期原料林。三是加大适生树种选育力度。选育适生不同地域、适用不同产品的新树种,不但选育耐盐碱、耐干旱和适宜山地、岗地和平原地区种植的用材林树种,还加快选育一批专用和兼用速生树种,构建板纸结合,综合利用、优势互补的产业基础。但是,我区在用材林基地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用材林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各街镇和国营林场进度不一,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呈现人造板原料林基地面积大、大径材基地发展面积小的不协调局面。二是国家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规划明确的优良种苗补助、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营林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开发推广等扶持资金受多种原因影响,尚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三是有关建设管理与服务手段不适应。偏重经济手段,过分依靠市场自行调节,忽视必要的行政指导、法律手段和技术服务等保障措施。四是部分群众对政策理解出现偏差。二、用材林基地建设1、发展目标全区总体规划目标到2020年建设用材林基地15000公顷(新造林8784公顷,改造培育6216公顷),其中短轮伐用材林4500公顷(新造林2475公顷,改造培育2025公顷),中长期用材林9900公顷(新造林5849公顷,改造培育4051公顷),珍贵树种用材林600公顷(新造林460公顷,改造培育140公顷)。2、基地建设布局新洲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按照规划原则,依据本地自然气候特点,主要用材林树种和培育目标,武汉市新洲区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规划共覆盖全区13个街镇、1个风景旅游区和1个国营林场,共划定304个小班,布局大体分为三个区:(1)南部平原湖区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中长期用材林区。主要位于区内的邾城街、汪集街、涨渡湖街、双柳街、阳逻街、三店街、李集街、仓埠街、辛冲镇和国营涨渡湖林场,以发展速生杨树和水杉为主,配植枫香和旱柳。(2)东北部山区、丘陵岗地中长期用材林区。主要位于区内的旧街街、徐古镇、潘塘街、三店街、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凤凰镇、仓埠街和辛冲镇,以发展松树、杉木、枫香为主,配植香椿和旱柳。(3)中部地区珍贵用材林区。主要位于区内的邾城街、三店街、李集街、汪集街、凤凰镇、仓埠街和辛冲镇,以发展樟树、香椿等为主的珍贵用材林。3、基地建设重点(1)着力加强林地保护和管理,确保有地造林。编制和实施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把林地保护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对林地的保护管理,确保全区林地规模到2020年增加到48.38万亩。(2)着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确保有材可伐。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合理栽植密度、适时适度修枝,保障水肥供应充足,抚育管理及时,相对集中连片,集约化经营等森林资源培育措施。到2020年,全区建成杨树用材林基地2000公顷,松树用材林基地1200公顷,杉木用材林基地1200公顷,枫香用材林基地1500公顷,旱柳用材林基地1074公顷,水杉用材林基地1350公顷,珍贵用材林基地460公顷,力争每亩年均生长量不低于1.2立方米。大力实施林分质量提升行动,通过间伐、移栽、补植、施肥、修枝等技术措施,对我区现有用材林低产林进行更新改造,到2020年,完成低产林改造6216公顷,改造后使林地年均生长量争取提高到0.8立方米/亩以上。(3)着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确保有材必保。通过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护好森林资源。(4)着力深化木材采伐管理改革,确保有材易伐。进一步深化木材采伐管理改革,创新采伐限额管理方式方法,建立与现代林业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森林采伐监管机制,进一步简化森林采伐申报审批程序,规范森林采伐收费标准,为林农提供优质服务。(5)着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确保有材能销。以“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为主要抓手,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产业,建设木材加工上亿元产业,打造林产化工和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以木材加工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市场对木材的持续旺盛需求,促进林农通过种树增收致富。(6)着力加强森林采伐管理,确保有序采伐。严格执行“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强化森林采伐监管,严肃查处乱砍滥伐违法案件,严禁无证采伐和超限额采伐行为。(7)强化支撑体系建设:一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和整合全区科研资源,加快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增强科技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林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林农依靠林业科技经营林业的能力,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技改投入,加强技术改造,发展精深产品;二是产业经营组织体系;加快林地流转,推广大户规模经营模式,促使森林、林地和林木向大户集中,提高生产集约程度;三是林业装备设施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用材林种苗生产基地、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基地道路及配套附属物建设。四是工程监测体系,加强数字林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以林业地理信息系统为主体的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和森林资源、林业统计、工程项目等林业数据库体系,实现以网络技术支撑的数字林业,三、基地建设对策1、成立新洲区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地建设的领导,负责协调工程建设中的事项,推进工程顺利实施。2、进一步提高全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认识,提高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号召社会各届积极投身林业建设,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落实林业产权,创新造林机制,促进用材林基地建设健康发展。3、走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扶持木材加工企业的发展,给予税、费政策优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木材交易市场,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化水平。4、构建强有力的市场营销体系。一是完善区林果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协会的职能作用,二是通过上网发布信息,建立网上信息平台,三是培养农民经济人队伍,促进木材加工和流通业的发展,四是可以在大中城市设立木材产品的直销窗口,建立完善的木材产品市场营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