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热点问题报道的哲学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提要:热点报道已成为传媒引导舆论的一种重要手段。热点问题报道在整个舆论导向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出来。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具有时代性、挑战性、普遍性、敏感性、流变性的特征。搞好热点报道,要借助于唯物辩证法,以科学、辩证、客观的思维方式来正确把握,要处理好如下一些关系:热点问题,冷静思考;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共性着眼,个性着手;善于分析,解剖矛盾;力戒片面,把握好“度”;端正动机,讲究效果。从上述对热点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其特性的分析中看出,热点问题的报道离不开对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把握。对热点、焦点问题的报道,要以辩证思维正确处理以下一些关系:热点问题冷静思考社会生活中出现诸多热点问题,如“下海经商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股票热”,“价格战热”等等,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关键问题是,面对此起彼伏的热点问题,一方面,不能回避,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介入,积极捕捉,勇于触及,如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王顾左右而言它”,就是放弃了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另一方面,对热点问题要冷思考,要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对热点报道进行理性思考,周密部署,切不可头脑发热、草率从事。热点问题往往因触及各种利益关系而变得十分敏感,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它是社会心态与公众情绪的“晴雨表”。因此,首先要了解其各种议论、意见、建议及锋芒所向,作出正确的判断;要正确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所在;要对产生热点问题的诸多因素及来龙去脉、发展趋势作深入了解;对热点问题及其它事物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方面也要有全面了解。媒体要立足全局,把热点问题选准选好。哪些问题要突出报道,哪些问题暂不宜报道,哪些问题要大声疾呼,哪些问题则淡化处理,哪些问题要“加热”,哪些问题要“降温”,都要从纵览全局的高度去正确把握。在选择热点问题报道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如果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只是由于不重视或认识上的歧见而久拖不决,就要靠舆论的力量来加以推动。如果问题确实存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一段时期内还没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媒体如不顾客观实际,凭一时主观冲动,为其推波助澜,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使问题复杂化,影响社会稳定。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帮忙不添乱,切不可为追求“轰动效应”,去盲目地“炒”新闻,给实际工作添乱。有些社会问题本来不该“热”,新闻媒体就不能盲目起哄,应该在舆论上泼点凉水。一段时期,社会上曾出现一股“追星热”,出现了一批“追星族”,他们追的是歌星、舞星、笑星、球星,有的人追到如痴如迷的程度。而对科技之星、教育之星,则毫无兴趣,有的发烧友、追星族,甚至连邓稼先、袁隆平等杰出科学家的名字都不知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媒体热衷于报道歌星、影星的所谓名人轶事有密切关系。有的媒体采编人员头脑发热,在版面、荧屏上充斥着这些明星的奇闻秘事,而对推动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及人文工作者则宣传甚少。可见,媒体工作者一定要头脑冷静,不该“热”的问题不能人为炒热,即使社会上“热”,舆论上也要冷下来;而该“热”的问题不能态度冷漠,缄默不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首先是从人们直接感知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开始的。这些现象裸露在事物的表层,直接呈现在人们感官之前。记者认识热点问题,也是从多次重复感受这些现象为起点,从感性认识开始“入门”的。因此,在热点报道中,记者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敏感地抓住这些反映各种新动向、新事物、新苗头、新问题的现象,再从现象开始,步步深入。现象是事物的外在形式,具有表层性、肤浅性、流变性等特征。本质则是隐藏在各种现象之中,是事物比较稳定深刻的内涵。因此,在热点报道中,我们不能满足于抓现象,而是要从现象入手,层层剥笋,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许多成功的热点问题报道,都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局部到整体,从事物的外部联系深入到事物的内核,通过事实的交融升华,揭示事物本质,从而帮助人们获得对热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如《经济日报》关于“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报道,从众说纷纭的关广梅现象着手,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在社会心理上引起的强烈震动这个要害,从而通过报道,推进了新旧体制转换与人们观念的更新。再如有的关于“开发区热”的报道,记者从分析“开发区热”这个现象入手,深究原因,原来有的地方之所以开而不发,形成土地荒芜,是由于少数干部作风不正,认为开发区抓得越多,政绩就越突出,所谓“数字背后出政绩,政绩背后出干部”,这就触及到了现行干部任用制度上的弊端,可谓入木三分。现象与本质是有很大区别的。有的现象能反映本质,有的现象不反映本质,如假象也是一种现象,它给人一种与本质相反的印象。因此,不触及本质的热点报道,只能是社会现象的罗列与堆积。不善于识别和剔除假象的报道,或被假象牵着鼻子走,只能对受众产生误导。如过去对热点事件“渤海二号”翻船事件的报道,有的就被假象蒙蔽了眼睛,认为翻船是由于“气象恶劣”,“风大浪高”,而领导者则“指挥无误”,“抢救英勇”,因而出现了这样的大事故,还要评功摆好,搞什么“大评比、大总结、大表扬”,把“丧事当喜事办”。有的报道则透过这些现象,对沉船事件作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最本质的原因———极左思潮,把报道的锋芒指向在经济工作中不讲科学态度,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一味盲目蛮干的“顽症”上,从而使报道的意义远远超出事件本身,使更多的经济工作者从这一惨痛的事件中吸取教训。显然,前者的报道是用假象掩盖了事物本质,使受众误入歧途,而后者的报道则透过假象,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报道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共性着眼个性着手在热点报道中,要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与矛盾特殊性即个性的辩证关系。人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首先是从个性开始。社会热点问题,由于吸引了千百万人的视线,因此,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抓热点,首先要抓矛盾的特殊性,这既是认识规律,又是新闻规律。如果媒体报道的问题平淡无奇,缺乏显著性与鲜明性,缺乏典型意义,报道了也不会产生社会影响,所以,热点报道应从事物的特殊性着手。然而,事物的个性是离不开共性的。记者在进行热点报道时,一定要高屋建瓴,善于从全局上衡量被报道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指导意义。对热点问题的报道,首先要抓准“点”,这个“点”如果没有时代意义,没有代表性,没有体现共性,那就失去了报道价值。大千世界充满着各种矛盾与冲突,大至局部战争,小至邻里纷争,都可形成热点问题。因此,在众多的热点问题中,我们要认真加以鉴别与分析,哪些问题具有矛盾的普遍性,既是领导机关关注的,又是实际工作部门瞩目的,更是群众议论纷纷的,其显露的倾向具有普遍性,其蕴含的实质具有指导性,报道后可起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比如,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关于股市的通信》,对股票这个社会热点抓得很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股票,作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大家认识不一,议论纷纷。对股市,有的疯狂投入,有的迷茫观望,有的害怕抱怨,股市牵动着亿万人的心。记者围绕这个热点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中国股市作了全方位分析,对群众议论纷纷的问题,作出了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解答,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可见,热点问题,一定要从个性着手,从共性着眼,把宏观与微观巧妙地结合起来。记者要善于从总体上和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去把握热点问题报道。列宁说:“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末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②如果热点报道选择的是个别的、孤立的、偶然的事实,割裂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就事论事式地去报道,只能使受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善于分析解剖矛盾我们要善于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社会热点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作深刻的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解剖矛盾的过程,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分析得好,就引导得好,对受众起明事悟理、化解矛盾的作用。如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下岗职工骤增,围绕这个热点问题,新闻媒体通过大量报道作了多侧面分析,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下岗和再就业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结果,党和政府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并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再就业问题。下岗人员自身也要转变观念,调整择业心态。这样,疏解了社会矛盾,使群众心顺气畅。在热点报道中,我们要摒弃线性单一因果律的思维方式。构成社会热点的因果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不能用“非此即彼”、“一因一果”的报道方式来反映。力戒片面把握好“度”热点问题的报道,要讲究科学性,力戒片面性,关键的问题是把握好“度”。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其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主流,又要看到其支流;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事物的现状,又要预测其发展前景。哲学上所说的“度”,指的是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因此,在报道热点问题时,要讲究分寸、角度、时机,把握火候,既避免“不及”,又力戒“过头”,要提高引导艺术。任何事物都有极限,突破了上限或下限,就要导致谬误。如在热点问题物价的宣传上,我们不能把稳定物价绝对化,稳定物价不等于冻结物价,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增幅不可过大,不能超过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如果强调稳定物价时“过火”到物价冻结的程度,而强调提价时又到了宣传大幅猛涨也不可怕的程度,那就失去了“度”。热点问题报道的角度选择要科学。任何一个热点问题的报道切入口较多,要善于选择揭示事物内部联系与本质规律的切入口,寻找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入口,选择与群众贴近,以群众的视角为切入口。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