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网络集群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前言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匿名性以及强烈的交互性使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与层面的观点黏合在一起旋即组成“意见同盟”,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和群体性意见,进而转化成网络集群行为。现实生活中网络集群行为的不断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整理了中国知网上刊载的数篇核心论文以及有关网络集群行为研究的相关博士论文,旨在对网络集群现象能有一个清晰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也希望能为后来的相关问题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现对十篇文章中深及到的有关网络集群行为的各方面进行总结。主题一、概念分析: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李兰在《“网络集群行为”:从概念建构到价值研判—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一文中从概念上为“网络集群行为”正名。文章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集群行为”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用“网络集群行为”来对网民在无组织的情况下针对某一共同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临时聚集,表达观点,组织在线或线下活动,进行非制度性参与这一过程的概括更加合理。文章指出,从一开始,研究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词就倾向于一种负面立场。有的学者认为网络集群事件其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对正常的秩序进行“干扰”。相对而言“网络集群”则是一个没有价值偏向,无论从科学性还是中立性上较为合理地较为客观地对互联网时代的线上线下行为进行界定的概念,并论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这从根本概念定义上为“网民在无组织的情况下针对某一共同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临时聚集,表达观点,组织在线或线下活动,进行非制度性参与这一过程”廓清了内涵实质,这更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分析网络现象。二、原因分析:1、华中师范大学王赐江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对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的考察分析》从典型的“瓮安”事件出发,论述了集群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和诉求目标时“基于不满宣泄”。22、《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探析——以“药家鑫事件”为例》一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药家鑫事件中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产生于多种社会心理机制。群体成员相互感染是集群行为产生的最主要原因;“重道德”与“求一致”的传统社会心理让人们产生从众效应;对社会中“富二代”、“官二代”等“刻板成见”的心理也影响舆论的走向。三、特点分析:1、田大宪与贾举在文章《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机理与调控方略》中分析了与传统的集群行为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1)起因的偶发性与扩散的必然性;(2)场域的离散性与交往的聚合性;(3)议题的公共性与价值的多元性;4、外在的异质性与内在的同质性2、赵歲斐在《“网络集群行为”与“价值累加”——一种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分析》一文中通过“价值累加理论”对网络集体行动进行逻辑分析,解释了集群行为的特点:集群的不确定性;集群的非现实性冲突;集群的众声喧哗;集群的从众效应四:负作用分析:十篇文章中,专门探讨有关网络集群行为的负面作用的文章较少。而王智慧和谢晓专在文章《网络集群事件处置与防范对策研究》概括了以下特点:(1)非理性的相互感染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2)网络狂欢可能会堕入网络暴政的歧途;(3)对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一定冲击。文章从网络传播的非理性、从众性出发以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落脚点论述了网络集群行为不利方面。五、网络集群要素分析:1、刘静在文章《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素分析及政府应对策略》中重点分析了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素——参与主体、社会环境、引爆点、意见领袖和网络舆论场等要素。2、上海交通大学向良云在博士学术论文《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研究》探究了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文章借用扎根理论方法,在对所选取的近年来我国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典型群案例进行逐一的数据信息收集、比较、聚类和编码分析基础上,得出了在网络群集行为演化过程中导火索事件情景刺激、导火索事件社会认知、聚集群体结构以及聚集群体心理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其中导火索事件情景形成对聚集群众的强烈外部刺激,社会认知和集体解读成为其行为选择的中介变量,群体结构和群体心理则直接推动非常规群体性3突发事件的演化升级。3、赵歲斐在《“网络集群行为”与“价值累加”——一种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分析》一文中通过经济学中“价值累加理论”对网络集体行动进行逻辑分析了其发展过程。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基础是来自经济学的探讨: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最后形成终端产品,即集群行为的发生。根据斯梅尔塞的理论分析,规范定向运动的起源在于不同的因素叠加与影响,每一种因素都是产生运动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而这些因素又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产生的,它们依次为:(1)结构性助长,即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社会结构或周围环境。(2)结构性压抑,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令人感到压抑的贫困、冲突和不公正等状态,都可能诱发人们通过集群行为来解决问题。(3)普遍的信念,即人们通过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问题的认定,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信念,它使得人们通过对周边形势的了解而做好行动的准备。(4)突发因素,这是集群行为的点火器。这种因素通常会加剧一个事件具有戏剧性,它创造了集群行为的具体环境,加速了集群行为的爆发。(5)行动动员,群体内的领袖人物或鼓动者的煽动与口号,标志着集群行为的开始。(6)社会控制机制,即对前面五个因素聚积的能量进行防止、抑制和疏导。反叛社会的行为最后是否发生,主要依靠这种控制手段是否成功。一旦控制失败,反叛社会的行为便在所难免。六、引导策略分析:1、吉林大学华雯文在其博士学术论文《社会保障:规避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机制——基于J省的个案分析》中从社会学角度重点分析了规避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机制是社会保障。论文指出社会保障具备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能够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弱势群体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底线公平,促使社会公平、正义与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此外,它通过再分配实现阶层和谐,着力于阶层和谐的最薄弱环节,从而有力地化解了群体性事件。2、田大宪和贾举在文章《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机理与调控方略》中列举了几项策略:以及时的信息公开,构筑对话平台;以充分的民意关注,引领舆论热点;以群体的理性诉求,阻遏网络暴力;以有效的刚性规制,维护网络秩序。3、华东理工大学孙静在博士学位论文《群体性事件的情感社会学分析——以4什邡钼铜项目事件为例》中试图用一种具有理论体系的情感逻辑去解释瞬息万变的群体行为,探寻情感在其中的发生过程和机制,警示我们关注群体的情感变化以及可能引起情感波动和变化的因素。文章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情感疏导和管理的策略,认为政府应该构建情感文明,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和价值观。4、刘静《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素分析及政府应对策略》一文中以政府为引导主体罗列了网络集群行为的引导策略:建立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注重培养意见领袖。5、赵歲斐在《“网络集群行为”与“价值累加”——一种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分析》也提出了解决策略:(1)适度的社会控制(2)综合性的网络动员(3)突出网络领袖的主体性(4)理性交流与公共协商(5)建构舆情联动应急机制6、王智慧和谢晓专在文章《网络集群事件处置与防范对策研究》也给出了策略建议:妥善处置作为导火索的案(事)件;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十篇文章里,有六篇文章重点探讨了引导策略问题。并且在六篇文章所涉及的策略几乎从政府角度出发,很少有从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在调解引导网络集群行为中的至关重要性。这些策略建议有的从政府的宏观工作角度出发如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也有的从政府中观工作角度出发如信息公开等,也有的从微观角度出发如政府进行情感疏导和管理。这些策略涉及了不同方面,是中肯且具建设性的。七、网络集群行为的趋势分析概括:华中师范大学王赐江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对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的考察分析》从具体的“瓮安”事件出发,又结合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典型群体性事件,总结出了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新趋向:(1)在实施主体上,从“特定群体”到“不特定多数人”;(2)在发生地域上,从“村落乡镇”到“城市社区”;(3)在诉求目标上,从“利益表达”到“不满宣泄”;(4)在动力机制上,从“压迫一反应”到“不满一喇激一攻击”;(5)在策略技术上,从“依法抗争”到“暴力抗争”。小结1、在所选择的核心期刊和博士论文十篇文章中,对于网络集群行为的分析的角度还是相对比较常规的而合理的,基本都是从网路集群行为的起因、特点、5各种要素分析、以及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2、在分析上述关于网络集群行为的不同方面的时候,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同时以不同的理论为阐述基点。这些理论除了涉及传播学方面的内容外,还涉及有心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理论。由此可见,进行传播学现象研究,离不开其他学科的理论支撑和支持。3、上述论文中,对网络集群行为的弊处涉及较多,而对其利处则缺少进行细致而系统的分析。而以后的学术研究可以以网络集群行为的利处为着脚点进行行文,以扩充有关网络集群行为的理论内涵。参考文献【1】李兰:“网络集群行为”:从概念建构到价值研判—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当代传播》,2014年第2期.【2】赵歲斐:“网络集群行为”与“价值累加”——一种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8期.【3】向良云: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11月.【4】王赐江: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对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的考察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5】华雯文:社会保障:规避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机制——基于J省的个案分析,吉林大学博士学术论文,2013年6月6日.【6】田大宪、贾举: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机理与调控方略,《当代传播》,2010年第4期.【7】刘静: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素分析及政府应对策略,《新闻知识》,2014年第10期.【8】王智慧、谢晓专:网络集群事件处置与防范对策研究,《新闻知识》,2014年第2期.【9】靖鸣、李姗姗: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探析——以“药家鑫事件”为例,《新闻与写作》,2012.01.【10】孙静:群体性事件的情感社会学分析——以什邡钼铜项目事件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31日.